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攻关!吉林油田智能分注工艺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1
  • 历经7年攻关试验

    吉林油田智能分注工艺

    终于实现新突破

    记者获悉

    智能分注工艺已在

    17个油藏480口水井实现规模应用

    检管周期均在3年以上

    示范区有效注水合格率提升10个百分点

    注水用电费用降低8.7%

    小编了解,2024年初,油气工艺研究院以智能分注技术为方向,持续开展分注工艺优化、远程监控平台功能完善、数据深度应用以及集群式间注探索,截至目前,地面分注内层防腐技术在新立、大情字油田腐蚀结垢严重区块先导试验4口井,防腐防垢效果良好,预计可延长一个检管周期,节约维护费用23.6万元;无线通信分注工艺在木146区块试验6口井,简化了分注管柱、实现了带压作业,通信时长较常规无线通信分注降低80%;缆控分注带压作业技术作为储备技术,初步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作业效率可提高30%。

    智能分注远程监控平台持续完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

    “我们开发了实时监测、故障报警、试井测试等7大功能模块,可在线监控369口井。”据采油工艺研究所所长沈翘楚介绍,这个平台功能稳定,为注水精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庙20-9-19井自去年5月份应用高压层返吐识别及阀门自控功能以来,二段高压层执行程序42次,月均7次,达到了无需人工介入、精准判断的水平;7口井应用自动开发阀4个月,自动执行1524次,定时精准落实间注方案。

    实时监测数据应用不断拓宽,地质工程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

    智能分注项目长刘亚珍表示,历经多年攻关,已形成智能分注井吸水能力测试、不稳定试井测试技术,开展10口井24层测试及解释,为储层精准认识提供参数。探索水井端水流优势方向识别,庙20区块3个注采井组开展先导试验,初步验证技术可行性,指导方案调整和措施挖潜。

    新能源与注水融合初见成效,经济效益显现

    “在技术研发之初,我们的研究理念就是要与新能源融合,实现绿色开发生产。”项目组员付艳辉告诉记者,根据新能源供能特征及分层精准认识,逐步形成了集群式间歇注水方案设计方法、攻关自动调控技术。并在庙20四号平台开展4个月的集群式间注试验,明确了集群式间注油藏、工程和经济可行性,为低成本绿色注水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77196.shtml
相关报告
  • 《吉林油田“十三五”6项关键技术有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1-04
    • 2020年12月31日记者获悉,吉林油田通过秉持科技密钥,持续破局进阶,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取得累累硕果。  吉林油田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落脚点、着力点,无论爬坡还是过坎,都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5年来,吉林油田开展项目和课题研究及推广480余项,形成关键技术成果30项,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6项,推广应用获得经济效益1.5亿元。“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油水井带压作业技术”被列入集团公司“十三五”30项重大技术进展之中。  吉林油田的科技创新注重效率效益,变技术“短板”为攻关“清单”,快速推进和久久为功相结合,核心技术抓紧推进、聚力攻关,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工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气成藏及动用技术应用效果显著。深化复杂断陷源内致密气勘探理论,揭示千亿立方米资源潜力。精细注水挖潜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得到规模推广,扭转了连续9年产量下降的被动局面。  吉林油田所有科技项目都围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形成,规模应用效益显著。通过构建低渗透储量大井丛集约化建产模式,实施工厂化作业流程,实现“双提、双降”。产能建设投资较常规建产模式下降26.9%,吨油运行成本下降53.1%。5年来,吉林油田累计推广实施174个平台,建效益产能33.8万吨。  形成了水平井蓄能式体积压裂技术,为扶余致密油藏效益建产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的压裂设计模式为“水平井甜点+密切割体积”,通过增大压裂体积,井控转变为缝控,通过多条裂缝实现体积改造,压裂液体系优化成本降低10%。  吉林油田一直致力于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推广应用关键技术。2008年以来,吉林油田的二氧化碳驱技术经历了探索、试验、应用三个阶段,建成4个驱油与埋存示范区,年埋存能力35万吨。黑79北小井距产量较水驱递减提高4倍以上,证实了二氧化碳驱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十三五”以来,吉林油田油气水井带压作业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研究形成了各类水井带压作业机设备27部,研制的带压作业机械手,实现了井口无人操作模式。形成系列油管堵塞和完井预置等油管压力控制技术及水井带压作业系列配套技术,年施工能力达1000井次以上,年减少污水排放200余万立方米,减少影响油量10余万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 《TOPCon+技术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近日,帝尔激光联合业内客户开发的激光诱导烧结技术(Laser Induced Firing,简称“LIF”)在TOPCon电池上完成工艺验证。 结果显示,LIF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增益在0.2%以上。 LIF技术是帝尔激光继自主研发激光诱导修复技术(Laser Induced Regeneration,简称“LIR”)和激光诱导退火技术(Laser Induced Annealing ,简称“LIA”)之后,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和工艺探索,再次进行迭代创新,采用激光工艺对太阳能电池进行诱导烧结的新型加工技术。 当前,全球高效太阳能电池产能持续释放,可以叠加在各种类型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之上的提效降本新技术日趋受到关注。 作为全球领先的激光精密加工装备制造企业和“激光方案探险者”,帝尔激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前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布局,已成功开发出多款PERC+、TOPCon+、XBC+、HJT+激光新应用,正在陆续推进产业化推广应用,将有效助力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