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冰”内部暗藏纳米级结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0
  • 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太空冰”,其内部暗藏纳米级结晶,而并非此前认为的那样是像液态水一样完全无序的物质。这一发现颠覆了科学界对“太空冰”的认知,或将对诸多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B》。

    彗星、冰卫星乃至星际尘埃云里的“太空冰”,与地球上的冰截然不同。过去半个世纪,科学界始终认为,这些“太空冰”因低温冻结而无法形成晶体结构。但最新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实验验证,首次捕捉到这些神秘冰体内部存在约3纳米宽(相当于DNA单链宽度)的微晶体。

    团队采用“复结晶”实验方法时获得关键突破:当对不同来源的无定形冰样本加热时,发现其晶体结构竟保留着原始形成的特征,就像一种“记忆指纹”,而真正完全无序的冰体并不具备这种特性。


    团队认为,这一发现具有多重深远意义。这些漂浮在宇宙中的“太空冰”就像星际信使,为研究行星形成、星系演变等宇宙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它们特殊的“半晶体”结构可能解释水的诸多异常特性。而且,这种“太空冰”在航天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既可作为辐射防护材料,又能分解为氢氧燃料。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7/10/detail_20250710221328.html
相关报告
  • 《纳米二氧化钛污水治理技术暗藏生态风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1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许安研究员课题组,以秀丽线虫为模型,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 NPs)与重金属(镉、砷和镍)联合暴露的生物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被Elsevier旗下期刊《生态病理学与环境安全》接受在线发表。 随着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污水治理方面,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生态系统,并可与共存的污染物发生吸附、聚集、沉降以及向生物相的富集等行为。 科研人员发现,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可对三种重金属进行有效吸附并发生团聚作用。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快速团聚与沉降改变了重金属在整个水层中的分布,导致游离的重金属离子减少,而底层生物的暴露程度上升。秀丽线虫对不同水层的毒性评价进一步证明了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无毒的浓度)与重金属混合暴露一定时间后,可导致上层溶液毒性的降低以及下层溶液毒性的上升。线虫体内重金属的积累水平表现出一致的结果。然而,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对三价砷As(III)的影响程度却不如对二价金属镉和镍的影响明显,这可能与砷在水环境中特殊的存在价态有关。 研究显示,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沉降行为,改变了重金属对秀丽线虫的毒性及生物积累水平,颗粒的团聚尺寸与溶液离子强度等都是影响沉降作用的重要因素。 这项研究为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与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暴露毒性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说明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以及共同命运需作为生态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 《纳米级的化学和结晶学是先进耐辐射材料的障碍和途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11
    • 用于GenIV或核聚变核能源系统的新候选材料。纳米结构的铁素体合金,以更小的特征尺寸和复杂的局部纳米化学和结晶学而有别于老旧的核材料。建立和透视核材料,如反应堆压力容器钢或等离子体面钨,也在反应堆的服务中形成了小型的奈米结构。在这里,我们讨论了最近在材料特性方面的进展-高效x射线测绘和数据的结合;菊池衍射传播;而原子探针层析成像技术,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定量地描述这些纳米尺度的结构,从而使我们对辐射服务和退化的理解和建模取得进展。 ——文章发布于201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