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超导双光子空间符合计数器》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2-10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与李浩团队在面向多光子空间符合探测方面取得进展。1月3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具有组合时间逻辑和幅度复用的超导纳米线双光子空间符合计数器》(A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two-photon coincidence counter with combinatorial time logic and amplitude multiplexing)为题,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

    光量子计算需要调控多个光子,具有多种输出模式,因此需要在末端集成大规模的多光子探测器阵列;为提高计算复杂度,光子纠缠维度越来越高,需要可以分辨更多空间态的符合探测单元,这在当前的独立探测器框架下面临较大挑战。

    该研究提出了新型超导纳米线组合延时逻辑方法,突破了延迟线上单光子和多光子事件的信号混叠限制,实现了16通道结构中所有152中单光子和双光子事件的完备解析。这一计数器可扩展性强,降低了超导低温环境的热负载限制;具有多光子自符合特性,无需复杂的符合处理电路。

    上述成果有望为光量子计算的多空间态符合探测提供支撑。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该研究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中。(DOI:10.1038/s41566-024-01613-w)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502/t20250205_5046526.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搭积木”方式构建碳化硅片上异质集成量子光源》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2-24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集成光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采用“搭积木”式混合集成策略,将III-V族半导体量子点光源与CMOS工艺兼容的碳化硅(4H-SiC)光子芯片异质集成,构建出新型混合微环谐振腔。这一结构实现了单光子源的片上局域能量动态调谐,并通过微腔的Purcell效应提升了光子发射效率,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集成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针对量子点光源与微腔片上集成的技术瓶颈,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搭积木”式的混合集成方案。这一方案采用微转印技术,将含InAs量子点的GaAs波导精准堆叠至4H-SiC电光材料制备的微环谐振腔上。低温共聚焦荧光光谱测试发现,得益于GaAs与4H-SiC异质波导的高精度对准集成,光场通过倏逝波耦合在上下波导间高效传输,形成“回音壁”模式的平面局域光场。该结构的腔模品质因子达到7.8×103,仅比原始微环下降约50%,展现了优异的光场局域能力。 进一步,该研究在芯片上集成微型加热器,实现了量子点激子态光谱的4nm宽范围调谐。这一片上热光调谐能力使腔模与量子点光信号达到精准匹配,实现了微腔增强的确定性单光子发射。实验测得Purcell增强因子为4.9,单光子纯度高达99.2%。 为验证这一技术的扩展潜力,该研究在4H-SiC光子芯片上制备出两个间距250μm的量子点混合微腔。研究通过独立局域调谐,克服了量子点生长导致的固有频率差异,实现了不同微腔间量子点单光子信号的频率匹配。 该工作在4H-SiC芯片上同步实现了光源调谐、Purcell增强与多节点扩展,兼具高纯度与CMOS工艺兼容性。结合4H-SiC优异的电光调制特性,该技术有望推动光量子网络向实用化迈进。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 hybrid single quantum dot coupled cavity on a CMOS-compatible SiC photonic chip for Purcell-enhanced deterministic single-photon emission为题,发表在《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DOI:10.1038/s41377-024-01676-y)。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多个深海新物种及新记录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1
    •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发布了一系列报道的文章,发布了一系列的文章,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欧洲、海洋和海洋学的期刊,并在不久前发布了一系列海蛇尾文章。 蛇尾是中多种不同种类的皮类动物,多种类动物,在100种已知的品种中,在各种不同的品种中,品种繁多,品种繁多,海洋海洋在海洋中广泛存在较之于浅海,受到限制与近距离的限制,人们对深海的深海认识,深入了解这片海域的生物类群的影响。 研究蛇组针对2016-2021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器,在南海、太平洋等分子的深海尾样本,进行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鉴定出4个目、7个科、有3种新人在深海或西北地区共有3个新的尾端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6个描述和研究。 有6个新人以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或西北地区进行了探索)同时,人类对蛇尾蛇的这些重要线索(新种),北极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蛇尾和太平洋的蛇尾和深海尾等几种重要的数据记录。类群的分类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为这些类群中深海蛇尾的分类和形态鉴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剖析。 论文信息: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南海深海海蛇尾(棘皮动物门:蛇尾鱼科)新种、重新描述和新记录,形态学和分子学综合方法。欧洲分类学杂志,810 (1), 1-95。https://doi.org/10.5852/ejt.2022.810.1723。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山的Euryalida目(棘皮动物纲,蛇尾纲),新种和新记录。动物园钥匙 1090:161–216。/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90.76292。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Ophioplinthaca Verrill综述,1899 年(棘皮动物纲,蛇尾蛇总科,蛇尾蛇科),蛇尾蛇和蛇尾蛇新种的描述,以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新记录。动物园钥匙 1099:155–202。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99.7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