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植物SUVH6酶催化位点特异H3K9甲基化的分子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2022年12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段成国研究组与南方科技大学杜嘉木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Locus-specific H3K9 Methylation Catalyzed by SUVH6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物中保守的SUVH6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家族催化位点特异H3K9甲基化的新机制。该机制中,SUVH6家族N端一个未被解析的肽段结构可被染色质调控因子ASI1的BAH结构域特异识别。SUVH6-ASI1模块控制大多数SUVH6靶点上H3K9me2的沉积,并根据靶位点的位置对基因表达产生不同的调控模式,包括转录沉默或转录后调控。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及其关键的氨基酸位点在植物中保守存在,表明SUVH6和ASI1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作为真核生物异染色质的标志物,组蛋白H3K9甲基化在常染色质区域也起到调控作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H3K9me2主要由SUVH4(KYP)、SUVH5和SUVH6共同催化,且与DNA甲基化存在正反馈调节作用以增强该区域的异染色质化。其中,SUHV4是主要的催化酶,SUVH5和SUVH6作为辅助酶存在一定的功能冗余。然而,除了DNA甲基化介导的SUVH招募机制,植物中是否有其他机制更精细地决定SUVH催化的位点特异性尚不清楚。

    该研究组分别在拟南芥和水稻中通过免疫沉淀质谱分析鉴定到SUVH6的一个互作蛋白ASI1。ASI1是段成国课题组发现的识别H3K9me2并控制RNA加工的AAE(Asi1-Aipp1-Edm2)复合体的一个关键组分(Duan et al., 2017;You et al., 2021;Zhang et al., 2021)。经过蛋白截断互作实验将互作定位到SUVH6家族蛋白N端一段未报道的保守肽段,生化证据表明该肽段对于SUVH6和ASI1的互作是必须的。段成国研究组与杜嘉木课题组合作,解析了ASI1-BAH结构域与SUVH-N端多肽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发现了ASI1-BAH存在一个经典的芳香笼可以通过cation-π相互作用特异性识别SUVH6 N端的精氨酸残基,且该单个精氨酸残基对ASI1-SUVH6互作具有决定性作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分析表明,SUVH6结合的染色质位点绝大部分被ASI1覆盖,且ASI1与SUVH6在共同靶点上的定位依赖于这种互作,同时,点突回补材料也表明关键精氨酸的突变可直接影响SUVH6的染色质定位。H3K9me2 ChIP-seq分析表明,ASI1-SUVH6互作模块促进了靶位点上H3K9me2的沉积,并以位置依赖的方式影响基因的表达:促进转录沉默或转录后mRNA的全长转录本加工。ASI和SUVH6的N端多肽只存在于植物中,并在绝大部分植物中同时表达,暗示了其进化上的一致性。总之,该研究发现了植物中保守存在的一种H3K9me2自我增强正反馈回路。该通路与DNA甲基化介导的SUVH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招募机制相互促进,增强H3K9me2在特定染色质位点的沉积。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普通高校植物细胞工厂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1/t20230103_4859682.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许超课题组揭示METTL9识别底物并催化组氨酸N1甲基化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超教授课题组解析了METTL9与底物、产物小肽的多个复合物晶体结构,揭示了METTL9识别并催化底物组氨酸N1甲基化的结构基础。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basis for METTL9-mediated N1-histidine methylation”为题于4月4日在线发表在《Cell Discovery》杂志上。 甲基化是最丰富和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PTM)之一,广泛参与细胞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组氨酸甲基化发生在咪唑环的N1或N3位置,约占蛋白质甲基化修饰的13%。前期工作中,许超课题组鉴定SETD3作为哺乳动物中的组氨酸甲基转移酶,并催化actin第73位组氨酸N3甲基化。与SETD3不同,METTL9是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组氨酸N1位甲基转移酶,特异识别具有“x-His-x-His”序列(His表示组氨酸,x表示短链残基)的底物,并催化第二位组氨酸的甲基化。“xHxH”在金属结合蛋白中广泛存在,且组氨酸甲基化抑制金属蛋白质结合金属离子的能力。METTL9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其致癌机理可能与其催化组氨酸甲基化调控细胞内金属离子浓度平衡有关。尽管METTL9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但其底物识别和甲基化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研究人员首先在METTL9野生型引入6个突变以获得稳定并高度均一的METTL9突变体(METTL9M6),并解析了METTL9M6分别与两种小肽底物和一种甲基化小肽产物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METTL9通过保守的模式识别SLC39A5与mS100A9等底物中的“-3GHSH1”序列。底物组氨酸(H1)与其上游组氨酸(H-2)分别插入METLL9表面的两个组氨酸特异性口袋中,与周围的残基形成特异性的氢键和堆积相互作用;其中H1结合在催化口袋,其N1位氮原子靠近辅因子SAM以实现N1位特异的去质子化与甲基转移;其上游丝氨酸(S-1)结合在一个较小的口袋中,通过氢键与METTL9M6相互作用;上游甘氨酸(G-3)与METTL9M6之间形成氢键与堆积作用。由于-3位和-1位受到周围氨基酸残基空间位阻的影响,无法容纳大侧链的氨基酸残基。