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厂尾水消毒发展新思考》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1
  • 发布时间:2023-07-23
  • 目前国家对水资源、水循环、水生态越来越重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理念,高毒性消毒副产物、新兴有机污染物关乎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行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基于此, 寻找探索一种“绿色低碳”、消毒副产物少的新型消毒工艺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2021年7月19日发布《山西省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中已要求消毒方式由添加次氯酸钠逐步改为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基于紫外消毒有别于加氯消毒的作用原理,紫外消毒技术的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紫外线消毒是物理消毒方法,无消毒副产物等二次污染风险;其次,紫外线消毒技术可快速灭活抗氯性微生物和“两虫”等致病微生物,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氯消毒方式的技术缺陷。 紫外线消毒技术是一项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友好的技术,与化学消毒方法相比,它更具 “绿色低碳” 特性,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A2MjY1Nw==&mid=2655120302&idx=1&sn=c9ae01fee25a2c7575c3c6bf0eaed1c4&scene=0
相关报告
  • 《城镇污水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发布》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5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牵头组织开展的污水处理服务1+6“领跑者”系列团标研制工作,首批3项“排行榜”标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其中,中节能国祯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编制的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服务相关的团体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T/CSTE 0290.3—2022)正式发布。 逐步实施碳减排、确保如期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已经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各省市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污水处理在控制水污染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据统计,污水处理碳排放占全社会总体碳排放量的1%~2%,是不可忽视的减排领域。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环境治理环节的碳排放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污水处理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下,无论是基于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还是环保行业高质量发展,污水处理走低碳化服务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为切实发挥企业标准对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联合E20环境平台及中节能国祯等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团体标准。该团体标准一方面可以对污水处理企业的低碳化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提高污水处理服务产业的低碳化水平,支撑污水处理行业的供给侧升级,助力实现污水处理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低碳化绿色发展的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标准的发布实施,可用于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编制污水处理服务“排行榜”和“领跑者”评估方案,并针对污水处理厂的低碳化服务标准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中节能国祯也通过标准对旗下的低碳化标杆厂进行评估和验证,如合肥朱砖井污水处理厂就是典型的低碳化标杆厂。 合肥朱砖井污水处理厂 2022年4月,在E20环境平台组织下,标准编制组成立,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标准研究工作。4 ~7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企业公开企标调研及分析、相关标准研究及企业调研工作,形成标准草案。7~9月,《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标准研讨会举办,专家组对标准编制的框架、技术指标制定及行业调研数据的搜集结果展开了充分的研讨,重点围绕着规范性、导向性、可行性和验证性等方面提出多轮改进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完成编制说明。10~12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与E20环境平台组织专家召开环境服务“领跑者”系列团标评审会,邀请标准领域评审专家及环境领域专家对标准进行审查,进一步完善标准编制,并于12月底完成最终的审查与发布工作。 《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团体标准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的质量及企业标准“排行榜”水平评价,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要求、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相关机构开展质量分级和企业标准水平评估、“排行榜”评价以及相关认证时可参照使用,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也可参照执行。 《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以符合或优于GB18918规定的一级A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满足其他相关国家及行业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为基本要求。为实现对污水处理企业低碳化服务水平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公平性评价,且考虑到可操作性,《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包括单位污水耗电量、单位耗氧污染物耗电量、单位干污泥耗药量、单位总氮削减碳源消耗量、单位总磷削减除磷药剂消耗量、再生水利用率、厂区能源自给率、评价碳排放强度、低碳行为鼓励、运营效果评价等10项可量化的评价要求指标。评价要求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要求的评价方法和水平分级,所有指标均达到先进水平可评价为“排行榜”中的5星级等级,全部达到平均水平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的评价结果为4星级等级,全部达到基准水平则为3星级等级。评价指标的设置,既能全面反映出污水处理企业运营的能耗物耗水平,加强污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又能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推动污水处理企业提质增效升级,而且还能鼓励污水处理企业加强自身运行能力建设、评估和优化,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该团体标准的编制为树立行业标杆、逐步推动污水处理低碳化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标准水平,强化企业标准引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中节能国祯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规模 目前,中节能国祯共计运营城镇污水处理厂270余座,日处理城镇污水规模超过530万吨/天,工业废水规模超过20万吨/天,服务区域遍及国内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年来,中节能国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方面,通过多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项目案例的实践,不断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进行全工艺流程低碳化优化改造,形成高排放水质达标下低碳化水务运营关键技术,实现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能源集约利用。