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分析的猫疱疹病毒1型分离物中的毒力决定因素。》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30
  • 1型猫疱疹病毒(FHV-1)是家猫中广泛的呼吸道和眼部疾病的病因。在宿主动物中观察到疾病严重程度的频谱,但是对可能负责的病毒基因组因子的先前研究有限。 FHV-1的存量是从位于美国各地8个动物收容所中的25只有感染迹象的猫的口咽拭子中建立的。对于从中获得分离株的每只猫,使用标准化的数值宿主临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方案。 Illumina MiSeq用于测序每个分离株的基因组。分离株之间的基因组同质性相对较高。固定效应的通用线性模型确定,在同一分离株(来自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较低的一只动物)中,两个基因(UL37 / 39)中只有两个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指定宿主显着相关(p≤0.05)呼吸和总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没有发现任何分离物中的变体与指定的宿主眼部疾病严重性评分显着相关。对病毒分离株中的错义突变进行的同时分析确定了三个基因主要与观察到的基因组变异有关,但没有一个基因与宿主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显着相关。进行祖先状态似然重建,确定没有证据表明宿主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病毒进化状态之间存在联系。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用FHV-1观察到的宿主疾病严重程度谱不太可能主要与病毒基因组变异有关,而是由于宿主反应和/或其他因素所致。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776852
相关报告
  • 《Nature | 人类疱疹病毒6型在CART中广泛再激活》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09
    • 本文内容转载自“ immunity速读”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foQPRGVNHOTo4psVC4k_g 2023年11月8日,斯坦福大学Ansuman T. Satpathy和Caleb A. Lareau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Latent human herpesvirus 6 is reactivated in CAR T cells的文章。该研究对人类病毒再激活,特别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 HHV-6)在CAR T细胞疗法中的再激活,提供了重要见解。 通过分析大规模基因组学数据,作者发现T细胞样本中广泛存在HHV-6的转录,提示病毒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再激活。通过重新分析公共数据集,作者发现在体外培养的HIV感染或未感染的CD4+ T细胞中高达3.5%的序列化RNA其实是HHV-6B转录本,而HHV-6 DNA丰度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增加。利用CAR T细胞培养的单细胞RNA测序,作者发现少数HHV-6“超表达(super-expressor)”细胞正在再激活病毒。尽管这些超表达细胞仅占总数的0.2-0.3%,但它们贡献了99%以上的HHV-6转录本。超表达细胞被鉴定为CD4+ T细胞,与HHV-6B受体OX40在CD4+亚群中的表达一致。在延长培养后,HHV-6在整个细胞群中传播,导致高达62%的细胞表达病毒转录本。在培养过程中添加抗病毒药物foscarnet可降低病毒载量。 对接受FDA批准疗法的CAR T细胞患者的分析显示,输注后数周可在体内检测到HHV-6转录本,然而输注前未检测到。在72个样本中,输注后有28个样本被检出HHV-6+ CAR T细胞,包括13个类似超表达细胞的样本。在一位出现神经毒性症状的患者中,HHV-6+细胞含量在第7天高达血液T细胞总量的1/1000,之后在第14天变为不可检测,与神经毒性症状缓解的时间相关。在另一位患者中,经foscarnet治疗后HHV-6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对这位患者CAR T细胞的体外延长培养的第五天出现了HHV-6转录。与自体产品相比,需要更长时间的异体CAR T细胞也表现出了HHV-6再激活。在接受抗CD7异体CAR T细胞治疗的一位患者体内,捐赠者衍生的CAR T细胞和宿主细胞均促进了病毒转录。这项全面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HHV-6可在T细胞培养过程中再激活,并传播到CAR T细胞产品和患者体内。单一时间点的筛查可能不足以识别最终产品中的HHV-6+细胞。病毒再激活的可能性应考虑于细胞疗法应用中,并视情况采取监测和减轻策略。
  • 《我国解析人类疱疹病毒6B型近原子分辨率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4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教授课题组与同行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首次解析了人类疱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属于疱疹病毒家族β疱疹病毒亚家族,根据其表面抗原不同,又被分为HHV-6A和HHV-6B两类密切相关的病毒类型。很多幼儿都会被HHV-6病毒感染,并可能产生发烧、腹泻、红疹等临床症状;HHV-6病毒能够在人体中终身潜伏,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引发严重疾病,它在脑组织中的二次暴发将导致患者认知紊乱、残废或者死亡。   研究显示,HHV-6病毒甚至还与阿尔茨海默症和癫痫有关。HHV-6病毒感染造成广泛危害,但目前尚没有其病毒高分辨率结构,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或者疫苗抗病毒方案。由于与宿主细胞高度黏合,HHV-6B很难实现体外增殖培养,成为其原子分辨率结构解析的一大难题。   科研人员使用先进的冷冻电镜直接电子计数技术和亚颗粒局部重建方法,用少量低纯度的HHV-6B病毒样品,解析了HHV-6B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在此基础上,合作团队搭建了HHV-6B病毒4种衣壳蛋白和1种衣壳结合间层蛋白pU11的原子模型,共计包括59个构象体。通过比较HHV-6B、人类巨细胞病毒和小鼠巨细胞病毒核衣壳结构的异同,发现HHV-6B间层蛋白pU11具有独特的病毒衣壳结合模式。   这一研究结果在原子水平揭示了不同疱疹病毒中复合物协助病毒衣壳应对不同基因组大小产生的内部压力的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β疱疹病毒基因组的包装和病毒核衣壳稳定机制,完善了对疱疹病毒家族结构的认知,丰富和加深了对β疱疹病毒甚至整个疱疹病毒家族复合物功能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