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浙江省生产总值39796亿元 同比增长7.5%》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7
  • 浙江省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9796亿元,同比增长7.5%。这是新华网10月22日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网 宋越 摄

      发布会上,浙江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介绍,前三季度,浙江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全省生产总值397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6923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640亿元,增长8.0%。

      据介绍,前三季度浙江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商品消费情况基本稳定。前三季度,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49元,同比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20亿元,同比增长9.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173亿元,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48亿元,增长11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5873亿元,增长9.3%;餐饮收入1947亿元,增长12.6%;网络零售额10665亿元,增长23.8%;省内居民网络消费5551亿元,增长25.3%。

      另外,前三季度浙江省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态势明显,核心产业增加值3856亿元,同比增长14.8%(现价计算),占GDP的9.7%。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0.1%、11.1%和13.1%,通信电子、汽车、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医药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14.2%、12.4%、11.5%和11.3%。

      王美福表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稳企业、防风险,扩投资、增后劲,强创新、促转型,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竞争力,提振信心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报告
  • 《前三季度浙江省进出口同比增12.5%》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7
    • 10月16日,杭州海关对外公布前三季度外贸数据。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进出口总值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1.5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进口5447.2亿元,同比增长21.4%。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均列沿海主要外贸省市首位;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4、3、6位,分别占全国同期的9.5%、13.2%、5.2%。   “今年以来,我省进出口值逐季提升,第三季度增速显著提高。”杭州海关统计处处长陆海生介绍,前三季度浙江省进出口值分别为6211.3亿元、7117.5亿元、777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9%、7.2%、19.3%。   在外贸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为何浙江进出口数据增长如此强劲?专家分析,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依然平稳,减税降费、通关便利等组合拳也带来了正向影响。另外,浙江民营企业众多,嗅觉敏锐,应变能力强,今年以来积极进行多元化市场布局和多元化产品开发,前三季度浙江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1.7%,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各大贸易市场增长形势良好。前三季度,浙江省对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9.7%、10.4%、26.1%,三者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6.9%。同期浙江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增长14.4%,高于全省进出口值增速平均水平。   外贸创新持续激发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新型贸易业态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长14.3%,占全省出口的10.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66.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前三季度,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增长10.5%,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3.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同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3.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2%,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5.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从各市成绩单看,前三季度,全省11个市中宁波、杭州、金华进出口规模稳居前三,进出口值分别为6376.7亿元、3887.7亿元、283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4.3%、13.3%,三者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2.1%。
  • 《1-8月浙江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7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农历八月十八,恰是钱塘潮头最壮观之时。钱江潮起好扬帆,眼下正值冲刺全年红的关键时期,浙江工业经济态势如何?后续发展劲头足不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1.5个百分点,同时也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各省市。不难看出,当前浙江工业经济总体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平稳较好增长态势。但由于外部环境承压,下一步延续增势压力不小。   实体制造韧劲增强   当经济下行压力显现时,最考验地方和企业的发展韧劲。好在应时而变的浙江和浙企,向来不乏韧劲。   “今年以来,原本乐观的外部环境陡然转变,加之企业成本压力集中显现,二季度以来浙江工业每月累计增幅仍基本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这背后正是实体制造业韧劲增强的体现,也说明浙江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不断夯实。”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几年,当工业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浙江通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使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日益增强。具体表现在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从工业行业结构看,今年前8月,浙江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4.8%、10.4%、11.4%、13.5%,均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而高耗能行业5.7%的增幅,则继续低于规模以上工业。   以浙江“一号工程”数字经济为例,8月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月加快2.0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   从工业产品结构看,高附加值、智能化、绿色化以及符合高端消费趋势的产品保持了高速增长。今年1月至8月,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新产品中,智能电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光纤、工业机器人、稀土磁性材料、智能手机等产量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其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同比增长高达443.9%。   从工业投资结构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工业增长的技术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今年1月至8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5%,说明此前困扰浙江企业“有资金难觅好项目”的窘境,正在逐步改善。   民营经济活力凸显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支柱,也是浙江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兴,则浙江兴;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今年前8月,浙江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这一点,在投资数据的增长上尤为明显。当前,浙江民间投资活跃度较高,对投资增长拉动性强。今年1月至8月,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7.1%,占投资总额的64.1%。   国庆长假后,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就将结束前期土地平整,正式进入厂房施工阶段。这个“巨无霸”项目,将给长兴以电动车用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带来全新的、高层次的应用场景,推动其新能源产业质变式发展。   民营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继50天内创下4项AI技术相关的世界纪录后,近日,位于杭州的大华股份再次刷新两项全球最好成绩。这些基于AI技术的成果,均离不开其自研的AI芯片。目前,这款芯片已装配于公司新推出的新品睿智系列经济型人脸摄像机中。   以点窥面,从面上来看,8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月提高2.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8个百分点。同时,新产品产值率为33.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最终也体现在了企业效益中。今年1月至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9%,增速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分别提高2.3个、2.7个百分点。   当然,浙江工业企业利润向好,也与全国性去过剩低端产能和环保常态化监管红利不断释放、和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贬值、出口企业汇兑损失大幅减少、财务费用明显下降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但一批创新能力强、内生性好的浙江民营企业,为浙江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种下优质基因。   不可否认,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工业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今年以来,工业企业不但面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1月至8月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也同时面临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等多种成本上升的压力。面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种种压力,浙江各地各部门正积极应对。如日前温州市新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从未兑现的“僵尸条款”、不合时宜的“过时条款”、“撒胡椒面”的扶持条款进行废止或删减,增加了数字经济等全新内容,形成温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30条。   同时,浙江正在加紧制定减负降本新政,以期用更实在、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帮助企业切实降低负担,助力企业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