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台风频发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王鑫研究院团队在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热带气旋频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博士潘丽霞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陈洁鹏和研究员王鑫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研究员詹海刚、复旦大学教授周文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仲良。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作为全球海气耦合最强年际信号之一,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更易形成持续多年事件,且对大尺度环境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拉尼娜事件的不同演变过程,特别是其前期所处的ENSO位相(厄尔尼诺、拉尼娜或中性),是否会影响热带气旋的生成?

    为解答这一问题,王鑫研究员团队系统研究了基于前期不同ENSO状态演变出的三种拉尼娜类型(循环型拉尼娜 - cyclic La Ni?a、多年型拉尼娜 - multiyear La Ni?a、偶发型拉尼娜 - episodic La Ni?a)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循环型拉尼娜”事件期间,南海每年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高达“多年型”和“偶发型”拉尼娜事件的约2.6倍,同时导致整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年均达13.5个(其他类型约为11-12个)。

    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型拉尼娜”事件秋季,中层大气相对湿度显著增加,为热带气旋频发提供了关键水汽条件。这一湿度增加与印度洋异常增强的西风水汽输送密切相关。该异常水汽输送与南海地区的气旋式环流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水汽辐合,进一步促进了南海热带气旋的生成。数值试验证实,秋季菲律宾以东海区的暖海温异常是驱动上述印度洋水汽西向输送及南海气旋式环流的关键因素。此外,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对前期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响应,有助于维持菲律宾以东海域的反气旋式环流,导致该区域暖海温异常持续至夏季。这种独特的环流场配置是“循环型拉尼娜”区别于其他类型拉尼娜事件、并创造有利于秋季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环境的核心机制。

    此项研究深入阐释了“循环型拉尼娜”事件影响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物理过程,为理解ENSO复杂演变与区域极端天气灾害的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研究成果对未来热带气旋活动预测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南海所自主部署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Pan, L., Chen, J., Wang, X., Zhan, H., Zhou, W., & Chan, J. C. L. (2025). More autumn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El Ni?o to La Ni?a transition.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8(1).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612-025-00947-8


  • 原文来源:http://scsio.cas.cn/news/kydt/202506/t20250612_7802224.html
相关报告
  • 《新研究提前17个月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根据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西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可以提前一年多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样的极端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信风和海气温度的不规则周期性变化。其海表温度的暖位相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冷位相称为拉尼娜现象,它们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例如,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使得太平洋产生更多的台风,在大西洋产生更少的飓风,而拉尼娜现象通常会逆转这一趋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触发明显振荡的因素以预测相关的气候事件,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准确的预测仍然限制在ENSO波动前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例如,研究发现赤道太平洋的暖水峰值比厄尔尼诺现象早大约8个月。此外,早春的热带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异常下降,而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则在9各月内出现。 现在,浦项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夏威夷和日本的同事们发现,大量温水中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称为大西洋暖池——包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热带北大西洋西部——大约17个月后触发了拉尼娜。 该小组分析了观测数据(1985-2016)和模型模拟数据(1970-2000),发现大西洋暖池在夏季到初秋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北太平洋上空形成北风。这就产生了寒冷的海面温度和高海表压强,以及在亚热带东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反气旋的高压区域,这将持续到随后的冬季和春季。冷的海表面温度向赤道延伸。这些事件共同导致了春季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与表面风的耦合,引发了拉尼娜现象。大西洋暖池的海面温度下降最终导致厄尔尼诺现象。这两个ENSO事件都是在大西洋暖池海面温度最初变化17个月后触发的。 研究人员表示,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些事件之间强有力的关系可以为ENSO预测提供更长的准备时间。研究人员表示,大西洋暖池的平均海面温度上升到28°C以上似乎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他们的结论是,能够捕捉大西洋暖池和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发生样式的模型模拟,可以将气候学家预测这些波动以及相关极端天气和气候影响的时间提前至一年多。 (侯颖琳编译;於维樱审校)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发布》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11
    • 日前, 由国家气候中心牵头制定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 (以下简称《标准》) 国家标准发布。该《标准》的制定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监测指数, 并吸收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此类气候现象。 据介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指的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上升/下降的著名气候现象、其名称起源于西班牙语、意为 "小男孩/小女孩"。2014年至2016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具有 "生命史长、累计强度大、峰值强度高" 这三个重要特点, 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 据负责标准文本编写, 制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指标和判别方法, 执笔编制说明的项目负责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宏利博士介绍, 国际主流标准以NINO3.4区或者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作为基本监测指标来来设计业务方案和标准,例如美国以NINO3.4指数(ININO3.4)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超过0.5℃、至少连续5个月即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美国气候预报中心每月发布业务监测产品,在国际上应用广泛。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 Z区(亦称NINO综合区,即NINO1+2区、NINO3区和NINO4区海温指数按照所对应三个海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依据。但该指数表征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整体情况,无法对近30年发生愈发频繁且业界广为关注的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海温异常中心分别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进行刻画,不利于诊断、归因和预测。 “简言之,就是NINO Z选取范围太过广大,并且不能详细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东部型和中部型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我国气候预测是至关重要的。”任宏利说。 鉴于NINO Z区的这些缺点,新出炉的《标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 ININO3.4来判别事件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等,用东部型指数(IEP)和中部型指数(ICP)来判定事件的类型。这样的考虑,在判定事件发生的同时兼顾了区分东部型和中部型事件,可全面监测到每一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事件遗漏。 据任宏利介绍,这样的判断对于我国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当东部型厄尔尼诺发生时,从当年秋季到次年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都有显著的降水异常,降水异常的区域在不同的季节有变化。但是当中部型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并不显著、季节差异性大。因为新标准中的指标组能够全面监测到所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尤其没有遗漏东部型事件,它对事件的监测结果与中国气候异常对应关系好于其他指标。 《标准》一方面采用ININO3.4来表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判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差异,引入了东部型指数和中部型指数,用以区分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类型差别以及转换和传播特征,体现出该标准的科学性和自主性。 《标准》出台后,需要进行业务应用。这就要求标准意义明确,计算方便,操作相对简单。因而,项目组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 任宏利介绍,利用ININO3.4判别事件的发生和强度等,可与国际科研业务主流惯例实现接轨,能够抓住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和位相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核心区域,强化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指示价值。而利用IEP和ICP来判别东部型和中部型事件,是标准的一大特色。直接利用业务上监测的NINO3区和NINO4区海温指数,通过简单的数学变换,即可得到IEP和ICP,定义简单、适于业务监测使用。围绕其建立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标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业务可操作性强。 更为重要的是,用IEP和ICP可以衡量出两类事件对中国气候不同的影响关系。就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而言,ICP所反映的中部型影响与IEP所反映的东部型影响都很明显,且基本上影响相反。 同时,今年5月,我国首个业务运行的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气候预测产品正式纳入美国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中心/气候预测中心(IRI/CPC)的ENSO多模式预测框架,全球范围的气候预测科研业务人员可以实时查阅、参考我国ENSO预测结果。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ENSO预测系统迈入国际舞台。 此次入选IRI/CPC平台的是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业务系统(SEMAP2.0)的模式预测产品。自此,国家气候中心将同国外各气候预测机构同场竞技。 IRI/CPC是国际上发布实时ENSO预测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平台。此前,该平台集中了美、日、英、韩、法、澳、加等国的18个数值模式产品,各国预报员可以实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