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News:海水是古罗马水泥千年坚固的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7-16
  • 现代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中,从道路、建筑物到桥梁,但可能仅仅只能支撑50年不倒。而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后,其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却能坚挺千年不倒。最新一项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一项特殊成分使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结实。研究人员根据公元前30年罗马工程师Marcus Vitruvius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古罗马的水泥成分包括火山灰、石灰石和海水并混合火山岩放入木制模子中,再放入海里。许多历史书籍提及了古罗马水泥的持久性,比如公元前79年一本书籍中的描述:“水泥暴露在海水中,每天被海水拍打却坚不可摧,而且变得日益强大。”

    为探索古罗马水泥的秘密,研究人员分析了意大利波佐利港的古罗马时期的水泥建筑物。研究发现海水溶解了水泥中的火山灰,并在十年之内,促成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热液矿物质的生成—含铝雪硅钙石(Al-tobermorite)。硅铝酸盐增加了古罗马水泥的强度,实验室中可以合成该物质,但是却很难将其加入到现代混凝土中。研究人员还发现海水跟水泥基体中的火山灰反应并结晶形成多孔可渗透水的钙十字沸石(phillipsite)。这两种物质都需要与海水反应很多年才能形成,所以现在短时间内利用它们建成更坚固的防洪堤是不现实的。

    研究人员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古罗马水泥与海水的反应机制,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建筑上,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矿物学家杂志》(American Mineralogist)上。

    (张灿影 编译)

    原文链接:http://ammin.geoscienceworld.org/content/102/7/1435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7/why-modern-mortar-crumbles-roman-concrete-lasts-millennia
相关报告
  • 《远征探索海沟最深处的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1-18
    • 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林间(Jian Lin)坦承:马里亚纳海沟“有点不可思议”。该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海底,呈镰刀状,长2550公里,深度近11千米,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令人称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独特地形。海沟位于一个俯冲带,许多地方的俯冲板块的倾斜是缓慢下降的,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几近呈垂直状态。 科学家们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急剧下降,为什么在马里亚纳海沟没有记录到像其它俯冲带产生长距离海啸的大地震。当前,一个中美合作团队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沟边坡安装了地震仪阵列。项目共同负责人林间表示,这项用时5年、耗资1200万美元的马里亚纳海沟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监听地震波,将海沟内部和周围的扭曲岩层精细地描绘出来,以寻找它们形成的线索。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Robert Stern表示, “这是令人兴奋的,该研究将提供洞察地球最深处独特特征的有价值信息。” 该计划着眼于海沟的最深处,一个被称之为“挑战者深渊”的槽形山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科学家们搭乘中国科考船实验3号于上个月在深达8137米的海沟深处安置了33个宽带地震仪。这比其它任何地震仪都要大,承压可达1000个大气压,可以感知来自地震和母船上用于探测支撑海沟岩石的空气炮实验装置的震动。 研究人员计划对比2012年从相对较浅的中央马里亚纳海沟获得的数据,那里的倾角变化相对平缓。该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孙金龙表示,他们将测试研究关于为什么“挑战者深渊”如此奇特的各种假设。在模拟研究中,该团队发现只有引入向下拉拽太平洋板块的巨大而神秘的力,才能重现“挑战者深渊”的地形和裂隙模式。 在火奴鲁鲁的夏威夷大学地质学家Patricia Fryer表示,对于马里亚纳海沟地形形成原因的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太平洋板块的撕裂,这能使板更灵活,并能呈现更陡峭的倾斜。通过遥远的地震监测站监测海沟内的地震活动,显示有板块撕裂发生的迹象。Patricia Fryer还说,新布设的深海地震仪在描绘海沟轻微震颤区域分布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并能帮助提供明确的答案。 领导了2012年度探险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ouglas Wiens,也希望能够找到除了归因于“运气”之外的其它能够解释马里亚纳海沟没有大地震的原因。地震数据将揭示这些板块究竟是“紧密耦合”(Tightly Coupled),聚集压力引发更大的地震?还是相互间的轻易滑动? 一个俯冲带弱耦合的迹象是蛇纹岩(Serpentinite)的存在—一种由下沉板块携带的海水与地幔岩石发生反应而形成的矿物。Douglas Wiens说,2012年探险发现的蛇纹岩位于中央马里亚纳海沟深达21千米的下方。蛇纹岩易滑而不粘,这可能意味着有助于维持海沟的平静。然而,其他科学家还是存有疑虑。林间说,“海沟完全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只是我们的记录太短,还没有探测到。” 附图:中美合作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Graphic) A. Cuadra/Science; (Data)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 来源专题:河 北 省 雄 安 新 区 建 设 发 展 监 测 服 务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7-06-14
    •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立足大历史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燕赵大地上,春潮涌动,正奏响开创历史、引领发展的澎湃乐章……  把握时代大趋势的历史性举措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选择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抓的一个新区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批准的首都功能拓展区,同上海浦东、广东深圳那样具有全国意义,这个定位一定要把握好。”——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华北平原,雪后初霁,万物润泽。   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   在大王镇小王营村,总书记走进一片开阔地,极目远眺。这里就是规划中的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地块。   在展开的一张规划图前,习近平仔细察看区位、规划状况,详细了解人口搬迁安置、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条件等情况。   “这地方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人口密度有多大?拆迁人口有多少?”习近平总书记向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询问。他叮嘱:设立雄安新区,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天中午,习近平在安新县主持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他强调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手笔。   