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新进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8
  • 大连化物所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郑琼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上。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性价比等优点,在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分布式储能、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正极材料决定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具有较高电压、较高理论比容量、结构稳定等优点,成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选之一。为提高其倍率性能、优化全电池性能,以及进一步降低材料制备成本、实现材料规模化制备,是急需攻破的难题。研究人员在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的结构基元调控、钠脱嵌机制、碳复合制备、全电池及软包电池构建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实现了高性能三氟磷酸钒钠、氟磷酸钒钠、磷酸钒钠等钒基聚阴离子型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及应用。 三氟磷酸钒钠具有由[V2O8F3]双八面体与[PO4]四面体间隔性的联结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有利于Na+的快速嵌入和脱出。其理论能量密度为500Wh/kg,与LiFePO4在锂离子电池中的能量密度相当(550Wh/kg),近年来备受关注。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温溶剂热-球磨制备方法,实现了高电导性碳包覆氟磷酸钒钠(Na3V2(PO4)2F3)的绿色经济合成。研究发现低温溶剂热过程中溶剂种类和pH值对Na3V2(PO4)2F3形貌和产物纯度起到关键作用。在乙醇和水共混溶剂的酸性环境中,晶体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可以获得高纯度且高产率的Na3V2(PO4)2F3。有效提高了其离子扩散和电子传导能力。由Na3V2(PO4)2F3组装的钠离子电池在0.5C的电流下具有138mAh/g的高比容量,在40C的大电流下其容量仍能维持122mAh/g。该低温溶剂热-球磨方法将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相关链接DOI:10.1039/C8TA08842J .

相关报告
  • 《 钠离子电池新进展:优化正极材料,提高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4
    •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性价比等优点,在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分布式储能、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正极材料决定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具有较高电压、较高理论比容量、结构稳定等优点,成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选之一。 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郑琼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上。 为提高其倍率性能、优化全电池性能,以及进一步降低材料制备成本、实现材料规模化制备,是急需攻破的难题。研究人员在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的结构基元调控、钠脱嵌机制、碳复合制备、全电池及软包电池构建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实现了高性能三氟磷酸钒钠、氟磷酸钒钠、磷酸钒钠等钒基聚阴离子型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及应用。 三氟磷酸钒钠具有由[V2O8F3]双八面体与[PO4]四面体间隔性的联结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有利于Na+的快速嵌入和脱出。其理论能量密度为500Wh/kg,与LiFePO4在锂离子电池中的能量密度相当(550Wh/kg),近年来备受关注。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温溶剂热-球磨制备方法,实现了高电导性碳包覆氟磷酸钒钠(Na3V2(PO4)2F3)的绿色经济合成。研究发现低温溶剂热过程中溶剂种类和pH值对Na3V2(PO4)2F3形貌和产物纯度起到关键作用。在乙醇和水共混溶剂的酸性环境中,晶体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可以获得高纯度且高产率的Na3V2(PO4)2F3。有效提高了其离子扩散和电子传导能力。由Na3V2(PO4)2F3组装的钠离子电池在0.5C的电流下具有138mAh/g的高比容量,在40C的大电流下其容量仍能维持122mAh/g。该低温溶剂热-球磨方法将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 《钠离子电池铁基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07
    • 钠离子电池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成为储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和稳定的储钠正负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近年来,大量的储钠正负极材料已被报道,一些材料的性能已接近应用要求,为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这些材料中,铁基电极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结构多样、安全稳定等特点,被认为是大规模储能电极材料的理想选择。   近日,武汉大学曹余良教授课题组以“Recent Progress in Iron-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Grid-Scale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在Small上发表了综述文章,文章系统地总结了铁基电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的应用性能,具体讨论了含铁的氧化物、聚阴离子、亚铁氰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等电极材料的结构及其储钠行为。同时,对材料的电极反应机理、材料结构-组成-性质关系、提高材料性能途径、材料发展方向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和总结。      从综述内容看,铁基正极材料具有多种结构形式,而这些铁基正极材料表现出较高的能量密度,如Na2MnFe(CN)6和 Na2CoFe(CN)6材料具有~525 Wh/kg的比能量(相对于金属钠负极),与一些锂离子电极材料的能量密度相近(Li/LiFePO4, 510 Wh/kg; Li/LiCoO2, 530 Wh/kg; Li/LiMn2O4, 429 Wh/kg),具有非常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聚阴离子材料(NaFePO4,Na2FeP2O7和Na3Fe4(PO4)2(P2O7)等)由于具有较为稳定的框架结构,导致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这为开发低成本和安全的钠离子储能电池提供了可选材料体系。铁基负极材料主要表现出转换反应的储钠机制,设计合适的电极结构(如导电碳骨架和纳米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然而,许多铁基电极材料的性能与理论值还有较大差距,表明仍具有继续提升其性能的潜力,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相关工作发表在Small (DOI: 10.1002/smll.201703116)上,并于当期Front Cover作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