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计5.21亿元 亿纬锂能子公司接连下发锂材料订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2-09
  • 2022年月初,已有两家公司披露收到亿纬锂能控股子公司金海锂业签发的项目签约通知书。

    1月3日,蓝晓科技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金海锂业发送的关于“金海锂业1w吨碳酸锂EPC采购项目”签约通知书,项目暂定金额4.56亿元。项目预计在2022年8月31日完成全部施工安装,同年10月30日达标投产。

    蓝晓科技表示,公司本项目是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法在青海地区实现的又一盐湖提锂大型产业化项目,1万吨碳酸锂项目的全线设计、建设及调试培训产出合格品计划在1年内完成,是对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吸附剂和整线技术的提升。项目预计合同金额为4.56亿元,约占公司2020年经审计营业收入总额的49.43%。

    此外,与金海锂业的合作也将帮助蓝晓科技直接进入下游电池企业的供应链,对公司未来在市场中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1月4日,久吾高科公告披露,公司收到金海锂业发出的关于“金海锂业1000吨/年氯化锂中试EPC采购项目”签约通知书。合同暂定总价为6500万元。项目预计在今年3月1日前完成所有施工图设计,计划于4月16日具备投料条件。

    久吾高科表示,如本次氯化锂项目合同顺利实施完成,将有利于对公司“吸附+膜法”原卤提取氯化锂工艺可行性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盐湖提锂领域的研发应用水平以及业务承接能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

    2022年以来,受锂矿资源供求失衡等情况的影响,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电池制造商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此亿纬锂能等企业对盐湖提锂概念的关注度逐渐加大。

    1月10日,亿纬锂能与蓝晓科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行为期15年的合作关系,主要针对西藏结则茶卡盐湖锂资源的开发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蓝晓科技还与国能矿业签订了《西藏结则茶卡盐湖万吨级氢氧化锂委托加工合同》,国能矿业旗下拥有包括西藏阿里地区结则茶卡和龙木错两个盐湖资源。

    亿纬锂能将在蓝晓科技与国能矿业签订的本合同的框架之下,由其或其指定出资人参与上述项目公司投资,并与蓝晓科技在当地设立合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承接《氢氧化锂加工合同》中蓝晓科技的权利与义务。此外,蓝晓科技将长期有限对亿纬锂能及其指定方供应合格的锂盐。