37年前,位于华南的深圳经济特区,从昔日小渔村起步,发展成繁华都市,引领着珠三角经济增长极崛起,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   25年前,位于华东的上海浦东新区,从一片旷野地蝶变成汇聚财富的金融中心,辐射带动长三角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   位于华北的京津冀大地,坐落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重要城市,但多年来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面是京津两极“肥胖”,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突出,一面是周边地区过于“瘦弱”,呈现显著差距。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时代背景下爬坡过坎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中国北方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   着眼全局,运筹帷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提出选择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再到部署雄安新区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宏阔的战略格局、强烈的使命担当,筹划部署、把脉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京津冀三省市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实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他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他考察北京市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是重中之重。而选择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构想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首都北京,作为“老北京”的习近平感情至深——   “凸”字型的格局,“九经九纬”“左祖右社”的考究……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先进的理念,体现着中华风格、首都气派。   然而,21世纪的北京,虽前所未有繁华,却面临“大城市病”的种种困扰。   如何在时代的演进中焕发出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正在快速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破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题从而推动协同发展?一系列时代追问,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的讲话高屋建瓴。   宜疏不宜堵,构建大格局。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批示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经过不断思考,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降低北京人口密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方向愈加清晰,思路更加明确,在京外设立一座新城的战略构想逐渐成熟。   2015年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设新城问题。   2015年4月2日和4月30日,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他再次强调,要深入研究论证新城问题,可考虑在河北合适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城。   2015年6月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深入研究、科学论证,规划建设具有相当规模、与疏解地发展环境相当的集中承载地。”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集中承载地”成为了“新区”的代名词。   这个新区选在哪里?以何种定位出现?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有关方面,召开专题会议和小范围会议,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能力、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经过多轮对比、反复论证新区选址。   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   习近平强调: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一次次重要讲话、一场场科学论证、一步步深入推进……从思考到谋划,从批示到规划,从要求到部署,从宏观到微观,习近平总书记对设立新区的战略思考不断深入,构想逐渐变为现实。   2016年5月27日,这是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一个大日子——   这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审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雄安新区”首次出现在汇报稿的标题之中。   习近平强调:在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北京又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空间格局调整。无论是从它的健康发展和解决问题,都要做出选择,最后做了这个选择。   顶层设计,志在千年。   公元1153年,金建都于燕京,拉开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建都史。   公元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设立,又将揭开北京城发展的崭新一页。   “这件事确实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把准历史大方位,着眼时代新特征,续写北京千年古都建设、谋划华夏大地发展的新篇章。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今天流行的这句新话并非豪言壮语,它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承诺。   “深圳和浦东的今天,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雄安的明天。雄安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院士说,千年大计,正是表达着中央推行这个战略的决心和定力。   俯瞰中国地图,深圳、浦东和雄安呈梯度而上,分别占据全国南、中、北三个维度,这将合力推动中国实现全局均衡发展,改变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状况。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文章如此评价:雄安新区这片经济活力带将寻求催生出京津冀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发展活力。   “水乡花县今新邑,北地江南古渥城。”雄安新区这片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和当代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地,将成为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开拓发展的新支点,必将创造时代发展的新传奇。 回答实践新要求的战略决策   ——科学论证选址,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形成北京发展的新翼,打造创新驱动的高地   “具体到哪里建,这是一个科学论证的问题。一旦定下来,京津冀三地和有关部门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大事。”——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雄韬伟略,长治久安。   “雄安”——未来之城的名字,取自“雄县、安新县”各一字,朗朗上口、声名远扬,既尊重历史,又寓意吉祥。   “雄”字意味宏伟、阳刚、英雄;“安”字包含稳定、牢固、安康,体现了地域特色,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契合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大任何以降雄安?