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海上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投入运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31
  • 中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制造基地30日在天津正式投入运营。

    据建设方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介绍,该基地位于渤海沿岸,占地面积约57.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海上油气平台和液化天然气模块等高端海工产品。该基地由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承建。基地拥有4个智能生产车间、8个生产辅助中心、16个总装工位以及可供大型船舶运输产品的码头等核心设施,智能生产机器设备总数超过600台。与传统制造流程相比,天津工厂通过智能制造管理平台,只需单击一下即可完成材料检索、管材卷取、切割、液压弯管等一系列操作。

    该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22年6月投入使用,向中国、加拿大等国家交付35座海上油气平台,总重量逾8.7万吨。该项目二期建设新增8个总装站位和1条智能管材生产线,增加码头容量。2023年,中国海上原油产量超过6200万吨,同比增加340万吨,约占去年中国原油产量增量的70%。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zh-cn/shortnews/wprzxBpx.html
相关报告
  • 《华硕开设首个AI智能工厂》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02
    • 近日,华硕宣布其首个AI智能工厂正式启用!据悉,该工厂采用了多种 AIoT 技术,包括 3D 数字孪生、AR、用于工厂物流的自主移动机器人 (AMR) 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缺陷检测系统。 据官方介绍,该工厂已实现了数字化,可以从中央数据仓库平台跟踪和管理生产过程的每一步。该工厂融合了许多物联网 (IoT) 和机器对机器 (M2M) 通信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智能和有弹性的制造环境;人工智能驱动的双直插式封装 (DIP) 器件缺陷检测系统将提高组装质量,提高效率和精度标准;先进的预警系统将有助于防止错位、倾斜等失误,减少返工工作量。此外,AR 眼镜的引入将为一线操作人员提供随时随地访问数据的机会。 智能工厂如火如荼,众多巨头积极布局 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制造业的复兴。在工业4.0、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热潮下,全球众多优秀制造企业都开展了智能工厂建设实践。作为IT行业的龙头企业,华硕推行的智慧工厂建设中,也能看到诸多信息技术的体现。 智慧工厂的建设为何如此重要?首先要知道,当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一方面是人工劳动成本攀升,同行竞争之下的产能对拼,客户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等因素影响,迫使制造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策略转向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制造企业面临着招人难的问题,尤其是具备专业技能素养的人员更是难以寻觅。如果能够通过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来实现“减员增效”,无疑对工厂未来的运营更加高效有力。 如今,我国汽车、家电、轨道交通、食品饮料、制药、装备制造、家居等行业的企业对生产和装配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以及建立全新的智能工厂的需求十分旺盛。随着物联网、预测性维护、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迅速兴起,为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越来越多巨头布局于此,率先打造出智能工厂建设的样板。 以海外巨头为例,西门子的安贝格电子工厂实现了多品种工控机的混线生产;施耐德电气实现了电气开关制造和包装过程的全自动化;发那科实现了机器人和伺服电机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利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在车间内的各个智能制造单元之间传递物料,最高可以实现720小时的无人值守;三菱电机采用了人机结合的新型机器人装配产线,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单位生产面积的产量。 再看国内巨头,海尔在佛山的滚筒洗衣机工厂,可以实现按订单配置、生产和装配,采用高柔性的自动无人生产线,广泛应用精密装配机器人,采用MES系统全程订单执行管理系统,通过RFID进行全程追溯,实现了机机互联、机物互联和人机互联;小米也将其智能工厂建设在了北京市,该工厂是高度智能化的“黑灯工厂”,设备大部分都是小米自研。据悉小米昌平智能工厂将与亦庄一期工厂,形成“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全面展开智能制造布局。 建设智慧工厂,哪些环节最重要? 目前关于智慧工厂的定义各有说法,在相关资料中指出,智慧工厂基本特征主要有制程管控可视化、系统监管全方位及制造绿色化三个层面。 “制造过程管控可视化”,是为了让原料管控及各个流程,均能实时展示于控制者眼前,减少因系统故障造成偏差。而所有流程的相关数据,均可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管理者后续调用或搜寻数据进行规划。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可视化诗句,对生产线系统的现况进行调整维护等。 “系统监管全方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物联网概念、以传感器做链接使制造设备具有感知能力,系统可进行识别、分析、推理、决策、以及控制功能。 在“制造绿色化”方面,其实也是现在广大工厂老生常谈的问题。