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高端制造市场,使双良设备贯穿光伏制造产业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7
  • 近日,双良节能公告与新疆大全签订了《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换热器设备采购合同》,合同金额5200万。
    据悉,双良节能此前已经与大全签订了近3亿的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供货合同,并且此次双良为大全供应的换热器设备也是大全本轮年产15GW光伏组件多晶硅项目的配套关键设备,制造所要求的技术水平高,难度大。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品制造的基础原材料,由于光伏市场近年来的需求急速增大,从而导致全球多晶硅产量也随之爆发。在2019年底和2020年年初,不少企业宣称计划在2020年或者未来几年内进行扩产。多晶硅生产企业具备扩产意愿带来的多晶硅产能增加将进一步促进多晶硅还原炉的需求,从而带动公司还原炉销售。
    此外,双良具有近三十年的换热设备生产经验,本次合同的签订,也表明了公司除还原炉之外,其他如溴冷机、换热器、闭式循环水等产品或系统可以协同切入光伏产业,目前公司与通威、大全、特变等知名晶硅生产企业建立了大客户合作关系,预计公司系列装备在光伏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相关报告
  • 《光伏制造行业门槛拟再上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11
    • 当行业发展向高质量之路迈进,如何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深化行业结构优化,成为了摆在我国光伏发电行业面前的必答题。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就《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2020》)征求社会意见。其中指出,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的原则,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每隔2~3年即对光伏制造行业的规范条件进行更新,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提升行业门槛,引导结构优化升级。与目前仍在执行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相比较,《规范2020》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新增加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两部分内容,有力、有序引导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为引导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规范2020》从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等九个方面对光伏制造行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规范,“技术创新”成为了串联始终的行业发展关键词。 本次意见稿刚公开时,业内曾有声音认为国家将控制光伏制造业新增产能,这其实是个误会。《规范2020》表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同时,“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加快行业优势产能替代、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才是文件控制新增产能的根本目的。 在“工艺技术”方面,《规范2020》对企业技术水平做出了更细致的规定。首先,对多晶硅的质量要求从《太阳能(3.290,-0.02,-0.60%)级多晶硅》(GB/T25074)1级品提升至了特级品。 其次,电池和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针对现有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产品,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9%和22.5%,多晶硅、单晶硅组件(双面组件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和19.6%;针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20%和23%,多晶硅、单晶硅组件(双面组件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8%和20%。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单晶PERC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为22.3%,低于《规范2020》要求的23%的新增项目转换效率要求。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文件的正式印发,在PERC技术领域,头部企业将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低端技术产能市场淘汰再度加速。 光伏制造行业的市场洗牌并未局限于PERC电池领域。截至2019年,我国规模化生产的单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为22.3%和19.3%,均低于《规范2020》确定的新增项目技术要求。对于尾部、甚至中部企业来说,是要继续增加创新投入、加快技术创新,还是囿于资金实力、技术实力默默被市场淘汰?可以预见,新一轮技术“生死战”又将席卷光伏制造行业。 “《规范2020》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扩产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让企业发展更具目标性。”东方日升(12.740,-0.18,-1.39%)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表示,6月5日,东方日升刚刚与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15GW高效电池+15GW组件项目框架协议》,规划一期建设5GW高效电池和5GW高效组件生产线,二期建设10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大提升东方日升的先进产能生产能力,有力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一阶段,东方日升将进一步完善公司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及相关产品产能布局,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优胜劣汰加速行业优化升级 行业有门槛,发展有保证。连续数年在全球市场创下了令人瞠目的“中国速度”后,未来,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将由扩规模向重质量转向,逐步提升的行业门槛成为市场优胜劣汰的加速器。 “投资强度”被首次引入规范条件。《规范2020》要求,电池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900万元/亩,组件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如这项标准在文件出台后继续保留,则将倒逼光伏制造企业以“亩产效益”为导向,锚定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规模化程度高的先进技术项目作为投资对象。同时,小企业经营压力提升,资金、技术更为雄厚的企业抢占市场速度又将加快,行业洗牌持续提速。 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的基础上,《规范2020》收紧多项能耗标准,在节能降耗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综合电耗由每千克80千瓦时降到了70千瓦时,每百万片硅片项目的水耗也有1400吨下降到了1300吨,推动行业由粗放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 “智能制造”也首次出现在了规范条件之中。《规范2020》指出,鼓励企业推动自动化水平提高,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等数字化建设,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与光伏领跑者基地计划等政策有所不同,《规范2020》在鼓励技术创新、筛选头部企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划定行业发展门槛。既要逐步淘汰行业低质、落后产能,也可以将一些只看投资“钱景”、没有核心技术的“圈外”投资者拒之门外,实现行业整体优化升级。 正如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所说,《规范2020》规范了行业的生产、扩产门槛,从政策角度提升了未来光伏产能的质量,加速落后产能淘汰,使规范行业的投资回归理性。经历了技术创新的勤奋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越来越优质产能的推动下,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必将以更高质量体魄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