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4
  •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太空计算首发星座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首发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据悉,首发星座12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zh-cn/shortnews/VO0NlkRE.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成功发射首个自然资源业务卫星星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3
    • 3月31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3颗2米/8米光学卫星(即高分一号02、03、04卫星)。11时56分,3颗卫星入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监管再添“火眼金睛”。   据了解,这是我国自主建造并成功组网运行的首个民用高分辨率业务卫星星座,代表着目前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星座发展的最高水平。3颗卫星成功组网运行后,将大幅度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的实时调查监测能力。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到现场慰问参研参试人员。全国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出席了发射活动。   3颗2米/8米光学卫星工程由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主持建造,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为项目法人,直接负责工程建设管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   2米/8米光学卫星星座是我国空基规划的首批业务卫星,该星座由性能相同、状态一致的3颗业务卫星组成,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空间分辨率为全色2米、多光谱优于8米,单星成像幅宽大于60千米。这是我国自主建造并成功组网运行的首个民用高分辨率业务卫星星座,代表着目前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星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是需求牵引、服务应用、统筹发展的又一成功典范。   3颗卫星充分继承“高分一号”卫星成熟技术,针对自然资源、林业、测绘、海洋等行业主体业务实际需求,突出高分辨率、宽覆盖、观测灵活等应用导向,通过三星同步建造、“一箭三星”发射等建设策略,实现了工程投入产出效益提升。三星成功组网运行后,可实现同一地区2天重访,15天以内对全球覆盖一遍。   此次成功发射运行推动了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监管手段的升级换代,将实时掌控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动态变化,为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提供精准信息保障,并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领域。   卫星发射前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代表自然资源部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座谈会,看望慰问为卫星研制、发射付出心血和努力的试验队员和指战员,向关心和支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指出,2米/8米光学卫星星座工程在管理机制上走出了民用业务卫星工程管理的新路,在研制策略上强化了技术创新和效益最大化,在产业引领上将加快形成我国民用卫星应用产业群,在我国民用业务卫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意味着陆海空一体,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管理新体制的创立。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加强自然资源监管、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履行全面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空前重任,而卫星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监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据了解,2米/8米光学卫星星座投入使用后,与目前在轨的资源一号02C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卫星以及资源三号01、02卫星等自然资源卫星相互配合,初步形成自然资源卫星监测网络。此外,高分五号科研卫星将在今年5月份发射。按照空基规划,“十三五”期间还有9颗自然资源重大业务卫星工程,自然资源部将很快迎来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5米光学01星等业务卫星的发射任务。随着不同分辨率、类型丰富的陆海观测卫星星座的建成,自然资源卫星监测网络体系将逐步健全,有助于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全覆盖的实时监测,为我国查明自然资源状况、构建空间规划体系、优化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左图为搭载着3颗卫星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后升空。
  • 《全球首个!第一代“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成功发射》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9月5日19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将三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正式进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卫星互联网物理层与网络层协同防护的技术突破,在卫星互联网安全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由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制,是全球首个聚焦物理层与网络层协同安全防护的多维一体化安全载荷,集成多维规则引擎、AI异常行为感知、星上主动巡检、大模型自主决策与智能诱捕等核心技术。围绕星地与星间链路的“第一道防火墙”安全场景,该载荷提供星上算力与实时防御策略编排环境,为星地通信与星间路由构建在轨防火墙屏障。载荷具备10Gbps高并发流量检测能力,面对突发高并发流量能稳定识别风险,为关键业务通信提供保障,同时集成超7万条高质量威胁检测规则,让卫星既“看得见”也“拦得住”网络攻击。 “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研发团队通过将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技术深度融合,结合先进的星载计算平台,为我国卫星互联网提供了实时性强、智能化高、资源消耗低的安全防护手段,将有效满足卫星互联网在网络安全威胁监测、风险评估、主动防御等方面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