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 国家这样规划能源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7-01-12
  • 1月5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表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5个规划占了能源“十三五”14个专项规划近一半,特别是首次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我国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及政府践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路线的信心和决心。《规划》提出,清洁能源是“十三五”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未来将严控新投产煤电规模,能源布局中风电、光伏向东中部转移,并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机制,争取到2020年风电发电侧、光伏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   有关电力、可再生能源等的共计14个能源专项规划亦将陆续发布。1月5日同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则针对非化石能源比重15%的目标,细化具体任务措施,提出到2020年,水电装机达3.8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电站0.4亿千瓦)、风电装机2.1亿千瓦以...

相关报告
  •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05
    • 一、“十三五”环保科技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保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不断加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对环保科技的支持力度,《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布局的重点领域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水专项共设置 100 个项目、259 个课题,开展了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研究;在其他科技计划中,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评价、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简易垃圾填埋场、废弃矿井等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和管理等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和“蓝天科技工程专项”,开展了大气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的地区间输送机理、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形成过程机理、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大气污染预测预警和大气重污染应急技术,以及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和汞、含氢氯氟烃等控制技术研究。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开展了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矿区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等研究。在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开展了生态环境基础研究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农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生态风险评估、生态安全监控、环境监管、 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在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开展了大型先进压水堆审评关键技术、环境中低水平放射性气溶胶与碘监测、核电厂安全监督运行执照文件规范化、核与辐射数据交换标准及其应用、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措施等研究。 此外,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化学品管理、环境与健康、环境监管技术、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以及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部署了一批科研项目。通过上述研究,产出了一批环境保护急需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4-24
    •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这为我国培育发展生物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生物技术革命最有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又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二十世纪以来,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基因测序成本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标志着生物经济最有可能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新经济形态。 当前,生物技术不断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正在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生物经济的蓝图被越来越深刻地描绘。在医疗领域,以干细胞、基因测序、生物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为基础,新兴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改造了传统的医药产业,还使得医疗技术的核心从末端的疾病治疗,逐步走向前端的诊断和预防,并打开了未来个性化医疗的大门;农业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生物科技的“绿色革命”,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正在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能源领域看,越来越多国家努力寻找更加经济高效绿色的能源替代方案,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在全球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传统制造业领域,也同样存在被生物科技革命的可能性,工业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传统化工、造纸、食品等工业领域的制造工艺发生质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有预测认为,除了上述已经被生物技术改变的四大领域,在2025年之后,当人类跨入生物经济成熟期,生物技术将对那些现在看起来似乎与生物学没有关联的更多产业发生作用,并最终对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潜力巨大 “十二五”以来,生物产业被列为我国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价格、金融等优惠政策,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据有关统计,我国“十二五”时期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甚至具备一定优势。比如,埃克替尼、康柏西普、重组人戊型肝炎疫苗等国产创新药物成功上市,一批新专利到期药成功实现了国产化,磁共振、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人工耳蜗、植入式脑起搏器等高性能植介入产品成功填补了国产空白,基因检测服务能力全球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生物发酵产业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乙醇汽油已在全国11个省区推广使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已形成了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克替尼、康柏西普、重组人我国不仅要应对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巨大挑战,还要受到资源能源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约束,食品安全、医疗养老、节能环保等新需求层出不穷,“出不穷,源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为我国利用生物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可见,我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三、抓住窗口机遇期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生物经济强国 “十三五”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在已有发展基础上,面向国内重大需求,重点推动实施以下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加聚焦人类面临的重大疾病和医学模式转换,大力推动临床中大需求的原创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提升药品生产水平,积极改革管理规制,提升和激发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二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围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发展智慧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新器械、新试剂,进一步促进高品质国产设备推广应用,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行业创新发展。三是生物农业领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创制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突出重点品种和产品的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四是在生物制造领域,延续“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生物基材料的技术经济性,推广生物新工艺,深入推动“两个替代一个提升”,支撑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五是在生物服务领域,把握好我国生物技术服务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以专业化分工提升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效率,培育合同研发、委托生产、检测评价等生物服务新业态,构建基因检测和解读、生物信息、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专业化服务体系,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六是在生物能源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 编译来源: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gjss/sjdt/201703/t20170316_115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