《钢铁行业“绿色溢价”到底该由谁买单》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21
  • 全球经济加速向“绿色未来”转型,钢铁行业逐步进入低碳发展深水区。生命周期评价(LCA)和协同创新成为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跃迁的关键动力。在2025生命周期评价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大会上,“绿色溢价”成为讨论热点,LCA的重要性引发海外专家热烈探讨。柏林工业大学教授马蒂亚斯·芬克拜纳指出,生命周期评价对钢铁行业至关重要,它建立了与下游客户的关键联系。通过跨行业协作优化工艺,改进选矿效率,实现系统级碳减排,LCA的角色正从合规要件转变为影响采购决策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工具。LCA为企业提供了战略支撑,使企业与客户共同优化产品生态绩效,建立“现代绿色供应链”的基石。 关于“绿色溢价”的分担问题,存在市场渗透成本高、下游用户难以承受等挑战。高端汽车品牌的战略启发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价值主张同样关键,环保性能应融入品牌价值基因。不同战略路径可在各自维度实现成功,最终市场会自然消解成本壁垒,推动技术迭代和低碳环保竞争。恒隆地产可持续发展副董事长约翰·哈夫纳强调价格机制的重要性,认为合理的价格机制能解决“绿色溢价”问题。终端消费理念的改变也是关键,社会需理解并接受为低碳环保付费。总结而言,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依赖LCA和协同创新驱动,尽管面临“绿色溢价”分担的挑战,但通过价值驱动策略和合理的市场机制,可望实现平稳过渡。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Y4ODI0MA==&mid=2650947827&idx=1&sn=0af0099d75d0032c61a86c05c8ea6599&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谁为钢铁绿色转型“买单”?》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2-08
    • 中国钢铁行业是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碳排放源,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5%。为实现“双碳”目标,市场对低碳和零碳钢材的需求促使行业转型。然而,钢企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投入与产出平衡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产能利用率降至80%以下。产能置换政策的暂停使得行业关注新的政策导向,优化工艺被视为减排的关键。短流程“废钢-电弧炉”工艺和氢冶金工艺被认为是有效的减排措施,但中国电炉钢的占比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实现电炉钢占比提升至15%的目标面临挑战,而产能置换政策被认为是推动工艺优化和减排的重要手段。
  • 《打破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瓶颈 让煤气归宿从“点天灯”变“开电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26
    • 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粗钢产量为10.33亿吨,钢厂富余煤气约0.77标方每小时,若采用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可装机近31000兆瓦。相比钢铁冶金行业目前常用的超高压技术,可多装机近5000兆瓦,年新增发电量达40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吨。   近日,全球首套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在广西投产运行。该机组由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南方都市环保)自主研发,发电效率达43.5%,年发电量10.6亿度,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4万吨。   我国煤气发电技术从中温中压、高温高压、高温超高压发展到亚临界、超临界,不断巩固我国在国际煤气利用领域的话语权,增加了全球降碳减排实践的中国自信。目前,我国多项煤气发电创新技术已推广至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变废为宝 将煤气发电效率从25%提升至43.5%   我国钢铁产能居世界第一,但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具有毒性的煤气,热值低且不易储藏。1立方米的钢铁冶炼高炉会产生1千克左右的煤气,煤气热值大约800大卡,只有劣质煤的三分之一、家用天然气的十分之一。以往,这种煤气除少量用于小容量低参数煤气锅炉发电外,大部分都以“点天灯”方式燃烧排放处理,不仅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其实,钢铁冶炼过程中排放的煤气可以二次利用,即将煤气收集后燃烧发电。煤气发电也是钢铁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的“法宝”,而煤气发电效率是衡量其“法力”大小的关键。   以往将煤气用于小容量低参数的煤气锅炉发电,其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低,只有不足37%。已有的效率较高的低热值尾气燃机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则长期受国外垄断,设备价格昂贵,运行费用高,且对用于发电的煤气品质要求高,在我国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出生”于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的中冶南方都市环保深知钢企的这一痛点,多年来致力于研发低热值高炉煤气发电技术,欲将“点天灯”方式燃烧排放的煤气用于发电。   “发电效率提升难在技术系统研发、参数设计和设备集成控制,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带来效益大幅提升。”中冶南方都市环保总工程师宋自新介绍,公司逐步进行技术升级,近20年,将发1度电的煤气消耗量,从4.3立方米减少至2.5立方米,每发出1度电,就意味着节省200克标准燃煤。   宋自新说,煤气发电技术从中温中压、高温高压、高温超高压,发展到亚临界、超临界。   历经5代产品,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将煤气发电的发电效率从25%提升至43.5%。而每个1%的背后,都是一次技术新突破,也意味着更多钢铁废气变成清洁电能,减少更多煤炭消耗。以1套135兆瓦(MW)机组为例,燃用相同燃料,采用亚临界技术的机组年度发电量较上一代技术可增加约8000万度,年新增经济效益约4000万元。   曾经让钢铁企业无计可施的富余煤气,在技术创新中成了挣钱的“香饽饽”。   精益求精 我国成冶金行业煤气发电技术领跑者   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技术在我国推广6年后,2019年1月,亚临界技术迎头而上,今年,我国更是诞生了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超临界煤气发电,是指低热值的煤气在燃气锅炉中燃烧,产生的主蒸汽参数达到超临界状态,即蒸汽压力25.4兆帕(MPa),温度605℃,随即被送入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的创新颠覆了传统理念,突破了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的‘定论’,实现了高参数、小容量、高效率的科学实践。”宋自新说,优质燃料转化率高,但运用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低质燃料也可以实现高转化率。   目前,中冶南方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已在广西盛隆冶金运行。该设施刷新了煤气发电机组运行压力、温度和发电效率的多项世界纪录,这也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冶金行业低热值煤气发电技术的领跑者,强力支撑起钢铁冶金企业的低碳转型。目前,首套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为145兆瓦,发电效率可达43.5%,年发电量10.6亿度。   “这项技术将极大提升钢铁企业减碳降污能力,向低碳冶炼迈出了一大步。”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高怀认为,煤气高效利用一直是钢铁工业低碳转型的核心技术,超临界煤气发电耗能更少、效益更高。   据介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作为第五代煤气发电机组,蒸汽参数和发电效率的大幅提升,也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为此,新机组开发运用了“全厂APS一键启停”“煤气锅炉自动燃烧”等智慧化技术,可实现机组启停阶段的“一键式操作”和燃烧自动控制,提升运行智能化和安全性。   据了解,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在全国煤气发电领域市场份额超过70%,近年来,该公司承建的煤气发电总装机容量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达130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亿吨。   开创新局 除钢铁行业外还可服务于更多行业   业内专家表示,煤气热值低、压力不稳定,相较于燃煤发电,煤气高效发电难点众多。但煤气发电是一种洁净发电方式,经济效益好,符合低碳环保趋势,正备受关注。   据悉,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粗钢产量为10.33亿吨,钢厂富余煤气约0.77标方每小时,若采用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可装机近31000兆瓦。相比钢铁冶金行业目前常用的超高压技术,可多装机近5000兆瓦,年新增发电量达40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吨。   此外,专家还表示,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虽然由钢铁行业而生,但“破圈”服务于更多行业前景可期。   宋自新认为,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使用行业,如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能源系统,也可以使用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且应用潜力巨大。通过运用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这些行业不燃烧标煤,使用足量工业废气甚至燃用劣质煤即可实现发电,并实现超低排放,大大降低了发电成本。   未来,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无疑将是一把利剑,驰骋能源蓝海,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