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生态文明-国际在线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27
  • 光明日报讯:一段时间以来,乡村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成为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现代化强国的短板。2013年,国家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批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特色村的创建中得到改善;2016年,国家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一批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特色小镇的规范推进中得到整治;为了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于2018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并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具体来说,乡村振兴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应注意以下七方面问题:

      其一,依托城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和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很难在农村内部寻求解决乡村振兴的良方,应寻求城镇的反哺、支持和带动。因此,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格局中推进乡村振兴,激发乡村的生态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活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这样,乡村生产才能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持久富裕,农村环境才能有效改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部分乡村空心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不是强迫进入城镇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为此,可以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口居住情况,合理撤村并点,在发展中解决“空心村”问题。

      其二,发展产业,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支撑。如果区域缺乏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则政府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难以到位;乡村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即使在政府的帮助下硬化道路、整治村容、粉刷一新,凋敝仍然很难避免。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于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克服同质化,做到“一村一品一景,一镇一业一强项,一县一态一特色”,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工业——有了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集聚,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增强;有了人才的支撑,乡村特色才能保持,优势产业才会不断转型升级。在第三产业方面,可借鉴江苏昆山、浙江湖州的乡村建设经验,依托大城市需求,加强快速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其三,量体规划,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开发利用空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乡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时,既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统筹城乡发展,也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防止主观臆断或者千篇一律,统筹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留得住乡愁,不是保留破败的乡村和对贫穷的回忆,而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要严守生态红线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把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与优美的生态融为一体,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其四,严格管控,通过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倒逼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业是支撑。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实现绿色兴村。在绿色兴村中,要促进现代农村和农业的生态化,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要按照“三线一清单”的要求,在保护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保护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振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继续打击“散乱污”的作坊式企业,杜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其五,加强建设,把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和污水处理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对于生活垃圾,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垃圾围村现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和湖南宁乡县菁华铺镇学习,发挥农户单家独院好考评、好奖惩的管理优势,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置,建立农户分类、专业清扫、村里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置的模式。对于厕所革命,要大力开展乡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乡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对于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不宜盲目全部采取污水管网的方式。

      由于农户支付能力整体有限,推广建设运营和维护经济成本低廉的可复制技术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防止治理设施“晒太阳”,建设资金“打水漂”。

      其六,共建共享,发挥村民和村集体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研发现,凡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好的地方,都是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村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乡贤辈出的地方。因此,在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外,首先地方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品德高尚、有经济头脑的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投资,发挥其对于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

      其次,要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如垃圾分类、生态维护、污水处理、庭院美化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扬村民理事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环境整治的考评作用。这方面,可借鉴浙江湖州、浙江丽水的“笑脸墙”和“劝进板”工作经验,褒扬乡村新风,用激励机制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庭院美化工作。

      再次,没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持,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难以持久,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在乡村产业链脱贫中的带头作用。只有这样,示范引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贤出智、村民自治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才能形成。

      其七,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乡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关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败,应当按照《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发展绿色农业,扩大“绿箱”政策(即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推行三权分置和产权流转机制,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按照《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保护农村土壤环境……此外,还要按照其他改革部署,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推进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地区间、流域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

      乡村面积广、人口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只有完善体制、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释放制度红利,吸引各方参与,加强软硬件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才能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宜居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同步实现。(记者 常纪文) 

