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抒扬/薛毅/徐华强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核衣壳蛋白与RNA潜在组装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31
  • 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蛋白)作为冠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在新冠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与病毒RNA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复合物,以保护病毒基因组,参与病毒粒子的组装【1,2】。同时,N蛋白还可以调节病毒的复制、转录、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一些研究也发现,N蛋白还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来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或调控被感染细胞的细胞周期。

     

    N蛋白由N端结构域(NTD),C端结构域(CTD)以及三个内源的无序区(IDRs)所组成,N端主要发挥与RNA结合的功能,C端的功能主要是多聚化【3,4】。鉴于N蛋白的重要性,NTD和CTD可能成为药物开发的关新型靶点,而且帮助人们加深对RNP形成过程的理解,因此相关研究十分必要。

     

    2022年10月27日,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薛毅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在 Science Bulletin 期刊上发表题为Antiviral drugs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terminal domain and C-terminal domain of the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分别解析了SARS-CoV-2 N蛋白的NTD和CTD的晶体结构,同时首次解析了NTD与RNA复合物(NTD-RNA)的晶体结构(图1 左,右上)。

     

    整体上,NTD的晶体结构表现为独特的四聚体结构,NTD-R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不同的RNA结合模式,这可能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RNP的形成过程的认知。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药物筛选,发现第三代抗生素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是一种能够同时与NTD和CTD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

     

    通过进一步的核磁滴定实验发现,得到NTD与头孢曲松钠关键的结合位点,并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复合物模型(图1右下),与NTD-RNA复合物的结构相比,发现二者与NTD的结合位点是相似的(图2)。所以,头孢曲松钠通过阻断RNA与NTD的结合,抑制RNP的形成,从而阻断SARS-CoV-2病毒的生活周期。该项工作为研究SARS-CoV-2中RNP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靶向N蛋白的抗病毒药物设计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清华大学博士生栾晓东、黎欣明(已毕业)、李宇凡和苏庚辰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清华生命科学学院薛毅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等项目和单位的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Yao H, Song Y, Chen Y, et al.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Cell 2020;183:730-738 e713.
    [2] Klein S, Cortese M, Winter SL, et al. SARS-CoV-2 structure and replication characterized by in situ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Nat Commun 2020;11:5885.
    [3] Chang CK, Hou MH, Chang CF, et al. The SARS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 Forms and functions. Antiviral Research 2014;103:39-50.
    [4] Peng TY, Lee KR, Tarn WY. Phosphorylation of the arginine/serine dipeptide-rich motif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modulates its multimerization, transl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and cellular localization. FEBS J 2008;275:4152-63.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91fe4563410.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揭示蛋白NRLP1特异性识别双链RNA来检测病毒感染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3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慕尼黑大学的Veit Hornung及其团队证实在皮肤细胞中发现的一种称为NRLP1的蛋白能够识别病毒复制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核酸中间物。这种识别过程随后会诱发一种强有力的炎症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26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uman NLRP1 is a sensor for double-stranded RNA”。 区分自我和潜在有害的非自我的能力对有机体维持完整性和存活下来至关重要。在大多数有机体中,所谓的先天免疫系统负责识别这样的入侵者(非自我)。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蛋白中,有一类称为炎性体传感蛋白(inflammasome sensor)的蛋白。一旦被激活,这些传感蛋白就会形成炎性体复合物,然后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感染细胞的死亡。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Hornung团队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合作,如今证实在皮肤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这样的传感蛋白直接与某些RNA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分子结构结合。这些新发现强调了上皮细胞作为抵御入侵病原体屏障的重要性。 NRLP1蛋白是第一个被发现和表征的炎性体传感蛋白。Hornung说,“然而,到目前为止,NLRP1是否真地作为非自身分子的直接传感蛋白发挥作用仍不清楚。”在人类中,NLRP1主要存在于称为角质细胞的细胞中,这些角质细胞形成了皮肤的外层,并作为抵御细菌和病毒的物理屏障。在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这些细胞对具有不同复制机制的病毒作出的反应,并确定了一种称为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 SFV)的病毒,它强烈地激活NLRP1。论文第一作者Stefan Bauernfried说,“已知具有屏障功能的其他细胞,如支气管上皮细胞,也通过激活NLRP1对这种病毒作出反应,因此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 SFV病毒最早是在乌干达发现的,并作为病毒学中有用的实验模型。它主要存在于啮齿类动物中,尽管它也可以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SF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即它的由单链RNA组成的遗传物质被包装在病毒衣壳中。然而,病毒复制的过程需要合成一条互补链,它与亲本链配对产生双链RNA。双链RNA作为复制中间物的形成是许多病毒的特征。但是,这样的结构通常不会出现在高等生物的细胞中,这使得它们成为先天免疫系统识别的良好候选对象。事实上,生化实验证实,NRLP1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双链RNA。Bauernfried解释说,“这种类型的传感蛋白很难研究,这是因为它们有形成聚集物的倾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纯化NLRP1构造体,我们接着证实它直接与双链RNA结合并被双链RNA激活。”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NLRP1是识别皮肤等屏障组织中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它可能对检测没有最佳适应潜在宿主的病毒特别重要。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也参与了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其他病毒的检测,目前还不清楚。Hornung提出,“适应性良好的病毒获得了抑制这种特殊反应机制的能力,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我们打算在未来的研究中探索的一个问题。”
  • 《SARS-CoV-2核衣壳蛋白RNA结合结构域的晶体结构揭示了潜在的独特药物靶向位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15
    • 3月7日,bioRxiv预印本平台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的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RNA binding domain reveals potential unique drug targeting sites”的文章。 文章指出,病毒核衣壳蛋白是潜在的抗病毒药物靶标,可在病毒生命周期中发挥多种关键功能,然而,SARS-CoV-2核衣壳蛋白的结构信息尚不清楚。该文章报道称,该研究确定了SARS-CoV-2核衣壳蛋白的N端RNA结合结构域的晶体结构。该文章指出,尽管总体结构与其他已报道的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N末端结构域相似,但它们之间的表面静电势特征却截然不同。该文章指出,与轻度HHCV-OC43型病毒的等效域的进一步比较表明,除了β-折叠核心外,还有一个独特的潜在RNA结合口袋。该文章认为,研究数据提供了SARS-CoV-2核衣壳蛋白N端域的几个原子分辨特征,可以指导针对SARS-CoV-2的新型抗病毒药物的设计。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