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有更多的光:研究人员提高了钙钛矿的性能质量》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8-07-29
  •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今年春天在线发表在一篇名为“自然光子学”杂志的论文中报道,原型半导体薄膜在发光方面的表现甚至超过了当今最好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华盛顿大学化学教授和CEI首席科学家David Ginger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一个大问题是太多吸收的阳光最终会被浪费掉,我们希望像这样的表面钝化策略有助于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Ginger和Hillhouse团队的共同努力证明,表面钝化使钙钛矿性的能大幅提升,也使这种材料成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佳选择。deQuilettes说:“钙钛矿已经在光伏器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这里,我们提供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的前进方向。”

相关报告
  • 《中国研究人员在准二维钙钛矿LED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3-05
    • 据新材料在线3月1日消息,上海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准二维钙钛矿成膜形成过程中添加了少量的甲磺酸盐,重构了其薄膜结构,有效地降低了薄膜表面缺陷态并平滑了激子能量转移路径,从而使准二维钙钛矿中的能量转移效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该钙钛矿薄膜可使发光二极管(PeLED)效率突破20%,这是目前报道的准二维PeLED最高效率值。这项研究结合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中的材料化学结构和光物理过程,显著提高了器件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
  • 《铜铬氧化物无机空穴材料改善钙钛矿电池光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1
    •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快速发展,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2%,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晶硅电池的新一代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然而,稳定性差(如水、紫外光诱发的钙钛矿材料降解)问题成为了该电池技术走向商业化应用的一大障碍。由华盛顿大学Alex K-Y Jen课题组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制备了新型的铜铬氧化物(CuCrO2)纳米晶薄膜,替代常规的氧化镍(NiOX)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应用于倒置结构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有效吸收了紫外可见光,避免了钙钛矿的光降解,从而显著改善了电池光稳定性。研究人员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uCrO2纳米晶,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显示,CuCrO2纳米晶呈现片状形貌,平均尺寸在10 nm左右。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CuCrO2纳米片为纯六方相结构,即结晶度高有助于空穴传输。随后在室温下(25℃,远低于传统的TiO2基钙钛矿电池500℃左右的制备温度)通过旋涂法在ITO衬底上制备了一层CuCrO2纳米片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透射率测试显示,当传输层的厚度不超过58 nm情况下,在400-800 nm的光谱区域,CuCrO2纳米片空穴传输层的透射率超过了70%,即具备了良好的透射率。最后研究人员制备了以CuCrO2纳米片为空穴的倒置结构钙钛矿电池,并测试了电池性能。结果显示,电池器件的效率与CuCrO2空穴层的厚度有关,当厚度从10 nm逐步增加到20 nm时,器件效率逐渐增加。结合扫描电镜测试发现,厚度在45 nm时器件性能达到最优,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依次为21.94 mA cm−2、1.07V、0.81和19%;而基于传统NiOx空穴的钙钛矿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依次为21.45 mA cm−2、1.05V、0.76和17.1%。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紫外光对电池进行辐照研究其光稳定性,发现以NiOx为空穴的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在照射300 h后发生大幅下降30%,从而导致器件效率也大幅衰减。而以CuCrO2为空穴的器件效率基本不发生变化,表明了CuCrO2能够有效地对紫外光进行阻挡,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光稳定性。该项研究设计合成了全新的抗紫外光的无机空穴材料,在保障电池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阻挡了紫外光,大幅改善了钙钛矿电池器件的光能稳定性,为制备高效稳定的钙钛矿电池提供了新途径,为钙钛矿电池工业化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