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天擎·实况”首次在省级落地应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5-29
  •    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的通力配合下,“天擎·实况(陕西)”系统于5月8日上线运行,这是该系统首次在省级落地应用。天擎·实况(陕西)”以陕西省天擎为数据源,接入常规的地面、雷达、卫星、闪电定位等观测数据以及降水、陆面融合实况产品,重点突出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毫米波测云仪、激光测风雷达等四类新型探测数据。同时,接入最新研制的三维云微物理量、强对流及视程障碍类网格实况产品,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用的数据分析场景进行组合式展示,可重点聚焦特定气象保障服务区域,实现精细化天气实况分析。
  • 原文来源: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305/t20230526_5534441.html
相关报告
  • 《“海星6000”完成首次科考应用》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02
    •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并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期间,“海星6000”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再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据航次首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研究员介绍,“海星6000”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单位共同研制,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成功的6000米级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装备。 据介绍,本次科考应用航次于2018年10月1日起航,历时26天。 在1000米级科考潜次中,“海星6000”对着陆器进行搜索、精准移位与协同观测,通过搭载的拉曼光谱仪对收集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展了近海底原位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冷泉区水样原位过滤固定及宏生物、沉积物与水样的采集等。在6000米级科考潜次中,“海星6000”连续工作3小时,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创造我国ROV最大潜深的纪录。在返航途中的2000米级潜次中,一天内连续三次完成不同海域的岩石和水样采集等科考作业,进一步验证了该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历时三年的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突破了超长铠装缆的实时状态监控与安全管理、自适应电压补偿的长距离中频高压电能传输、近海底高精度悬停定位以及深海浮力调节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此次“海星6000”科考应用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平台和应用技术又迈上了新台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开展6000米级深海科考作业的能力。 (记者郝晓明) (责编:郝孟佳、吴亚雄)
  • 《中山:“中山制造”将迎“绿引擎”》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14
    • 近期,中山新材料产业利好频传。 新近出台的鼓励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项产业扶持政策,均将其列入重点扶持行业;中山市经信局还组织召开全市首次新材料产业发展交流座谈会,拟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补齐应用示范链和产业链短板。 当新材料遇上“中山造”,全新的产业升级空间正在开启,颠覆性技术的酝酿或将为中山许多产业带来新一轮变革。借力行业火热的发展势头,有企业提出了冲刺百亿产值的目标。 产业新蓝海 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近35亿元 迈入第三季度,位于民众镇的博锐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锐斯”)内,到处是一派忙碌的场景。这家超薄大幅面TPU薄膜产销量已达全球第一的企业,不久前刚在资本市场融资5000万元,计划全力进军先进制造业的新材料领域。 对于博锐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会而言,他的创业纯属“偶然”。10年前,国内的新材料产业尚未起步,然而在一些传统行业已经出现了产品需求。有一次,在与一位美国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杨文会无意中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国外许多大企业已经投入新材料产业。 这次聊天激发了杨文会的创业念头。目前,博锐斯的TPU吹膜生产线已经达到10条,流延复合生产线达到7条,年产量8000吨。借此,博锐斯逐渐成长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超薄大幅面TPU薄膜产销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博锐斯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在全年销售额中的占比达到8%。去年,博锐斯申请了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民用飞机应急撤离滑梯复合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目前研发成果取得成功。除了民用飞机应急撤离滑梯复合材料,博锐斯的TPU医疗辅材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50%,正在积极开拓海外手术防护服市场。 与行业共同成长,抓住新材料产业的爆发期,如今博锐斯正在谋划“二次创业”:再用7年的时间力争成为膜材料行业领导者,到2035年实现百亿产值。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博锐斯的创业历程,也是中山新材料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一镇一品”的年代,新材料曾被视为专业镇经济的附属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新材料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媒体报道,2021年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最近几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 在此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在中山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据统计,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已达30家,涵盖玻璃纤维、镁合金、免喷涂环保新材料等9大类产品。 经过多年发展,中山也孕育出博锐斯、点石塑胶、翰华锡业、洋紫荆油墨、东溢新材料等在细分领域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企业。2017年,全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接近35亿元。 转型新支点 以颠覆性技术推动产业变革 当新材料遇上“中山造”,将开启怎样的产业升级新空间? 借助一种颠覆性的新材料应用,许多灯饰企业的LED产品良率或将实现大幅提升 —— 最近几年,无铅绿色LED产品成为LED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所有LED制造企业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解决LED产品随着工作延长出现的光衰问题。而采用低温材料焊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另一方面,伴随着LED技术的飞速发展,近一两年LED柔性灯带开始在市场风靡。然而,柔性板材的最大缺点就是耐温性差,焊接温度超过200℃时,会出现明显的板材“过热起泡”现象。 如何兼顾材料的“冷与热”?由木林森牵头,北京康普锡威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山翰华锡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展了《新型节能环保型低温无铅焊料在LED产品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据介绍,该项目将新材料、新工艺有机结合,应用于新一代高效节能LED产品,结果显示:采用新型低温无铅焊料-COMPO LF143及配套工艺制备的LED产品良率明显提升,大大削减了以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的光衰严重、死灯等现象;同时,由于采用低温化制程工艺,能够大幅降低制造企业的耗电量和碳排放量。 纵观国内外的重点产业发展历史,新材料往往可以促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从而推动产业变革。如,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的出现,开辟了照明新纪元;液晶屏替代阴极摄像管,又在行业掀起了一波全新的浪潮。 杨文会认为,近年来,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新材料作为回归实体经济、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支点。目前,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正不断扩大,尤其是飞机、汽车、医疗、电子等先进制造产业,均拥有万亿级的市场,这也是中山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契机。 “新材料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经济占比重,本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为新常态下的经济注入新活力。广东作为塑料大省更应该勇于担当。”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会长符岸认为,材料产业的整体升级,将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新一轮变革奠定产业基础。 发展新浪潮 加快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面对新材料产业这两个特性,许多龙头企业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油墨是包装印刷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近年来,“绿色”浪潮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早于2016年,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大学、五邑大学三方就正式合建“中山市包装油墨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发力新材料。随后,洋紫荆又联合中山大学组建省级技术研发平台,这一平台还获得了广东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两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组建和运行,进一步加强了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的实力。目前该企业的水性手机玻璃油墨、低VOC胶印油墨、数码喷墨等研发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同时平台组建方还不定期举行技术交流会,共同撰写发明专利和学术论文,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力求实现平台成果的最大化。 而在政府层面,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不断加码:在今年中山出台的鼓励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资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等政策中,新材料产业均是重点扶持的对象。 近期,市经信局还组织召开全市首次新材料产业发展交流座谈会,计划针对当前中山新材料企业规模较小、暂未形成产业聚集、缺乏研发和创新资源的问题,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搭建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弥补应用示范链和产业链短板。 伴随着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产业集聚度的提升,中山的新材料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今年以来,多个市级产业平台均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招商重点,且取得显著成绩。 中山市现代物流业平台(黄圃园)就引入了兴科达新材料这个亿元以上项目,预计年内动工;板芙镇正在全力打造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韩国NPK新材料与东溢新材料这两个项目已取得土地证,正办理规划报建及施工报建,预计均可年底动工。 工业制造,材料先行。可以预见,伴随着越来越多标志性前沿新材料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的加快落地,中山将加快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制高点,“中山智造”的转型升级也将获得更加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