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开发了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材料评估技术——支持高精度测定从低温到室温范围内开发低温、高频部件所必需的材料参数》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1-23
  • 2023年7月27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正式成立了量子人工智能融合技术业务发展全球研究中心(G-QuAT)。近日,该中心开发了一种用于评估低温环境下高频基板材料电气性能的新技术。

    世界各地正在开发的量子计算机,尤其是那些使用超导电路的计算机,都在极低的温度下试图控制和读取量子比特,这就需要在极低温和室温之间传输高频信号。因此,要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机,必须实现低温环境下工作的高频电路的高密度化。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安装高频元件的基板材料的电气性能对整个电路的高频特性影响很大。然而,此前并没有在低温环境下评估这些特性的技术。

    在这项研究中,G-QuAT开发了一种技术,将平衡型圆盘谐振器法加以改进,以便能够通过精确评估最终确定4K至300K温度范围内三种材料的电性能参数(包括介电常数、耗散因数和电导率),该方法用于在室温下高精度评估高频基板材料。这种技术将加速用于低温领域高频元件的集成化以及高密度扁平电缆的开发,为实现量子计算机大规模的应用做出贡献。

    世界各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量子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使用超导电路的方式,已经制造出了集成数百个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然而,要进一步增加量子比特的数量并实现实用级别的量子计算机,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在极低温下将量子比特与室温测量设备连接所需的低温高频电路的高密度化。因此,使用高频基板材料实现各高频部件(放大器、衰减器、滤波器等)的集成化以及高密度扁平电缆的开发被认为是当务之急。

    用于安装高频元件的基板由电介质片和金属箔的层压结构组成。此外,用于形成扁平电缆的基板也是由类似的层压结构组成。目前还没有在极低温环境下确定这些层压结构在高频区域的电气特性的技术,这阻碍了用于量子计算机的低温高频元件的开发。

    AIST为了推动量子相关技术以及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致力于开发高频段的设备评估和材料评估的测量技术,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测量解决方案。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AIST正在开发一种平衡圆盘腔方法,用于确定室温下高频电路设计所需的介电片的复介电常数以及介电/金属界面的电导率(2019年1月17日产综研新闻稿,2020年6月21日产综研新闻稿)。此外,AIST还在开发用于评估高频元件在低温环境中的反射和传输特性的技术(2023年9月21日产综研新闻稿)。在这项研究中,为了加速大规模超导量子计算机不可或缺的低温高频电路的开发,AIST将这些测量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了低温环境下的材料评估新技术。

    这项研究和开发得到了科学研究补助金(JSPS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使用圆极化微波的二维电子系统复杂电导率测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2022~2024 财年)”(JP22H01964)和“自旋波自旋电流极性控制和器件应用(2022~2024 财年)”(JP22H01936 年)的支持。

    该技术将部署在全球量子与AI融合技术业务发展中心的量子硬件测试平台上,并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测量服务。此外,AIST还将进一步开发用于量子计算机低温高频电路的磁性和超导材料的评估技术。

    该技术的详细信息已于2025年1月15日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期刊中。(DOI: 10.1063/5.0242356)

  • 原文来源:https://www.aist.go.jp/aist_j/press_release/pr2025/pr20250116/pr20250116.html
相关报告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等机构共同发布《面向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供应链的技术报告:超导技术供应链》》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12
    • 近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本电气株式会社与富士通株式会社联合推进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全景路线图制定工作,现作为系列首份成果,正式发布《面向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供应链的技术报告:超导技术供应链》。 AIST量子·AI融合技术商业开发全球研究中心(G-QuAT)依托内阁府"战略性创新创造计划(SIP)"第三期课题——"先进量子技术基础的社会应用促进"(项目总监:NTT株式会社寒川哲臣),在其子课题"量子计算"(子项目总监:G-QuAT堀部雅弘)框架下,致力于开发解决实际社会与产业课题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次通过研究开发主题A-4"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路线图制定"(研发负责人:产总研昆盛太郎),针对多种量子计算机技术路径中的超导方式,完成了面向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报告书。该报告系统阐述了超导方式整体技术要素及规模化开发要件,旨在通过公开报告内容,推动日本优势材料与制造产业积极进军量子领域,助力构建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体系。 社会背景 量子计算机实现实用化与规模化,不仅需要周边设备、零部件及材料的高度发展,更亟需构建相应的供应链体系。日本产业在电子器件、零部件及材料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量子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规格尚未明确,导致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较高准入门槛。 针对这一现状,项目将通过明确量子计算机系统技术规格,编制系统整体及所需设备、零部件、材料等技术报告书,旨在推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泛产业界积极参与,构建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体系。 技术报告书核心要点 超导型量子计算机系统全链路要素技术及必要规格; 规模化进程中的关键开发要素; 全球主要机构的量子计算研发动态。 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构成技术包括信号放大器、电缆、连接器、高频组件、稀释制冷机及控制系统等。约两年前实施的调查显示,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多数零部件与设备由日本企业开发(首位:日本31种,第二位:美国29种,第三位:德国4种,其他),基本可依靠日美两国零部件完成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组装。其中部分零部件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已成为后发企业难以突破的瓶颈技术。 这些技术多源自通信产业等非量子领域部件的转化应用,通过国家及研究机构支持实现这些器件的小型化、高密度化与节能化,不仅能解决阻碍大规模量子计算机实现的难题,还可反哺原产业领域的技术升级与竞争力强化。 例如量子比特状态读取与控制需依赖微波传输线路,目前主要采用同轴电缆。为实现量子比特大规模集成,必须增加微波线路数量,但这会导致安装面积与热负荷激增,现有部件材料已难以支撑量子计算机的进一步扩容。解决该课题需开发更大型高功率稀释制冷机、扁平化电缆及多联连接器等关键技术。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超导量子计算机元件技术,系统梳理大规模集成化面临的课题,并通过国内外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及国际会议等多渠道收集量子计算机相关情报。在此基础上编制并公开发布技术报告,明确实现千比特级及以上量子计算机所需的研究要素与配套环境要求。 未来规划 除超导方式外,还将陆续编制光量子、中性原子、离子阱等其他技术路线的量子计算机技术报告书。计划系统研究各技术路径共通的设备、零部件及材料,探讨非量子产业产品的转化应用潜力,并通过技术报告验证其市场价值与经济可行性,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量子产业生态建设。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开发纳米材料的多模测量方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7-01
    • 近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以下简称“产总研”)物质测量标准研究部门纳米材料结构分析研究小组白泽彻郎高级主任研究员、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Voegeli Wolfgang准教授及荒川悦雄教授,利用由放射光X射线产生的虹色X射线(波长分散聚焦X射线),开发了同时高速测量X射线散射和X射线吸收光谱的技术。 通过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地同时获得了左右纳米材料功能的纳米级结构(粒子的尺寸和形状),以及原子级结构(原子间距离、配位数、化学状态)的信息。 利用这项技术,可以观察到从原子尺度到纳米尺度的多个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这在以往的个别测量中是困难的,通过将其结果与功能信息进行对照,可以详细了解结构和功能的因果关系。将这些信息运用到多模态分析中,对纳米材料的功能进行最大化的结构和新功能的预测,可以期待对材料开发的革新做出贡献。 另外,该技术的详细内容于2024年6月25日在线刊登在英国《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期刊上(DOI:https://doi.org/10.1039/D4CP0139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