除了在制造上利用环保材料、留意污染等问题以外,还要跟上下游厂商间联系,从资源、材料、设计、制造、废弃物回收到再利用处理,以形成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循环。 那么的打造智慧工厂,里面究竟会用到哪些技术呢?最重要的其中一项,就是“无线感测”技术,无线感测器将是实现智慧工厂的重要利器。不管是传感器,还是仪器仪表都开始呈现智能化发展,能够更快更灵活的帮助管理者了解和控制工厂里的一切内容。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无线通信。工厂无线通信不同于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它是通过支持设备间的交互与物联,提供低成本、高可靠、高灵活的新一代泛在制造信息系统和环境,常见的通信标准包括蓝牙、Wi-Fi、GPS、LTE以及WiMax等等。 此外,还有智慧工厂建设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云端部署以及网络化。随着智慧工厂制造流程连接的嵌入式设备越来越多,通过云端架构部署控制系统,无疑已是当今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随着应用和服务向云端运算转移,资料和运算位置的主要模式都已经被改变了,由此也给嵌入式设备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万亿市场等待开发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目前全国共有327万家制造企业,吸纳了1.05亿人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27.3%,居各行业之首。要想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还需要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数据统计显示,在2020年中国智能工厂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8560亿元。根据当前各行业建设智慧工厂的热情及扩张速度,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智慧工厂行业仍将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5年,中国智慧工厂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1.4万亿。 毫无疑问,智慧工厂是现代工业、制造业的大势所趋,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优化路径,未来市场必然是前景广阔且不容忽略。
  • 《世界级“海上油气工厂”中国造》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8-19
    • 当地时间6月25日下午6点25分,在距离巴西里约热内卢不远的外海,一座庞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上喷射出熊熊火焰。对于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事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这意味着历经5年艰辛历程,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油)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总承包的巴西石油公司(巴油)大型海上油气生产基地项目——FPSOP70和此前已经交付的P67两座“姊妹船”均实现投产。   FPSO是当今海上油气田开发的主流生产装置,能够对海上原油天然气进行初步加工、储存和外输,是集人员居住与生产指挥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上油气生产基地,被称为“海上油气处理厂”。   作为世界级的“海上油气工厂”,由海油工程交付给巴油的FPSOP67和P70均服役于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油田,最大排水量均达35万吨,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由于之前承建P67和P70的巴西承包商因故无法继续,2015年5月,海油工程与巴油签订转让合同,承接剩余约15%的设计、采办工作,约60%的建造工作,以及100%的集成、连接、调试和移交工作。   5年里,海油工程组织近千人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克服了集成化程度高、工程工作量大、项目周期紧张等困难,先后完成190多项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一开始,我们觉得这个项目不难,但实践证明,由于缺乏接手‘二手项目’以及与巴油合作的经验,我们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海油工程巴油FPSO项目总经理陶付文说,后来经过不断互相熟悉、磨合,项目进展渐入佳境。 今年初,P70如期从国内造船厂抵达巴西,准备交付给巴油,却遇到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的突发状况,工程陷入停滞。为保障顺利交付,海油工程项目组采用分段运输方式,终于确保所需材料及时抵达现场。巴油P70项目负责人佩德罗萨说:“海油工程尽最大努力,在巴西暴发疫情之前,提前把材料运到巴西,为项目顺利复工和实现首油投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油工程总承包的巴油FPSO项目,是该企业在南美的破冰之旅,最终在南美市场成功打造了“中国制造”的响亮品牌。   海油工程董事长于毅表示:“海油工程作为国内海洋石油开发的主力军,将深水化、国际化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巴油的这两座FPSO与海油的战略不谋而合。”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P67、P70两座世界级“海上油气工厂”的交付和投产,标志着中国在超大型FPSO领域的自主建造和集成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为中巴两国拓展能源领域战略合作搭建了友谊桥梁,也为公司发力高端海洋工程建设、开拓国际海工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