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明确提出,研究考虑在北京之外建新城的思路;此后,在不同场合他多次提出在河北合适地方建设一座新城。由此,选择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就成为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雄安新区的最终设立提供了战略指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研究论证设立集中承载地有关工作。2015年2月,选址工作启动,各有关方面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科学论证:   ——本着认真、谨慎、科学、民主的原则,新区选址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能力、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对集中承载地规划选址进行多地点多方案比选,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多个回合讨论研究;   ——由16位顶尖级专家组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多个选址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召开10多次会议听取河北省及规划组的汇报;   ——河北省组织省内多个部门,持续进行多轮研究,谋划提交多个选址方案;   ——初步方案经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讨论,意见反馈给河北省。河北省对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专家咨询委员会再次实地考察,并听取河北省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方面意见。方案经修订,再次上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开会讨论;   ——2016年2月29日,国务院举行专题会议研究集中承载地的相关问题;   ——2016年3月和5月,最终选址方案呈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   规划建设新区的选址事关发展全局,是涉及首都的历史性工程,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每一次调研都细致严谨,每一次讨论都充分热烈。“雄县—容城—安新”这一方案在几个方案比选中逐步得到确认,最终脱颖而出。   选择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区,这个地方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近容易连成一片,达不到疏解目的;太远则难以接受北京的辐射和带动,不能更好地承接和转移非首都功能。   雄安新区地处保定。保定之名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自古就是“京畿重地”要冲之塞。   距离北京约40分钟高铁车程的保定东站广场,矗立着“京畿之门”的高大建筑,提醒熙来攘往的人们这座城市的特殊地位。从保定东站向东北沿高速公路,半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雄安新区。   新区位于京津保腹地,各方优势明显,土地水利环境地质支撑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充裕,正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   ——区位优势。地处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市分别约105公里、105公里、155公里、30公里。   ——交通便捷。雄安新区东至大广高速、京九铁路,南至保沧高速,西至京港澳高速、京广客专,北至荣乌高速、津保铁路等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的半小时通勤圈。同时具备空港优势,距离北京新机场约55公里,完全可以满足高端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   ——生态良好。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漕河、南瀑河、萍河、南拒马河等多条河流在区域内交汇。九河下梢,汇集成淀,星罗棋布的苇田,摇船入淀,但见浩渺烟波,苍苍芦苇,悠悠小舟,岸上人家,宛若“华北江南”。   ——开发度低。雄安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低,建筑少,拆迁量不大。核心区所辖人口尚不到10万人,仅相当于北京的一个社区。可开发建设的土地较充裕且可塑性强,具备一定的城市基础条件。   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确定了新区规划选址,同意定名为“雄安新区”。   “具体到哪里建,这是一个科学论证的问题,不能拍脑袋说在雄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讲话中强调,现在经过反复论证,并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研究形成这个结果,一旦定下来,京津冀三地和有关部门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大事。   根据这次常委会会议精神,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开小范围会议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有关情况的汇报。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为精益求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织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完善。   2016年7月31日至8月6日,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一周的封闭研究,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共同进一步完善新区实施方案。   “可以说,新区选址是经过了各方反复深入论证才定的,最后制定了这个实施方案。”经历选址全过程、三赴雄安实地调研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说。   习近平总书记到规划中的雄安新区考察时,对这里的区位、人口密度、自然条件等表示满意。他说,这个地方选得好,在这里建新城,不会过多打扰当地人的生活,涉及搬迁量少,能快速起步见到效果。   大好河山,坐标已定。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这座担当着新时代发展使命的未来之城将跃然而出。   新区之“新”在于“以新破局”,构建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也为中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探索解决“大城市病”问题,都是用跳出去的办法,迄今看也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世界一些知名大城市,旁边也有伴城。例如美国纽约之外有新泽西,旧金山附近有圣荷西等;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之外,有创新之城海法;日本东京50公里之外,则有高新产业集聚地的科学城筑波。   大鹏展翅九万里——   从首都区位看,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作为两翼分列北京中心城区的东侧和西南,定位清晰、错位发展,拱卫首都实现新腾跃;   从河北区位看,雄安新区和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建设的张北地区,呈现一南一北,同样是带动燕赵大地腾飞的两翼。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雄安新区,这里将高标准高起点起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的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要。   雄安新区绝非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将是雄安新区发展基点,进行制度、科技、创业环境的改革创新,吸引高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有海外媒体指出,“如果只注意到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而忽视这里是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就看不到雄安新区设计初衷的根本所在。”   雄安新区的定位也引来诸多国内科研单位、央企总部、产业巨头的呼应。