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湿地生态学院与南京大学长春生态研究所的的研究人员在多个空间尺度探索了平原河网地区土地利用与沉积污染物的动态关系。文章发表在《CLEAN – Soil, Air, Water》期刊。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绘制半圆形缓冲区(100,200,500,1000,1500和2000m)以表示六个空间尺度。多元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用于检测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特征空间尺度。
结果表明,水田、农村居民点、建筑和植被是沉积物污染变异性的最重要指标,沉积物污染受土地利用综合效应的影响。同样类型的土地利用可能产生不同的污染物浓度。人为土地利用对沉积物污染的影响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空间尺度,例如,500m缓冲区被确定为总氮、Hg、Pb和Zn的人类干扰空间临界尺度,1000 m缓冲区是Cd、Cr和Cu的临界尺度,1500 m缓冲区是有机物临界尺度,总磷在1000m-1500m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我们的结论是作为现有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的河流两侧的1000 m缓冲区在太湖流域不是很有效,因此扩大优先保护区域对于优化其有效性至关重要。确定人为干扰特征空间尺度,可为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