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AI技术有望让中国核潜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8
  • 据香港《南华早报》4日报道,一名资深研究人士表示,中国正在用人工智能(AI)升级核潜艇的电脑系统,以提高指挥人员的潜在思维能力。这名科研人员说,人工智能增强版潜艇不但能让庞大的中国海军在未来战争占得先机,而且能够将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报道援引上述研究人员的话称,虽然潜艇破坏力大,但其“大脑”实际非常小。《南华早报》称,核潜艇的有效操作,靠的是潜艇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效率。如果舰艇人员在深海里待上几个月,不断增加的压力会让潜艇指挥官的决策力受影响,甚至导致糟糕的判断。但上述研究人员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减少指挥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

    《南华早报》说,到目前为止,核潜艇的“思维”功能,基本上还是由人完成。如果有了AI技术,机器学习能力将得到加强,并会强化决策支持系统,在不用人工干涉的条件下,获取知识、提高本领和制订新计划。AI助手可帮助潜艇指挥官评估作战环境,分析盐度、水温可能对声呐系统造成的影响。

相关报告
  • 《新系统让声呐失效 潜艇“隐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5
    • EPFL研究人员开发的新系统,可使正常情况下声波透不过的材料完全“透明”,让声呐无法检测到它们。 据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官网近日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一种使声波无失真地穿过无序媒介的系统,可用于消除从潜艇等物体上弹回的声波,使声呐无法检测到它们,从而让潜艇等“隐身”。 大多数天然材料都拥有无序的原子结构,这种结构会干扰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当波与这些材料接触时,会向四周反弹并扩散开来,而且波的能量会逐渐消散,强度也渐次减弱。这也意味着,要利用波技术让数据或能量无损地通过这些波散射媒介,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智能手机的地理定位功能在建筑内部会受到影响,因为在其间,无线电波会向所有方向散射。在生物医学成像和地质调查等领域,让波穿过高度无序的媒介也至关重要。 此次,EPFL工程学院的两个实验室与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希腊克里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系统,可使声波无失真地穿过这些媒介。该系统采用微型扬声器作为声学中继器抵消波散射,并已成功在真实的声学系统上进行了测试。 研究人员解释,微型扬声器可被控制用于声波的增强、减弱或者相位移动,这使其可以抵消声波碰到障碍物时发生的散射,并在无序媒介的另一端重现原始声音。 研究人员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杂志上的论文称,他们在实验中构造了一个长约3.5米、充满空气的管子,并在其中放置各种障碍物,例如墙、多孔材料等,制造出声波无法通过的、高度无序的媒介。然后,他们将微型扬声器放置在障碍物之间,并安装电子控制设备来调整扬声器的声学特性。 这种有源声学控制方法有望应用于包含普通环境频率的声音,也可以用于消除从潜艇等物体上弹回的声波,使声呐无法检测到它们。而且,新研究背后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光波或无线电波,因此能使物体“隐身”,或让人能透过不透明材料拍摄图像。 总编辑圈点 人眼可见世界,虽然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但也丰富到经常超乎想象。对人眼不可见的其他波长光谱成像、无处不在的声波、大有用处的磁场等,也因各种工具的精密化,让其能用人类可以“看见”的方式呈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界。在追求拓展人类感知极限的过程中,每一次努力,都值得尊敬。
  • 《俄罗斯第五代核潜艇将通过采用复合材料来提升声隐身特性》

    • 来源专题:水声领域信息监测
    • 编译者:ioalib
    • 发布时间:2016-03-23
    • [据全球安全网2016年3月18日报道]俄罗斯第五代核潜艇将使用声隐身复合材料防止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俄罗斯克雷洛夫国家研究中心顾问称,第五代核潜艇的声隐身材料为多层复合材料,其结构和组成将显著降低潜艇对声纳信号的反射,实现有效减振降噪等。 该顾问还表示,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内部损耗因子,敌方声纳将难以获取足够强度的声信号,同时该材料可有效吸收声信号,降低振动噪声的传播。 这种复合材料的使用将降低潜艇结构的重量,提高可靠性;同时耐腐蚀,无需再次涂覆防腐涂层,可减少运行维护成本;此外,还将简化制造工艺。 新型复合材料目前已开展试验,第一个使用这种复合材料的螺旋桨将于2018年进行海试。 该顾问认为,这种声隐身材料是克雷洛夫国家研究中心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新材料将降低螺旋桨叶片的振动噪声,提高推进效率。这些所有优点将最终实现俄罗斯第五代核潜艇隐身性能的提升。(中国船舶信息中心 陈晓 慕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