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新批准进口5种农业转基因生物,来自孟山都、先正达等》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1-30
  • 1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批准清单(以下简称“进口批准清单”),新批准了包括耐除草剂油菜、耐除草剂大豆等5种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并批准了26项续申请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根据公布的进口批准清单显示,新批准进口的5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包括:巴斯夫种业有限公司的耐除草剂油菜RF3,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的耐除草剂油菜MON 88302,先锋国际良种公司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DP4114,先正达农生物保护股份公司和巴斯夫种业有限公司的耐除草剂大豆SYHT0H2,以及陶氏益农公司的耐除草剂大豆DAS-44406-6。

    其余26种通过续申请批准的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中,有24种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证书有效期至2021年12月20日。巴斯夫种业有限公司的抗虫耐除草剂棉花 T304-40和抗虫耐除草剂棉花 GHB119的安全证书有效期至2023年12月20日。

    本次获得安全证书批准进口的31项农业转基因生物用途全部为“加工原料”,为制油、制糖和饲料等提供原料,不作为直接农产品在市面上出售。

    目前,中国对转基因生物的标识采用的是标识目录、强制标识及定性标识的原则。这意味着,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进行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这一目录于2002年制定,沿用至今,一共有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的5类17种作物。

    2018年7月,中国发布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强调,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当按照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显著标示。

    公告同时强调,对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举例来说,目前葵花没有转基因体,市面上也没有转基因葵花籽及其加工产品,因此在销售相关产品时,不得标注“非转基因葵花籽油”等。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报告
  • 《农业部新批准两个转基因品种进口》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6-19
    • 中国农业部6月14日发布了2017年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清单。此次批准了16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其中14项为续批,只有两个新批的品种,一个是孟山都公司的“品质性状改良耐除草剂大豆”,一个是陶氏益农公司的“耐除草剂玉米”。 此次获得证书的公司有孟山都、拜耳、陶氏益农、先锋国际、先正达,证书有效期大多为3年,即2017年6月12日至2020年6月12日。只有孟山都的棉花有效期达5年。 加上以前批准的还在有效期内的43个转基因品种,目前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共59个。所有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只涉及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用途皆为“加工原料”。 据悉,从2004年4月21日起,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贸易的进口商凭《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批准文件》到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报检手续。同时,农业部开始受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批准文件》的申请,境外贸易商和进口商可同时办理。发放安全证书需要进行相应的环境安全与食用安全检测。
  • 《农业部制定转基因生物监管方案引热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1
    • 日前,农业部制定了《2018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并予以印发。方案一出,网上的一些文章就热议,这是农业部代表国家开始出手整治转基因食品乱象;更有议论认为方案出台是因为我国存在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偷种现象。事实是否如此?6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市场基本没有非法转基因食品 曾任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认为,我国并没有出现转基因食品乱象,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基本没有农业部定义的非法转基因食品。 实际上,农业部并非首次出台相关规定。农业部其他部门,比如兽药、农药化肥、种子等,也会发布工作方案并进行信息公开。或许此次正是因为与转基因相关,才会成为新闻热点。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该方案的通知就明确:为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监管工作,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经营、进口和加工等活动规范有序,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农业部制定了该方案。 “我国农业部是代表国家管理转基因,这与美国不同,美国是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环境保护署(EPA)三家协同管理,他们被统称为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部门。往年我国农业部也都有过专项整治甚至打击违规转基因制种种植等行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 2016年夏季,农业部就部署过打击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专项工作。 姜韬认为,此次出台该方案,表明近两年来,农业部对于转基因违规种植情况的分析、查处的针对性和工作的系统性更加明确和全面。 此外,对于监管,王大元建议,已被农业部批准作为“加工产品”的转基因作物中的“加工产品”具体是指什么,应有明确的定义。 “与此同时,有些转基因成分并没有被列入农业部以前的监管目录,应如何监管?此次方案是否包括检测饭店或者菜市场出售的食品的转基因成分,应予以明确?而对于过去已经取得了农业部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如果被种植,或被国外认可可做食品、可用来做加工食品,是否违反了哪一条法规,都应有明确的说法。”王大元说。 农民喜欢种是无法杜绝的原因 对于更多人关心的转基因品种私自偷种现象,此次方案明确:春耕备耕前开展专项检查,对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种子抽检力度和苗期检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 至于我国是否存在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偷种现象,目前尚未得知。 姜韬表示:“应坚决反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行为,这不尊重原创性研发,也会损害科学家的创新努力。” 同时,姜韬解释,第一代转基因作物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平民化产品,其目标就是改良农艺性状,降低作物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因此深受农民欢迎,也降低了作物市场价格,这已在转基因种植发达的国家得到了证实。 “而农民喜欢种,也是转基因种植无法杜绝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国际粮食生产成本高、我国农民种植收入不高的宏观形势下,愿意务农种粮正成为农村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姜韬说。 对此,姜韬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在确保种植活动合规有序的同时,爱护和鼓励农民种地积极性,加快推广转基因品种,让农民获利,让消费者获益,打破跨国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市场占有率上的垄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