相关报告
  • 《乡村振兴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14
    •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江大地花红柳绿,充满诗情画意。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乡村振兴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个不能少。按照十九大部署的目标任务,今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这些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涌现出了一大批像余村这样的先进典型。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又要生态宜居,在让老百姓富裕起来的同时,人居环境也要变得更好,两者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大课题。这个课题该如何破题?那就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浙江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又想方设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涌现出安吉余村、余姚横坎头村、淳安下姜村等许多“明星村”“样板村”,2.8万个村庄再现“山青、水绿、村美、民富”的景象,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相得益彰。   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保护乡村生态,不能弱化乡村环境治理。从目前的情况来,许多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离生态宜居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导致很多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污水直排、河道黑臭、垃圾围村等现象较为突出。很多“散乱污”企业藏身于广大乡村地区,由于乡村生态环境机构不够健全,监管力量难以全覆盖。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实现致富与变美双赢。   广大村民是乡村的主人,要让乡村生态宜居,就需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要引导村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改变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的生活新风尚。这些年来,很多地方已经在探索以乡风文明引导村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村民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比如,浙江安吉县余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村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进步,让保护绿水青山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群众改变刀耕火种、烧柴取暖等传统生活方式,发展种植草果、重楼等绿色产业,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路径。   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乡村振兴就是要做惠民利民的实事。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在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让人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
  • 《贵州: 乡村振兴装上 "智慧芯"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2
    •  “通过农业大数据融合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大数据平台对农产品管好、卖好、利益机制链接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这是近日召开的贵州省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农牧局局长马富良的发言。   如今,在贵州广大农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产业发展有了“新标准”、产品销售有了“快车道”、乡村景区有了“指挥部”……让农村发展有了“智慧眼”、乡村振兴有了“智慧芯”。   “大数据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之后,会变革农业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方式,让我们的决策部门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决策更有依据,让管理措施更科学合理和有效,改变过去依靠传统经验判断的管理模式,是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说。赵春江认为,大数据作为贵州省驱动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也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与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喝了这么多年的茶,用这么高科技的手段去茶园里面参观,还是第一次。”5月7日,在遵义市湄潭县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现场,重庆茶叶爱好者李庆通过手机体验了一把通过实时视频画面参观湄潭沁园春茶业公司“私人订制”的茶园。   茶客通过网络参观茶园,并下单订制私人茶园,茶农们便知道要种什么样的茶、种多少茶。在湄潭县兴隆镇大山村茶农黎时勇看来,这是一件神奇的事:“公司加上互联网,种茶、制茶不再盲目生产,也不怕卖不出去,看到茶园景色好,有些人还会专门跑来游玩。”   “把电子眼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加工之中,不仅有利于管理,提升茶叶质量安全,还能让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督生产过程,提高对产品的信任度。”湄潭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赵吉伟表示,“私人订制”正在改变特色农产品传统产销模式,这种生产方式,一亩茶叶能卖到5000元以上,比传统茶农单卖茶青的方式要增收1000元以上。   这种采取大数据订单模式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在贵州不止一家,贵安新区贵澳农业产业园利用“云上农场”大数据推出“私人订制”服务,客户在家中可通过手机APP对选购的果蔬产品进行远程施肥、浇水操控,成熟后直接配送到家,足不出户就能吃到亲手种植的新鲜果蔬。   “大数据融合发展,对我们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大数据可以用在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村的发展,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支持。”据贵州省农委主任助理诸云强介绍。   “当实时采集到的数据经过系统研判后,偏离我们设定的适合猕猴桃生长环境的参照范围时,它就会发出预警。比如,土壤湿度偏低,技术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APP或者电脑来设定自动喷灌。”在水城县米箩镇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的监控室中,浙江托普云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杨明明指着监控后台向记者介绍。   而在贵州省的修文县,这里的每个猕猴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二维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就可以显示出产地在哪儿、园主是谁、田间管理、采摘时间、出库时间等信息,全程跟踪,全程溯源,猕猴桃的“前世今生”尽显眼前。   大数据技术在农村应用带来的新业态,正积极推动农业经营由“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的转变,用“要什么”倒逼“种什么”,催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标准”。   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的云上六枝运营中心,大厅内几块LED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区各农业园区、景区的实施监控画面及农产品销售情况分析数据。一旁摆放的岩脚面、郎岱酱等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驻足了解。   中心负责人介绍,运营中心的生态农业云平台对六枝耕地、种植、养殖、需求、交易等数据进行收集、展示和发布。通过数据分析,科学指导当地农业生产,让种养殖户知道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种类,实现订单式种养殖,避免多种、少种、乱种、误种等。   为适应六枝特区及落别乡发展山地旅游、山地特色农产品、山地高效农业的需要,云上六枝运营中心还设立了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这里集合了六盘水各县区特色农产品485种,通过智慧电商云平台,就有300多种本地农特产品在线销售。   “看到我们家乡的辣椒产品在网上卖得好,我很高兴,我们家也在种辣椒。”在云上六枝运营中心做管理员的钟明来自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牛场辣椒”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后,已成为钟明家乡的一张名片。   “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为乡村振兴的推进装上‘智慧芯’,用贵州在大数据产业上的优势,破解乡村建设中的困难和不足,推动两者在融合中发生巨变,实现贵州乡村振兴的提质加速。”贵州省农委主任袁家榆说。(作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