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极限制造带入世界一流的国之重器被曝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5
  • 2017年9月26日,工信部组织专家组在天津赛瑞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瑞”)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集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KX53280超重型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进行了验收。

    这标志着在经过近五年的实际生产考核之后,该设备的研制取得圆满成功;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极限制造设备迈入了世界一流行列。

    所谓极限制造是指超大型和超重型装备的制造,包括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转子,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堆芯吊篮、蒸汽发生器,大型及超大型水轮机转轮体,超大吨位全旋转起重船的旋转支承,以及大型及超大型的矿山设备和船舶零件等。

    作为服务于重点领域战略产品的生产技术,极限制造需要超大型和超重型的特种设备来支撑,而研发这些特种设备的能力则是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和工业能力的关键领域之一。

    我国的极限制造设备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万吨水压机项目起步,在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到今天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其发展过程可谓殊为不易。

    具体到武重集团,该企业从引进德国希斯庄明(Schiess Brighton)和意大利SAFOP公司的重型加工设备及其技术开始,先后突破了滚动轴承主轴箱、双齿轮齿条无间隙驱动、大型一腔一泵闭式恒流静压导轨和双螺母无间隙特种滚珠丝杠副驱动等核心技术,并带动了一大批基础零部件,如大型特种滚珠丝杠和大型特种轴承的跨越式发展。

    以大型特种滚珠丝杠为例,该零部件需要用沉淀硬化特种不锈钢材料(一般为1Cr15Co14Mo5VN)制造,必须经过严格的高温固化和低温深冷处理才能满足力学要求,因此这一零部件的研制极大提升了我国特种钢材的冶炼和加工水平。

    然而正是在此过程中,受到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机械制造行业严重不景气,武重集团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中,甚至一度濒临破产。幸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出手相救,才挽救了这个极限制造设备研发生产的主力企业。

    之后,起死回生的武重集团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研发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领先水平的国之重器,有力的支持了我国高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CKX53280超重型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的研制成功就是其中的典型。

    CKX53280超重型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加工规格最大的立式铣车床。该设备可以加工最大直径为28m,最大高度为13m,最大重量为800t的超大型和超重型工件;其工作台主轴功率达225kW,扭矩高达1000kNm;工作台车削转速范围0.08-8r/min,工作台铣削转速范围为0.0002-0.2r/min,均为无极调速;工作台径向跳动不大于0.015mm,工作台任意分度误差不大于±2”。

    无论是从加工尺寸还是加工精度来讲,CKX53280都是全球同类设备中的佼佼者。CKX53280还具备车、铣、镗、钻、磨复合加工功能,能够实现工件在一次装夹的情况下完成大部分甚至所有加工工序,加工适应能力很强。

    为了满足如此苛刻的加工性能要求,CKX53280采用了特殊的设计方案。其主要基础件采用了热对称结构,提高了热稳定性;工作台径向采用高精端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定心,轴向采用大型滚珠止推轴承承载;刀架滑枕为大型特种滚珠丝杠副传动,而导轨则采用了一腔一泵闭式恒流静压导轨。

    特别是为了满足工作台对大负载高精度加工的需求,CKX53280专门采用了双主轴电机无间隙传动技术。其原理为:工作台径向两端的两台完全相同的主轴电机分别带动两台完全相同的主变速箱,四个主变速箱的输出齿轮(直径较小)再带动主轴齿轮(直径较大)转动,其基本构型如下图所示,图中只画了一半,另一半传动机构在图中最大的齿轮的另一面,构型与之对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边各一对共四个小齿轮共同夹住了主轴的大齿轮,由于伺服系统的作用,大齿轮在启动和换向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伺服系统中的间隙补偿算法根据主轴扭矩负载情况设置的偏置力矩的作用,无法在小齿轮的间隙中摆动,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工作台的任意分度精度。

    CKX53280自2012年11月2日交付赛瑞投产以来,运行稳定可靠,极大的提高了赛瑞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为赛瑞的海外业务扩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该设备同时还解决了我国核电和水电领域发电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的难题,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和技术封锁,为我国重点领域战略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与CKX53280同时交付赛瑞的其他三件国之重器也同样不可小觑:DL250超重型卧式数控铣床的最大承载重量达500t,其核心零部件之一——1000mm直径高精度静压主轴轴承的径向跳动仅为0.006mm,均达到了世界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FB320超重型数控落地镗铣床的主轴直径达320mm,最高转速达1000r/min,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XKU2680超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实现了大跨距、高速度、高刚性和高精度快速动态响应,龙门间距达10m,工作台长度达64m,实属世界罕见。

    而包括CKX53280在内的这些国之重器除了数控系统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840系列,部分测量元器件采用德国海德汉(Heidenhain)或英国雷尼绍(Renishaw)的产品,以及个别液压件需要采用美国穆格(Moog)或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的产品之外,其他核心和关键技术及零部件(如主轴电机和伺服电机等,因为它们在这种应用场合下都是专属订制品,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符合要求的产品)均为自主可控,自主配套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上述产品可以看出,如今的武重集团在极限制造装备方面的水平已经与昔日的老师希斯庄明平起平坐,某些领域甚至已经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而武重的另一位昔日的老师——意大利SAFOP则已经在2012年被北一机床收购,成为了后者的子公司。

    另外,与同行友商一样,武重集团也成功实现了产品输出。今年8月1日,WL3500重型数控卧式车床通过了俄罗斯客户的验收,将远赴友邦安装调试;同样在今年下半年,WZ1600重型数控卧式铣车床也出口到了宝岛台湾,加入了台湾中龙钢铁公司的生产线。

    50多年来,我国的极限制造设备不断的发展壮大,将自己的身影嵌入了共和国前进的每一个脚印。在我国的极限制造设备已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些国之重器不但能为“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能实现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宏伟目标,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强大的力量。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7
    • 科技创新持续快速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据新华社电 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不到10年时间里,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已增至此前近10倍;特别是2017年较2016年增长28%,中国首次成为前五大美国专利获得国。 从“贴牌”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部分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一些方面与欧美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像手帕一样可折叠的柔性屏,照照指尖就能“验血”的检测仪,只认“真人”的指纹芯片……越来越多“炫酷”全球的产品,其中包含诸多属于中国企业的自主专利。 据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统计,不含台湾地区的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快速增长,仅2017年,新授权专利总量就高达11241项。这使中国首次进入拥有美国专利前五大国。华为、京东方和深圳华星光电三家中国企业进入拥有美国专利的前五十大企业。 “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市场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幅增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徐佳宾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中国在美国申请专利的,不仅有资深企业,也有初创企业;从行业分布看,专利数最多的是数据处理和传感、半导体、无线传输等高科技领域,特别是3D打印、机器学习和无人机,近几年增长明显。 徐佳宾说:“美国专利申请要求非常严格,授予中国企业如此多的专利,本身就体现了对中国创新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事实上,中国企业不只是在美专利量上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申请量为5608件,同比增长1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持续加快,一大批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并“重塑”全球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 尽管中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无论企业家还是专家学者,对面临的挑战都保持相当清醒和理性。 “我们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还有较大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中,中国维持10年以上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仍在29个领域少于国外。 “专利数高,但不代表专利质量高,更不等于科技实力强。”好孩子集团研发高级副总裁涂祖宏认为,中国专利的质量总体不高,高科技领域的重大发明还比较少。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胡文辉也坦言,中国部分领域专利布局尚存不足,高价值核心专利仍需大力培育。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应变“专利”为“动力”,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并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徐佳宾则认为,未来的开放创新应该是双向的。中国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违法打击力度,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