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SCI影响因子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6-26
  • 6月20日,2018年度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炉。

    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响因子达到223.679,比去年的244.585有所下降。

    10分以上期刊有275本,5-10分期刊有731本。超过5分的期刊共有1011本。

    以下是2018年度影响因子排名前200的期刊汇总:

    三大刊(NATURE、SCIENCE、CELL)2018年度影响因子:

    备受中国科研工作者关注的几大OA期刊2018年度影响因子:

    中国大陆重要SCI期刊2018年度影响因子: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632.shtm
相关报告
  • 《2018谷歌学术指标出炉,影响因子何去何从?》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8-07
    • 2018年8月3日,谷歌学术发表了2018年最新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 其结果更广泛、客观、准确,这会不会进一步影响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 本文做出对比与分析,后文附谷歌学术排名前20的各学科期刊列表,谨供各位参考。 谷歌学术从2004年年底推出,广受好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相对流传较广的Web of Science相比,谷歌学术有不少优点。 一方面它可以免费检索,而且涵盖范围远大于Web of Science。 据估计,截止至2014年5月,谷歌学术共收集1亿6千万篇学术文献,几乎是Web of Science的三倍。 其学术指标 (Google Scholar Metric) 在推出后,也开始冲击影响因子的地位。 Google学术计量中,读者可以浏览100中期刊和会议等出版物的信息,其排序和分类指标是依据五年h指数和h中位数。 其中,针对出版物(期刊)h指数为: 1. h指数:出版物发表发表的 h 篇文章每篇至少都被引用过 h 次的最大值; 2. h核心:出版物最高被引的h篇文章; 3. h5 指数是指在2007年到2011年整整 5 年中所发表文章的 h 指数 4. h5中位数:指出版物的 h5 指数所涵盖的所有文章获得的引用次数的中位值。 Google仅计算出版物最近5年内发表文章的上述值,即h5指数、h5核心和h5中位数。目前的排名依据是2007-2011发表文章(五年整),被引数据以2012.9.15为准。 Google给出了英、汉、萄、德、西、法、韩、日、荷、意10种语言期刊h指数前100的排名,h中位数用于相同h指数期刊的辅助排序。 谷歌学术指标基于所谓的h5因子 (H-index),即某一出版物在过去5年发表的文章之中,至少有h5篇文章每篇引用不低于h5次。 例如排名最高的Nature,在2012年至2016年h5因子为366,表明这一期间Nature共有366篇文章引用数不低于366次。 此外,谷歌学术指标还统计h5中位数,也就是进入h5因子的所有文章的引用中位数。 例如Nature的h5中位数 (H-median) 为563次,显示其进入h5因子统计的366篇文章中,排名第183位的文章引用数为563次。 和影响因子相比,谷歌学术指标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与影响因子只基于过去两年数据不同,谷歌学术指标统计过去五年的数据,因而更加体现一个出版物的持久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当前的热度。 更为重要的是,谷歌学术指标采用h5因子进行评价,显示的是出版物综合整体实力,而不会像影响因子那样很容易受一篇高引用文章所扭曲。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CA -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在谷歌学术指标中始终在前100名以外。 与此相关的是,谷歌学术指标能够更为准确的体现一个出版物的实际影响。 简而言之,两个出版物发表文章数量不同,但影响因子接近,显然发表数量多的影响力更广。 这种差别在影响因子上看不出来,而在谷歌学术指标上则很容易体现。 一个例子就是Nanoscale和Nano Research,两者都是国人主导的纳米领域杂志,短短几年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影响因子都达到了7、8左右。 但Nanoscale发表文章更多,因此进入了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前20名。 h因子评价体系最初由UCSD物理学家Jorge Hirsch提出,用于评价一个学者的影响力。 目前通常基于两个数据库进行统计,一个是Web of Science,另一个就是谷歌学术。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谷歌学术进行统计,因其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这一趋势预计在谷歌学术指标和影响因子的竞争中也会延续。 其相关排名包括综合排名以及分类排名。 分类排名包括:商业/经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健康/医学、人文/艺术、生命/地球科学、物理/数学、社会科学。
  • 《最新ESI排名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9
    • 5月14日晚,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公布了ESI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十年又两个月)的统计数据。ESI每2个月公布一次,一般都是在上一次数据的基础上增加2个月的数据,但是每年5月份会去除掉最旧的一年的数据。也就是说,这次公布的数据是一年中最大的变化。 中国内地发表283万篇文章,比上个月公布少3万篇(时间少十个月);被引3235万次。文章数及文章被引排名均为全球第二;篇均被引11.43次,篇均被引稳步提升。 全国进入前百分之一的学科数1280个(增加30个),千分之一的学科数143个(增加5个)。机构进入前百分之一的学科数397个(增加6个),千分之一的学科数保持31个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