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王琳淇研究团队合作发表人类病原真菌耐药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8-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团队应邀在药物递送领域期刊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发表了题为“Confronting antifungal resistance, tolerance, and persistence: advances in drug target discovery and delivery systems”的综述文章。

     

    据估算,每年真菌感染造成超过160万人死亡。其原因包括:针对病原真菌引起的感染,临床可用治疗药物十分有限;而药物的长期过度使用导致了真菌耐药性的产生,极大增加了真菌疾病感染的死亡率。

     

    真菌对药物的响应模式包含药物抗性(drug resistance)、药物耐受(drug tolerance)和药物持留(drug persistence)三种。该研究阐释了病原真菌中药物抗性、耐受和持留的定义边界,综述了其各自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药物响应模式针对性靶点,以及基于这些靶点的靶向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此外,聚焦定植在人体复杂微环境的耐药真菌,梳理了高效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进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张兰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世纪坛医院薛新颖副主任医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广西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房文霞研究员的大力支持。本项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409X23003228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308/t20230803_6853689.html
相关报告
  • 《刘宏伟研究团队发表肠道微生物群相关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0
    •  日前,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团队受邀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发表综述文章,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天然产物活性分子、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研究进展,为天然产物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并有助于阐明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文章总结并提出了天然产物活性分子菌群互作机制研究的总体策略(图1)。团队通过动物模型或者人群队列研究,明确天然产物活性分子的表型。利用菌群移植、无菌小鼠等实验手段,证明中药天然药物活性分子的药理表型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多组学的策略,如微生物组测序分析、代谢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蛋白组分析等手段,解析肠道菌群介导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并且结合培养组学等手段获得直接参与介导作用的关键肠道细菌。通过遗传和宿主相互作用分析,解析了关键肠道细菌通过哪些信号通路来调控机体的平衡和稳态以控制疾病。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项目研究员代焕琴博士和助理研究员韩俊杰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宏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员、陈义华研究员和博士生王涛参与了论文写作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本综述相关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0717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2277135、22177131)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38020000)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 /content/ articlelanding/2023/NP/D2NP00075J       
  • 《微生物所刘翠华团队发表病原菌调控宿主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综述文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5
    •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类至今依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团队长期致力于Mtb感染与宿主免疫调控机制研究,近日受邀在Seminars in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Pyroptosis modulation by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s”的综述文章。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类典型的细胞炎性坏死方式,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一种重要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然而,大量证据表明,包括Mtb在内的诸多病原菌已进化出调控宿主细胞焦亡以逃逸免疫清除并建立持续感染的特殊机制。在这篇综述文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宿主依赖细胞焦亡清除感染微生境、促进免疫因子释放以及直接杀伤病原菌的免疫机制,并系统梳理了病原菌利用效应蛋白参与调控宿主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随后,文章还深入探讨了靶向细胞焦亡的感染性疾病防治新策略,包括利用细胞焦亡靶向药物与传统抗生素联用以缩短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周期并减少病原菌的耐药发生,以及通过靶向细胞焦亡的关键病原调控分子以优化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力。最后,文章还提示了该领域未来有待进一步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如拮抗细胞焦亡的细胞修复机制是什么,细胞焦亡与其他细胞死亡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调控机制是什么,以及执行细胞焦亡的效应分子gasdermin家族蛋白是否还有非焦亡相关的其他免疫功能等。   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柴琪瑶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并与刘翠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综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及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45323230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