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渦流将极端的炎热和寒冷推向充满生命的深处》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0-22
  • 在陆地上,我们熟悉热浪和寒流。但深海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炎热和寒冷。

    海洋热浪和寒潮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等栖息地。这些极端还可能迫使物种移动或死亡,并给渔业带来突然损失。

    在今天发表的研究中在自然界中,我们展示了几乎一半的到达海洋黄昏时区的热浪和寒流(200至1000米)是由大涡流驱动的,漩涡流携带温水或冷水。

    随着海洋变暖,与渦流相关的热浪越来越强烈——寒流也是如此。这些对暮光之城的大量生命构成了潜在威胁,暮光之城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脊椎动物和地球上最大的迁徙的家园。

  • 原文来源:https://www.csiro.au/en/news/All/Articles/2024/October/Ocean-eddy-currents-extreme-heat
相关报告
  • 《类似于外星生命:南极冰下湖泊寒冷、黑暗,充满秘密》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3-15
    • 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淡水在南极洲,其大部分被冰冻在冰原中,在冰池和溪流的下方它们互相流通,并流入环绕大陆的南大洋。了解水的运动,以及溶解在其中的溶质,揭示了陆地上碳和营养物质如何维持沿海的海洋生命。收集这些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数据是南极的一项困难工作。冰层下的生命很多没有阳光,并承受着来自冰层的压力,再加上来自地核的辐射热量融化水形成湖泊,所以温度略低于冰点。有机碳是微生物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其在维兰斯冰下湖的浓度相对较高。冰下湖是黑暗、寒冷的,充满了柔软而蓬松的沉积物,周围是充满气泡的冰。湖床看起来比地球更陌生,研究这样的极端环境确实可以洞察外星生命可能是什么样的,或者地球生命如何在类似的条件下生存。并不是说人类、企鹅或鱼类能够处理它;南极洲冰层下的生命主要是微生物。它们仍然显示出生命的迹象:有机碳和其他生活、饮食、排泄和死亡的化学副产品。通过质量平衡计算,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维兰斯冰下湖的溶解有机碳池可以在4.8~11.9年内产生。随着湖水的注入和排干,所需的时间几乎相同,所有这些营养物质都会滑向南大洋被冰覆盖的海岸。根据研究小组的计算,该地区的冰下湖泊提供的有机碳比下游冰盖海洋中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有机碳多5400%。为了扩大研究人员的视野,研究团队一直在其他地点收集数据。他们用热水钻、特别设计的软管、10升水样瓶、一些沉积物取芯装置,以及一周的夏季极地天气(可能会下降到20以下)来实现这一目标。洞一直在试图重新冻结,冰下有水,也有生命,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简化的生态系统,没有更高水平的生物体。所以我们可以回答在其他地方很难回答的一些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在这些环境中,物理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仍然是复杂的;本研究正朝着理解它们迈出一步。南极洲西部的冰下湖泊几乎是超凡脱俗的,同时也让我们洞察了外星环境的可能性,也揭示了我们自己世界的深水秘密。 相关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19GB006446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海洋带状流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0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张宇在管玉平研究员指导下,探究了空间尺度相对较小的边缘海中的海洋带状流。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海洋带状流是最近十年揭示出来的一种运动形态,它在纬向上常常表现为向东流与向西流交替出现几乎平行排列着的条纹状洋流,是海洋大尺度湍流的有序结构,能够极大地影响输运过程。与背景流场相比,其移动速度像蜗牛般的缓慢,这种弱的结构几乎遍及海洋的每个角落,可能代表着一些与常规海洋动力学因素完全不同的事物。 研究人员以南中国海、日本海、墨西哥湾以及地中海为例,他们利用自己建立的优化滤波方法和参数选取,把海洋带状流从强的背景流场中提取出来,结果表明,同纬度上边缘海、地中海内的海洋带状流的带宽约为60-100km,比开阔大洋的150-300km要窄得多,在走向上表现出更多的非纬向性,垂向上则呈现出更强的斜压性和显著的深层强化的特征。 该研究不仅将海洋带状流的研究从开阔大洋推进到孤立小海盆,还揭示了海洋带状流带宽因海盆尺度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特征。以往海洋带状流的研究多关注开阔大洋,充分研究海洋带状流的分布特征将有助于加强我们对复杂海洋环流不同尺度过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认识。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29/2018GL08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