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级皮肤靠分子间“磁力纽扣”自动愈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09
  • 科幻电影《终结者2》中的液体金属杀手机器人拥有不死之身,每当身体遭受枪击时都能自动愈合。这种神奇自动愈合能力如今已不只存在于科幻世界中,日前,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研发的“全天候自愈合材料”,无须借助任何外界帮助,能在严寒、深海和强酸碱等极端条件下,实现全天候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和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磁力纽扣”设计实现自愈合

      天津大学团队研发的“全天候自愈合材料”是一种超分子聚合物。它能模拟皮肤功能,具有高拉伸性,可以快速修复损伤。这种神奇的自动愈合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将多重动态键融入低玻璃化温度的聚合物主链这种超分子设计。

      “多重动态键的协同相互作用,是我们此次研发‘全天候自愈合材料’开创性的构思。”青年教师杨静介绍,“动态键就像‘磁力纽扣’。一旦材料破损,破损面的‘磁力纽扣’被解开,但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可以互相吸引,再重新扣到一起,从而达到自愈合的效果。”

      “全天候自愈合材料”中的“磁力纽扣”可以反复多次实现断开和重连。根据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自愈合材料在室温下可实现10分钟内快速愈合,愈合后可承受超过自身重量500倍的重物。在零下40摄氏度低温、过冷高浓度盐水甚至在强酸强碱性环境中都表现出了高效的自愈合性能,实现24小时内自愈合。

      无惧极寒、深海等极端条件

      长期以来,现有的自愈合材料一直在极地严寒、深海水下、强酸强碱等环境下表现不佳,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快速自我修复成为自愈合材料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

      张雷教授说:“低温、水下等极端环境会显著抑制材料自愈合的能力。因为低温下材料会变硬,从分子层面看,就是分子流动性减弱了,动态键也就无法随着分子链流动重连。而在水下环境,水分子进入破损界面,也会阻碍动态键的重连。”

      “为了增强材料的自愈合能力,实现在各种条件下的自愈合,我们设计了多种类型的‘磁力纽扣’,也就是多重动态键,包括强氢键、弱氢键和双硫键,这样就能保证‘磁力纽扣’在任何极端条件下,都能重新自动扣上。”杨静说。

      同时,张雷指出,他们采用的低玻璃化温度的聚合物主链,在低温下也能维持良好的微观流动性,这种聚合物也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可以辅助极低温、过冷盐水等极端环境下“磁力纽扣”的重连。

      可作为外星探测机器人的皮肤

      “基于这些性能,自愈合材料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软体机器人等。当然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打造‘电子皮肤’。”张雷介绍,由于自愈合材料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能拉伸140倍,因此可用于机器人肘关节、膝关节、指关节等部位的皮肤,满足各种情况的拉伸;同时,其自愈合功能对海洋工程、极地、高空、工业废水处理等极端环境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火星、月球探测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中作业,很容易出现破损,如果得不到及时修理,很可能影响机器人的功能。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材料应用于电子皮肤传感器,让极限环境下的机器人能够感知体表的压力、水流、温度等,为先进电子设备打造真正的‘智能皮肤’。”张雷和杨静都对“全天候自愈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6/09/content_446410.htm?div=-1
相关报告
  • 《全天候”自愈合材料的超级电子皮肤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03
    • 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成功研发“全天候自愈合材料”。该材料性能在严寒、深海和强酸碱等极限条件下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和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相关成果已经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据介绍,自愈合材料采用先进的超分子技术合成。顾名思义,这类材料可以不借助外界能源,模仿人类皮肤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因此在电子皮肤、海洋涂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长期以来,现有的自愈合材料一直在极地严寒、深海水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表现不佳,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快速自我修复成为自愈合材料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 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利用不同性质的亲水基团与双硫基团,成功合成了可在多种极端条件下快速自愈合的弹性体材料。团队充分利用了不同动态键的协同相互作用,使材料在不借助任何外界能源的条件下,能够同时实现高弹性、高拉伸性和快速修复损伤的功能。根据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自愈合材料在室温下可实现10分钟内快速愈合,愈合后可承受超过自身重量500倍的重物。在零下40摄氏度低温、过冷高浓度盐水下甚至在强酸强碱性环境中都表现出了高效的自愈合性能,堪称一种优异的“全天候”自愈合材料。 “这种新型自愈合材料对海洋工程、极地、高空、工业废水处理等极端环境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据张雷教授介绍,“下一步我们计划将材料应用于电子皮肤传感器,让极限环境下的机器人能够感知体表的压力、水流、温度等,为先进电子设备打造真正的‘智能皮肤’。”
  • 《现在可以通过血管3D打印活体皮肤》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1-05
    • 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3D打印活皮肤的方法,这种皮肤带有血管。这一进展今天发表在《组织工程A部分》(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的网站上,它是朝着创造更像我们身体自然产生的皮肤的移植物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任何临床产品都更像是一个花哨的创可贴,”化学和生物工程副教授、生物技术和跨学科研究中心(CBIS)成员潘卡伊·卡兰德(Pankaj Karande)说。“它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但最终会脱落;它从未真正与宿主细胞整合。” 这种整合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在皮肤移植中没有一个正常运作的血管系统。 卡兰德从事这项挑战已经有好几年了,他之前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可以提取两种活的人类细胞,把它们制成“生物墨水”,然后把它们打印成皮肤状的结构。从那以后,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与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将血管系统纳入其中。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表明,如果他们添加关键要素——包括人类内皮细胞,哪条线内部的血管,和人类细胞外膜细胞,与动物环绕的内皮细胞,胶原蛋白和其他结构性细胞通常发现在皮肤移植,细胞开始交流,形成生物相关的血管结构的跨度内几个星期。你可以在这里观看卡兰德对这一发展的解释。 卡兰德说:“当工程师们致力于重建生物时,我们总是意识到,生物远比我们在实验室里创造的简单系统复杂得多。”“我们惊喜地发现,一旦我们开始接近这种复杂性,生物学就会接管,并开始越来越接近自然界的存在。” 一旦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将其移植到一种特殊类型的老鼠身上,伦斯勒研究小组打印的皮肤血管就开始与老鼠自身的血管进行交流和连接。 卡兰德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实际上有血液和营养物质转移到移植物上,维持移植物的存活。” 为了使这一技术在临床水平上可用,研究人员需要使用类似于CRISPR技术的技术来编辑供体细胞,以便血管能够整合并被患者的身体所接受。 卡兰德说:“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但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CBIS主任Deepak Vashishth说:“这一重大进展凸显了3D生物打印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在精准医疗领域,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并最终适用于个人。”“这是伦斯勒工程师解决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挑战的完美例子。” 卡兰德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解决与烧伤病人有关的挑战,包括神经和血管末梢的丧失。但他的团队所做的移植使研究人员更接近于帮助那些有更具体问题的人,如糖尿病或压疮。 卡兰德说:“对于这些病人来说,这些是完美的,因为溃疡通常出现在身体不同的部位,可以用较小的皮肤块来处理。”“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也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 这项工作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 ——文章发布于2019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