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3
  • 2022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1月17日,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论坛以视频方式举行。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1月20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相继同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元首互致贺电,庆祝建交30周年,为发展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元首互致贺电精神,举办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论坛,并与各方一致通过了联合倡议,进一步总结合作经验,凝聚合作共识,推动中国中亚经贸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束珏婷说,建交30年来,在各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国同中亚国家勠力同心、携手同行,构建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成果。

    具体而言,一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建立了全方位的经贸合作对接机制。二是设施联通增进往来。中国和中亚五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建成公、铁、空、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布局,中吉乌公路、中塔公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等项目安全稳定运行。三是贸易畅通互利互惠。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不到5亿美元跃升至目前的501亿美元,增长100多倍。四是资金融通助力发展。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同实施了一批油气、采矿、农业、纺织、加工制造等项目,助推五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五是民心相通守望相助。面对世纪疫情,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克时艰,第一时间相互提供抗疫物资,中方向中亚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新冠肺炎疫苗,中乌还实现了疫苗的联合生产。

    束珏婷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同中亚各国经贸部门一道,以建交30周年为新起点,加强经贸合作顶层设计,加快与中亚各国商签和落实中长期经贸合作规划,为疫后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提供指引。畅通合作渠道,加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合作,扩大中亚优质产品进口,实施更多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合作项目,维护中国与中亚国家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合作能级,挖掘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潜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商签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放大合作效应,我们将与中亚各国在减贫经验、新冠疫苗、粮食安全、发展筹资等方面加强交流,在多边框架内加强协作,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3310.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硕果累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外高桥挂牌成立。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有127个创新事项以及“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五年连跃三个台阶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聚焦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率先向纵深推进”。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制度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5524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浦东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75%的GDP和60%的贸易总额,以上海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25%的GDP和40%的贸易总额。 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连跃三个台阶:2013年9月份,中央把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在上海浦东,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就是看重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制度基础、开放优势和战略地位;2015年4月份,上海自贸试验区从保税区扩展到陆家嘴、张江、金桥、世博区域,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2017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3.0版。 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紧抓制度创新核心,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推出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改革,迈出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引来世界瞩目。5年来,“负面清单”已从最初的190条减至2018版的45条,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5年7月份,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落户金桥片区的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执行总裁斯榕介绍,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正式放开了设立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同时不断完善的“负面清单”让认证机构的许可由前置改为后置。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使得美安康顺利落户金桥片区,更缩短了国内生产食品和出口美国的食品、农产品以及食材原料进行本土化测试和认证的周期,为国内餐饮企业“走出去”和海外品牌“引进来”打通了重要一环。 开放大门越来越敞开 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2014年先后出台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37项、制造业17项,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有2620个项目落地,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落地企业中涌现出一批首创性项目。2015年12月份,注册在陆家嘴金融片内的第一家享受“先照后证”的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开业。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开涛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制度创新助公司落户陆家嘴金融片区,公司将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再保险技术,吸引和培养专业化再保险人才,提供专业再保险经纪服务。 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的改革东风,今年9月份,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顺利拿到“准生证”,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外商投资金融教育机构。总经理钟科说,“遇到困难时,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我们要‘瑞士基因’结合本土金融教育,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这批首创性项目中,除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有第一家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外商独资认证公司等。 今年9月5日,总部位于浦东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胶囊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这不仅是和记黄埔医药首个获批新药,也是首个在中国研发并获批的抗结直肠癌肿瘤新药。这款新药的迅速上市,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试点。在素有“中国药谷”之称的张江,自2015年4月份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正式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后,给张江带来了改革红利和创新成果。 据悉,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吸引了22家申请单位,受托生产企业达20家,涉及试点品种33个。张江目前已有11家企业的16个品种参与试点。 对标“国际一流金融城” 站在陆家嘴明珠环人行天桥上,目光所及都是林立的高楼,这里正在以打造“国际一流金融城”为目标,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陆家嘴金融片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涉及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一大批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密集在陆家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今年以来,陆家嘴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等方面,争取对外开放举措在陆家嘴金融片区率先落地。 上海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16年11月注册成立,按照原先政策,企业须经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才能成为内资融资租赁企业。依托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申能只需通过上海市商务委和税务部门,就完成了变更、业务启动等系列工作,目前该公司合同规模已达70亿元。“从取得业务资格,到业务的首单落地,只花了3个月时间。”上海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峰说。 下一步,陆家嘴金融片区将继续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加快机构和企业的集聚。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何建木说,“我们对标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国际一流金融城来打造陆家嘴金融城,积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扩大开放、改革创新,进而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更快发展”。
  • 《材料研究硕果累累 未来减排任重道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12
    • 法国巴黎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意法半导体公司和格勒诺布尔公司等开发了一种可兼容CMOS的锗锡半导体激光器,效率可与传统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相媲美,向激光器与硅芯片的直接集成又前进了一步。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和意大利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实验观察到7个原子宽的石墨烯纳米带的高强度发光现象,强度与碳纳米管制成的发光器件相当,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电压来改变颜色。这一重大发现有望极大地促进石墨烯光源的发展。   隶属于巴黎—萨克雷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盖伦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炎症的有效纳米颗粒。这些炎症出现在多种病理中,尤其是由于新冠肺炎引起的感染。法国团队在药理学中引入纳米技术,特别是通过矢量化原理,彻底改变了药物的管理方式。药物的矢量化是基于寻址原则,即将药物封装在纳米载体中(通常是脂质体或纳米颗粒)。此类载药颗粒的大小通常在20到300纳米之间,极小的尺寸可以保护活性成分、穿越某些生物屏障,从而将药物更有效地运载至体内。   欧盟石墨烯旗舰项目成员斯特拉斯堡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石墨烯量子点可被人体中发现的两种酶生物降解。石墨烯量子点通常是小于5纳米的微小薄片,其荧光、可穿透细胞的特性为生物成像等众多潜在应用开辟新路,但首先要确定它们是否可以生物降解,否则体外分子和物质在体内的积累最终会导致有害影响。法国、新加坡团队证明石墨烯量子点可被生物降解,这为其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2020年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欧盟各国领导人通过决议,共同决定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至少55%。该目标将取代欧盟现有的目标,即到2030年将排放量减少40%。   为加速实现能源转型以达成欧盟最新减排目标,法国推出能源转型行动时间表2019—2028年《多年能源计划》,计划在2035年以前关闭14座核反应堆,并将核电占法国发电总量的比例降至50%。与此同时,到2028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较当前水平翻四番,新增装机主要来自风电和太阳能。   法国2020年9月发布“国家氢计划”,拟在10年内向氢能研发和相关工业投入72亿欧元,将法国打造为全球氢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鉴于氢能相关技术逐步成熟,法国计划优先促进氢气供应,为此后提振氢能需求打好供给基础。根据最新“法国未来能源”规划,到2030年,法国通过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制得“清洁氢气”的产能要达到60万吨。根据法国和欧盟最新氢能发展规划,总部位于法国的空客集团计划于2035年推出氢能客机。   此外,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也于2020年迎来重要节点,ITER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于7月在法国总部举行,标志着ITER进入安装阶段,由此前接收成员国部件等前期筹备工作正式转换到组装工作。完成主要部件安装后,计划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底开始进行冷测试调试工作,并在2025年12月实现第一束等离子体,标志着ITER由安装阶段转入运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