上述序列特异性相互作用完美解释了METTL9对“xHxH”基序的偏好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突变、等温滴定量热(ITC)、酶活等实验测量了METTL9M6的酶催化动力学参数,并验证了METTL9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该研究不仅解析了METTL9催化组氨酸N1甲基化的化学机制,还为未来设计METTL9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 许超教授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王小洋(已毕业)与谢华彬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许超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以及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大姚雪彪教授、潘文教授、朱中良副教授、张家海工程师为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3-00548-w
  • 《王守创课题组揭示植物驯化过程中甲基化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18
    • 番茄作为世界公认的模式植物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育种历史可以主要分为驯化和改良两大阶段,而代谢物由于“搭车效应”在群体中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以往对植物群体代谢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SNP这种遗传标记,但作为重要表观遗传修饰的DNA甲基化,特别是群体DNA甲基化与驯化改良的关系以及对代谢多样性的影响却尚未可知。 2023年03月23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作物学院王守创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院1区,TOP)上发表题目为“Popul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e roles of DNA methylation in tomato domestication and metabolic divers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近百个番茄品种的叶片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产生了约100亿对的双端测序数据,共鉴定了8375个DMR (Different methylation region),绘制了番茄首个群体级别的表观遗传变异图谱。随后整合变异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进行分析,得到了超过3万个基因的群体表达矩阵,鉴定了339种代谢物,挖掘了数千个与代谢物显著关联的变异位点。该研究解析了番茄群体代谢多样性与育种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异的关系,构建了多组学关联网络并完善了番茄多酚等代谢物的合成通路。这项研究不仅为番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数据,也为深刻认识植物代谢多样性的分子和遗传基础提供了理论参考。 研究者基于WGBS(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uqneicng)测序技术分别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鉴定到6801和1574个DMRs,并且它们广泛分布于注释为基因的区域,在这两个过程中Hypo-DMRs都占较大比例。其后通过DMRs的比较分析,发现在番茄育种历史中DMRs的数目、长度和信号水平都是逐步降低的(图1)。这些结果表明在番茄育种历史过程中,群体DNA甲基化在多个维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异。 研究者进一步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在番茄叶片中一共鉴定到339个高质量代谢物,利用mGWAS(metabolite-base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和mEWAS(metabolite-based Epigenetic-Wide Association Study)分别鉴定到了971和711个显著关联的大效应位点,绘制了代谢物-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甲基化区域的多组学关联网络,并挖掘到多个调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图2)。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表明一些候选基因受到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组合的影响,而另一些则只受到一种类型的变异作用。 研究者基于多组学关联网络在番茄多酚合成通路中一共鉴定到13个候选基因。通过mEWAS发现七号染色体上的UGT71AV3与kaempferol 3-O-glucoside含量显著关联,而在mGWAS中并没有显著关联的位点。利用系统发育树和相关性分析初步鉴定UGT71AV3为kaempferol三号位氧糖基化修饰的候选基因。随后,采用5-Aza处理和体外实验表明,DNA甲基化水平被抑制后UGT71AV3的转录水平提高,从而导致kaempferol 3-O-glucoside的积累量增多,证实了UGT71AV3具有催化kaempferol三号位氧糖基化修饰的功能(图3)。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DMR可以和SNP共同影响番茄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同时也可以鉴别到SNP无法捕获的候选基因,丰富了对代谢多样性的见解。 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昊,曹鹏,硕士研究生汪超,赖军和邓渊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作物学院王守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海南大学杨君副教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Fernie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建议。本研究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项目,海南大学启动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