自2020年起,中节能国祯做出了将“低碳化水务运营管理”项目作为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工作行动”的重点工作抓手项目的决定,从而开启了“打造低碳化污水处理标杆厂、推进水务运营管理全面提升”的持续专项行动。作为中节能集团下属上市水务公司,中节能国祯还参与编制了“中国节能水务板块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将持续打造水务绿色低碳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水务行业的低碳化转型升级。 中节能国祯低碳化实施进程 鉴于在低碳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突出成效,中节能国祯作为“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联盟发起单位,参与编制了《“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建设实施指南》中低碳化部分内容,并参与了《“双百跨越”污水处理低碳化标杆厂评价导则》中低碳化标杆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些文件不仅奠定和引领了污水处理服务标准化升级的方向,更彰显出中节能国祯在水务运营行业所做的低碳化建设成效,并将低碳化运营服务的经验分享给全行业,通过优秀案例展示和具体实施措施为其他水务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未来,中节能国祯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合作,以引领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标准化、产品化驱动环境产业升级为方向,为提升产业化和低碳化水平贡献力量。
  • 《智慧水务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思考》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1-04-30
    • 现阶段智慧水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多问题,然而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在未来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水务市场空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01 智慧水务 基本定义: 智慧水务指利用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防洪等水务环节进行智慧化管理。通过结合传感器、通信网络、水务信息系统提高水务信息化水平,实现水务管理协同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水务服务便捷化。 发展背景: 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被首次提出,由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要素组成。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电、水、气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发展目标,努力地改善管理及服务,使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提供帮助。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其中包含六个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后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工业4.0”、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等发展理念需要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改善民生,而“智慧水务”正当其时。 大体来看我国智慧水务技术背景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从1.0初步发展期到2.0稳定发展期再到3.0快速发展期,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蜕变,在技术和驱动力等方面也实现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构建目标及系统构成: 构建目标:对于城市来说,智慧水务系统能够实现城市给排水、防洪、保护水资源等业务运营的协同化管理,同时搭建统一的门户平台,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需要的水务信息,能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智慧水务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统计分析水质、供水管网,实现供水、用水情况,合理调配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化利用,同时能够深层挖掘水利大数据,为水务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系统构成:智慧水务系统由智慧给水系统、智慧排水系统、智慧防洪系统、智慧污水回用系统、智慧节水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同时每个子系统又有如水源监控系统等众多的子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水务这个大系统。 技术架构: 智慧水务技术架构包括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业务应用、大数据中心、信息采集和基础设施。信息采集是智慧水务“感觉系统”,助力监测网络对涉水对象及其环境信息的感知和接收。 核心技术: 智慧水务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项核心技术运用于智慧抄表、管网优化设计等业务领域,能够显著提升水务管理及运营效率。 产业链: 智慧水务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水表供应商、阀门供应商、水泵供应商,分别为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水表、阀门、水泵等硬件设备;中游的自动化方案服务商、智能技术服务商,为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设备自动化解决方案,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管理(BIM)、人工智能等技术服务,为最终用户提供智慧水务应用服务。 发展建议 建议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制度机制。 科学合理制定“互联网+”智慧水务总体实施规划,充分考虑“互联网+”智能水务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建设具备较大兼容性和适应性智慧水务系统;完善相应管理机构,配备落实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数据共享制度以及相对应的保障制度,明确信息使用权限,建立查询、使用留痕的技术保障手段,防止信息被盗用、滥用。 建议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应用。 构建集基础地理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于一体的水务数据中心,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集水厂监控、管网监控、二供监控、DMA漏损管控、营收管理、综合调度等于一体的智慧供水管理平台,建立一套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规范化的数据结构与服务接口,实现标准数据的高效采集与利用,便于多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加强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实际应用,同时消除内部的“数据孤岛”。 建议三:加强技术研发,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智慧水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因此水务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打造专业的技术团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物联网设施,从而对城市水环境质量、供排水管网质量等实施监控,并将信息内容及时传送到智慧水务信息共享平台,其次政府应加大工作人员在智慧水务系统应用上的培养,形成相配套的业务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管理等复合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