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航天科技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交建、中石化等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有的央企已明确表示将拿出“迁企”的实际行动。   在新的历史阶段,雄安新区的设立,按下了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启动键,推开了一扇崭新的转型发展之门。 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九河下梢,北地西湖。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这是习近平第一次来到白洋淀。他说:“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我曾在河北正定工作,但也一直没有机会来。”   走过安新县郊野公园的白洋淀大堤,沿着长长木栈道,习近平步入淀区深处。水面波光粼粼,芦苇荡还没有返青,阳光照射下金灿耀眼。他登上一座木制观景台,环视开阔的白洋淀。   习近平曾在宁德、福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工作,对山清水秀的生态之美感触至深。   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高起点,新梦想。雄安新区将坚持生态优先,建设一座绿色生态之城——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雄安新区将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   “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荷开十里,无劳魂梦到苏堤。”在未来规划建设中,白洋淀的景色只会变得更美、淀水更加清澈,湖面更加开阔。   高标准,新理念。雄安新区将坚持规划先行,筑造一座标杆之城——   谋定后动,规划引领。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市。他对城市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格外重视,强调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在谋划设立雄安新区的数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在安新县召开座谈会时,总书记郑重告诫: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一张白纸能够画出最美的图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正会同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河北省委省政府等抓紧组织编制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   新区将借鉴国际经验,组织国内国际一流规划人才进行城市设计,细致严谨地做好单体建筑设计,特别是细节设计,建成标杆工程,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典范。   “规划上要达到国际一流城市的水平,同时在建筑上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在建设过程当中要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筑,留下千年传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说。   高水平,新家园。雄安新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一座现代宜居之城——   如果说此前,中国的大部分现代化城市建设都是向外借鉴学习,那么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雄安新区将构建一个蓬勃内生、发扬传统、自信开放的现代化城市,从而达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世界”。   雄安新区不会简单复制深圳和浦东,而是要开创国家新区和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转移。”新区规划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如此强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按照规划,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新区的建设,将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谋篇布局,充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社会事业,配套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提高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大量管廊地下藏,地底通道汽车穿梭忙,行人休闲走在马路上,街道两边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荡漾……徐匡迪院士这样描述未来雄安新区美丽如画的模样,崭新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发展空间让人无限向往。   高要求,新机制。雄安新区将坚持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座创新发展之城——   早在一年多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防止炒作土地等问题出现,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从2016年6月开始,雄安新区规划区域内,已逐步实行房屋等不动产、规划、土地、项目、户籍的冻结,为筹建新区做准备。   雄安新区将制定全新的住房政策,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表示,国家将在这里探索全新的房地产改革道路,控制房地产价格,保障民众住房需求。   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规则和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将是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雄安将争当“改革先锋”,一些改革举措在这里先行先试,在“深水区”中趟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引领时代发展,打造改革高地,人们也将从这里读懂未来中国。   “白洋淀,风光好,英雄多,到处都有嘎子哥。”从白洋淀码头坐船出发,半个小时水程来到赵庄子村——电影原型“小兵张嘎”的故乡。   忆往昔,这里是见证峥嵘岁月的革命老区;   看今朝,这里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   “我们这代人做什么梦的都有,就是没有做过这样的梦。”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赵文祥说,“这几天乡亲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新区建设,畅想家乡未来。”   “规划定了就要严格执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要尊重城市开发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   “这件事是不可逆的工作,所以必须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部委到河北省各部门,新区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雄安新区筹委会已经成立……   放眼未来,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3年后的2020年,一个新城的雏形将初步显现。雄安新区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   5年后的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时与京津冀主要城市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北京中心城区错位发展,起步区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成,新区核心区基本建成;   13年后的2030年,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显露活力,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闻名遐迩的城市新星。   雄安新区,必将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