    1月12日,亿纬锂能又以2亿元拿下兴华锂盐49%的股权。资料显示,兴华锂盐的经营范围包括锂盐、硼化合物的生产及销售。

    2021年4月,兴华锂业开展了年产50吨氯化锂中试试验,截至目前中试线连续稳定运行。据悉,目前公司年产量已达8000吨。

相关报告
  • 《锂电材料智能制造项目落地青海 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12
    • 2020年12月22日,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西宁市举行。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一期建设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此举为青海省打造千亿锂电产业基地迈出坚实一步。   “美国麦肯锡等研究机构研究认为,2025年,全球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达1160亿瓦时,而储能电池则需要几个亿千瓦时。可以预见,未来5到10年,锂电行业将进入一个爆发式增长期间,世界将进入亿千瓦时时代。乐观估计,全球每年锂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5亿千瓦时。按照测算,1亿千瓦时将需要220万吨正极材料,需要碳酸锂80万吨。而2019年全球正极材料产量仅80万吨左右,碳酸锂产能仅30万吨左右,正极材料和碳酸锂缺口巨大,这将带来上游材料的爆发式增长。中国力争将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开始消退,新能源时代已经来临。此次项目的签约,恰逢这一历史机遇。”在签约仪式上,泰丰先行公司董事长高力说。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锂电等一批新能源制造项目将是驱动我国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该项目建设实现了与南川工业园区时代新能源、比亚迪等上下游企业产业间循环绿色发展和资源综合节约利用,对进一步发挥青海省资源优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锂电产业链条,增强锂电产品竞争力,促进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储能材料上涨有“锂” 锂盐最高现五成上涨空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31
    • 本周二(27日),A股锂电池板块开盘走高,其中锂资源相关个股表现最为亮眼,威华股份、雅化集团开盘30分钟后分别涨停,午后再次拉升封板,川能动力、赣锋锂业截至收盘涨幅均超5%。 消息面上,澳洲破产管理公司Korda Mentha公告,澳洲锂精矿生产企业Altura公司已进入破产管理,后者为澳洲当前在产的五大锂矿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产销量约为13.3万吨/12.9万吨,占澳洲锂精矿供应比例超过10%,下游客户包括赣锋锂业、瑞福锂业、致远锂业、永杉锂业等,是国内多家锂盐厂的原料供应商。 根据公告所说,由于债务负担沉重以及锂精矿价格下跌至400美元/吨下方,Altura现金流自2019年下半年起持续紧张。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账面现金流不足300万美元,债务规模则高达1.7亿美元,此次被破产接管推测即为无力偿还债务所致。 锂盐供应出清延续 机构给出最高五成上涨空间 中信证券李超团队27日报告指出,当前锂价下,上游锂资源及国内锂盐企业均出现大面积亏损,这一现状预计不可持续。Altura公司进入破产管理标志着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锂精矿供应出清仍在延续。过低的锂价在导致全行业亏损的同时,已造成大量有效供应退出市场。 基于上述分析,李超预计,锂行业供需平衡的修复将提前到来,刺激锂价大幅上涨。长期来看,要想维持锂上游供应稳定增长,锂价应当回归至70000元/吨的合理水平。 具体从碳酸锂以及氢氧化锂两大锂资源细分领域来看,信达证券分析师娄永刚25日报告分析认为,碳酸锂价格存在继续回升的动力,但由于供给端产能并没有完全出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碳酸锂价格将在供需的不断博弈中寻求均衡位置,认为50000-60000元/吨是上下游企业均可接受的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 而氢氧化锂供需格局整体好于碳酸锂,尤其进入海外供应链的高端氢氧化锂,由于其较高的认证壁垒,保证了通过认证的企业享受较高的产品溢价。但后续随着通过认证的企业增多,溢价幅度将逐步收窄,预计氢氧化锂价格将维持在70000-80000万元/吨的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水平,若需求出现超预期增长,则价格会更高。 另据广发证券分析师巨国贤上周五(25日)报告数据,上周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维持41126元/吨,氢氧化锂价格维持52750元/吨。据此数据测算,碳酸锂价格上涨幅度最高达到45.8%,氢氧化锂则最高将达到51.6%。 高镍需求拉升 氢氧化锂已成必争之地? 据了解,当前电动车采用的三元锂电池锂源主要为碳酸锂以及氢氧化锂,前者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三元以及消费级锂电池正极,后者则由于更低的熔点(471℃,碳酸锂熔点720℃)等特性被更多应用于高镍三元锂电池正极,被认为是8系以上高镍三元的必然选择,也是6系、7系三元的优选锂源。 随着全球电动车巨头以及电池大厂纷纷推进“高镍低钴”电池研发的当下,氢氧化锂俨然已成为了全球动力电池必争之地。其中特斯拉在上月电池日官宣成功开发“高镍无钴”电池技术后,即宣布准备在德州Austin工厂附近建造一座氢氧化锂化工厂,为即将到来的Cybertruck超级工厂提供原料。 同时,根据中金公司分析师詹奥博7月19日报告对部分氢氧化锂行业二线生产企业进行的调研结果,在当时锂价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仍未看到氢氧化锂企业放缓资本开支的现象,认为氢氧化锂行业扩产意愿明确,积极推进供应链认证。 五矿证券分析师孙景文8月25日报告预计,到2021-2022年,在全球车载动力电池需求中,氢氧化锂有望超越碳酸锂;到2025年,考虑产业链备货需求后,全球单水氢氧化锂的需求总量将大幅增长至42-56万吨区间。另据兴业证券分析师邱祖学8月11日报告,仅考虑一线产能情况下,静态测算下预计二线锂盐生产商仍有约22万吨的市场空间,接近2019年赣锋氢氧化锂产量规模约9倍。 强者恒强 锂资源或成产业链最佳突破口 信达证券娄永刚25日报告认为,在经历了上一轮锂业大周期后,目前全球锂盐供应格局逐步清晰,已经具备锂盐成熟生产线、技术团队及稳定客户的企业,通过复制扩张产能的速度将会更快,市场份额随之提升更易。其中,氢氧化锂的龙头效应会更加明显,碳酸锂的产能分布则相对分散。 从价格层面上来说,与碳酸锂相比,氢氧化锂供需格局整体更好,尤其进入海外供应链的高端氢氧化锂,由于其较高的认证壁垒,保证了通过认证的企业享受较高的产品溢价。但后续随着通过认证的企业增多,溢价幅度将逐步收窄。 此外,由于锂矿山和盐湖的产能扩张相比锂盐冶炼产能扩张的周期更长、资本开支更大、难度更大,因此对于锂行业发展而言,最大的瓶颈不是锂盐产能扩张,而是锂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因此对于产业链公司来说,资源是最大的瓶颈,也是最好的突破口。 娄永刚认为,当前时点是一二线龙头企业卡位的窗口期,也是构筑长期竞争壁垒的关键期。未来,锂业龙头护城河主要来自锂盐产能规模、锂资源控制度和匹配度、成熟的技术团队和持续的研发能力、长期深度绑定的优质蓝筹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