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抗微生物涂料开发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7
  • 8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该中心主任喻学锋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微胶囊技术的长效抗微生物涂料,已经通过了国内外多家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

    据喻学锋介绍,该涂料对病毒和细菌均展现出显著杀灭效果,有效防护时间达6个月,可应用于日常物体表面消毒、空气过滤、水体净化、冷链运输等领域。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确诊患者碰过的门把手上检测出了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这让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和个人清洁防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限制病原微生物的产生,降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阻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是实现控制流行病、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当前广泛使用的抗微生物材料通常包括醇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金属盐、过氧化物类等。通常情况下,喷洒消毒液就可以达到去除病菌的目的,但消毒液易挥发,难以长期发挥作用,不能阻止病菌在物体表面停留。因此,开发一种兼具快速杀灭微生物和长期抑制微生物生长功效的材料,是当前避免人们暴露于传染可能性之下,保障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求。”喻学锋表示。

    喻学锋研发团队基于前期在微胶囊技术、金属离子修饰技术和涂层技术领域的积累,通过数月的紧急攻关,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持久抗病毒和抗菌功能的涂料。该涂料采用特殊设计的微胶囊结构,以复配的抗微生物活性试剂为芯材,以特殊树脂为壁材,通过合理的微胶囊结构设计,从而实现芯材的可控缓释,并通过复配金属离子的修饰增强抗微生物功效。

    使用时,该种涂料喷涂在物体表面,即可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接触杀灭。它还可在物体表面快速形成一层薄膜,通过活性试剂的缓释实现对微生物的长久抑制。同时,该种涂料还能形成超疏水表面,使微生物难以在表面停留,起到抗黏附的功效。这种多功能抗微生物涂料使用简单,在物体表面的抗菌有效时间可长达6个月,极大程度上遏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增强了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效果。此外,这种微胶囊涂料可根据不同需求对其颗粒尺寸进行调节,尺寸可达纳米级。

    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攻关,该团队已完成了这种多功能长效抗微生物涂料的中试制备,成功实现了吨级日产能。喻学锋表示,他们正在拓展这种新型涂料的使用范围,计划应用于新风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中,也可在熔喷无纺布表面涂上一层纳米厚度的新型涂料,用于制作可杀灭病毒的口罩。

  • 原文来源:http://www.ccin.com.cn/detail/17d1636e5b80d5ab9421acab25721d0f/news
相关报告
  •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长效抗微生物涂料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07
    •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传书 通讯员严偲偲)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学锋研究员团队成功开发一种基于微胶囊技术的长效抗微生物涂料,通过了国内外多家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该涂料对病毒和细菌均展现出显著杀灭效果,且有效防护时间可长达半年之久,可广泛应用于日常物体表面消毒、空气过滤、水体净化、冷链运输等工作和生活领域。 当前广泛使用的抗微生物材料通常包括醇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金属盐、过氧化物类等,它们能够实现常见微生物的杀灭,但普遍存在作用时间短(有效防护时间通常仅数小时)、挥发过快导致较大毒性以致危害人畜健康等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科研团队基于前期在微胶囊技术、金属离子修饰技术和涂层技术领域的积累,开发出一种具有持久抗病毒和抗菌功能的涂料。该涂料的主要原料是一种特殊设计的微胶囊结构,以复配的抗微生物活性试剂为芯材,以特殊树脂为壁材,通过合理的微胶囊结构设计,从而实现芯材的可控缓释,并通过复配金属离子的修饰增强抗微生物功效。 据介绍,使用时喷涂在物体表面后即可实现对病原微生物接触杀灭,并可快速形成一层薄膜,通过对活性试剂的缓释实现对微生物的长久抑制。同时,可形成超疏水表面,使得微生物难以在表面停留,起到抗黏附的功效。这种多功能抗微生物涂料使用简单,可广泛应用于物体表面、空气过滤、水体净化等多个领域,在物体表面的有效时间可长达6个月,扩大人为干预对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效果和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效果,大幅度增加公众场所维护卫生安全的效率与覆盖范围。
  • 《微生物组是新型抗生素的未开发来源》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2019年10月3日《科学》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微生物组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分子来源,研究者将生物信息学与合成生物学结合,去识别具有类似药物功能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有望对抗感染和治疗其他疾病过程。 人类微生物组是由大量居住在人类体内和体表的共生微生物组成,作为人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尽管近年来在阐明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产生这些影响的潜在分子和及其作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明。生物勘探研究是人类微生物群落研究领域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者认为人类微生物组是识别新药化学结构的宝贵资源。研究发现,临床使用的一类分子在人体微生物群系中广泛编码,它们对邻近的微生物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该团队的研究重点是识别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衍生分子,研究人类微生物群的效力以及这些微生物在未来抗菌药物开发中的潜在作用。 研究人员定制了一种计算机算法来搜索大量分子碎片,这种被称为元基因组生物合成基因簇(metagenome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MetaBGC)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发现以前从未报道过的来自人类微生物组的分子。研究重点关注来自口腔、肠道和皮肤的样本,这些生物部位富含微生物菌落。研究者发现了多种新酶——II型聚酮合成酶BGCs(简称TII-PKS BGCs),TII-PKS是抗癌药物阿霉素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测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微生物组样本,发现他们都拥有这些分子的基因,这表明它们在人类中广泛存在。在发现的13种BGC中,有两种产物存在结构多样性,而且其结构和活性与临床使用药物很相似,这类物质的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将成为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将开启从人体微生物组中开发药物的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