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斯里兰卡成功实施短周期地震台阵观测实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时值“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共同帮助与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明辉率领的“地质结构探测与地质灾害团队”,赴斯里兰卡开展前期实地台站考察与台站布设,实现了沿海城市长期的数据采集,进一步推进了国际开放数据平台建立,为解决斯里兰卡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斯里兰卡是我国在印度洋区域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是连接亚非欧的核心中转站。斯里兰卡海岸线绵长,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十分薄弱,历史上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其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脆弱性凸显而导致地质灾害风险不断累积增强。因此,迫切需要部署地质地球物理监测台网,开展长期观测及研究,建立地震、海啸、滑坡等基础数据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灾害预防与经济发展服务。

    研究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在斯里兰卡沿海城市马塔勒布设了9台短周期地震仪台阵,开展了连续地震台网观测实验,记录到多个天然地震数据及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

    此次布台实验获得的海量地震波形与背景噪声数据,为研究区浅层地质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望解决研究区浅层地质结构与地质灾害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对沿海城市的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5/t20230522_676061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动力地形及长周期海平面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1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发表了题为“Long-term global sea-level change due to dynamic topography since 410 Ma”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关于地幔对流引起的地球表面动力地形及其对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海平面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基本的边界,其将气候、水文、板块构造以及地幔对流等地球上的系统联系起来。长周期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主要由海底年龄变化、动力地形、海洋面积、海底沉积和海水体积等的变化引起,其中海底年龄和动力地形的影响被认为对海平面的变化起主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随时间演化的地幔对流模型,构建了410个百万年以来的全球动力地形的演化,并计算了其对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结合板块重建模型推演的海底年龄演化,研究了动力地形和海底年龄在最近的Pangea超级大陆周期中引起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动力地形是地幔对流引起的地球表面的垂向地形起伏,其长波长的幅值为1千米左右。Yang和Yang (2021) 研究了地幔对流的模型参数对计算的现今动力地形的影响,模型计算的结果与现今地球上的一些观测基本一致,包括残余地形、下地幔结构、板块俯冲速率和地表热流等。这里计算的动力地形的模型参数选用该文章中首选模型的参数,并且计算动力地形的时候需要考虑上地幔粘度的横向不均匀的影响,表面边界条件选用前人板块重建研究得到的410个百万年以来的全球表面板块运动历史。Williams等, (2021) 基于该板块重建模型和一个新的海底年龄重构模型,构建了410个百万年以来的全球海底年龄的演化。本研究基于其全球海底年龄模型以及海洋岩石圈的板块冷却模型,计算得到了全球海底地形的演化,进而研究了动力地形和海底年龄在410个百万年以来对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现今的动力地形作用导致了大约120米的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这在410个百万年以来是最大的。全球的海平面变化主要是由海底年龄变化引起,动力地形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给出的动力地形和海底年龄变化共同作用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前人相关研究给出的410个百万年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一致。动力地形和海底年龄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与最近的Pangea超级大陆周期相关,它们导致在Pangea大陆分离和汇聚时海平面上升,在Pangea大陆稳定和转换阶段海平面降低。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安助理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  An Yang*, Long-term global sea-level change due to dynamic topography since 410 Ma,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Volume 191, 2023, 103944,(https://doi.org/10.1016/j.dsr.2022.103944) An Yang*, Ting Yang, Controls on the present-day Earth’s dynamic topography predicted from mantle flow models since 410 Ma.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25(3):1637-1652, 2021(https://doi.org/10.1093/gji/ggab05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并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机构设置和学科方向:拥有国家、中国科学院、省重点实验室(站),包括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物理海洋研究室、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室、应用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工程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等。 研究重点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该网站提供有关该研究所的相关信息,包括出版刊物、图书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