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Subsea在新开发的ROV上完成了两辆新开发的遥控水下车辆(ROV)的工厂验收测试(FAT)》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1-23
  • 合作产生了“Constructor Compact”ROV,这是Kystdesign的Constructor模型的多功能、缩小版。Constructor Compact保留了原始模型的大部分功能,同时针对封闭环境中的操作进行了优化。


    FAT于11月在Kystdesign位于挪威阿克斯达尔的生产工厂进行,是验证车辆是否符合海底部署的所有必要规格的关键一步。来自Omega Subsea和Kystdesign的代表都参加了测试阶段,在部署ROV之前进行了最终的质量检查。


    “这个FAT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这两个ROV是为满足特定操作需求而开发的全新系统。Omega Subsea的ROV经理Frank Widme说:“我们发起了该项目,以弥合我们大小ROV之间的差距,旨在为足够紧凑的模型,同时保持高水平的能力。”


    FAT过程涉及对ROV的机械、电气、电子和通信系统的全面审查,以确保它们在具有挑战性的海底条件下为可靠性能做好准备。Widme强调了与Kystdesign在这些新的ROV模型上密切合作的价值。


    “我们再次与Kystdesign合作,开发了适合我们运营需求的ROV。我们坚信,Kystdesign的新款Constructor Compact ROV将全面为我们服务,我们很高兴Kystdesign始终满足我们的要求。Constructor Compact提供与原始Constructor相同的液压和电力,但正如其名,其形式更紧凑。看着Constructor Compact版本成型,令人兴奋,”Widme说。

  • 原文来源:https://oceanroboticsplanet.com/omega-subsea-completes-fat-on-newly-developed-rovs-21-11-2024
相关报告
  • 《WHOI开发的新水下车辆》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5-01
    • 2024年秋季,WHOI开始设计和建造两辆新型中型遥控飞行器,称为mROV,科学家将用它来研究近岸到近海海洋区域,深度可达2.5英里(4000米)。这些车辆在水中灵活机动,更容易在研究地点之间运输,每辆车辆的尺寸和重量都与小型运动多功能车相同,代表了下一代机器人海洋科学强国ROV Jason,它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完成了数千次深海任务。 新车辆,其中一辆将由WHOI的国家深潜设施(NDSF)运营,另一辆由南密西西比大学作为海洋勘探合作研究所的一部分运营,提供了通往深海的扩展通道。这两个运营机构不仅将为深海科学家提供新的机会,还将通过培训新一代早期职业工程师,其中一些工程师以前没有常规使用过海洋研究工具。 像Jason一样,mROV将由WHOI的深浸实验室工程师设计和建造。它们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海洋勘探办公室以及中生和深底社区(MDBC)恢复项目资助,每项投资超过550万美元。预计这些车辆将于2026年准备好进行海上试航,2027年是科学运营的第一年。两者都将拥有与Jason相似的操作系统,科学家和船上飞行员通过数英里长的光纤系绳发送命令来远程操作Jason。同一根电缆提供电源,并发送回实时视频图像和科学数据。 mROVs可以在较小的船上操作,操作员更少,还将配备声波、照明和众多采样系统。像Jason一样,他们的机械臂将收集岩石、沉积物或海洋生物的样本,并将其放置在车辆的篮子或“电梯”平台上,将更重或更大的负载漂浮到地表。 mROV将由来自NDSF的近十几名机械、电气、运营和工程专家组成的团队建造,并将在WHOI校园的自动驾驶汽车和传感器技术实验室与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的海洋机器人公司Greensea IQ合作举办。 这些飞行器是在深潜科学委员会的一项研究之后出现的,该研究强调了科学家需要通过NDSF更广泛地组合更机动和更便宜的飞行器。这个联邦资助的中心运营和维护三艘用于海洋学研究的水下飞行器,包括Jason、人类驾驶飞行器Alvin和自主水下飞行器Sentry。 NDSF主任Andy Bowen说:“我们需要平台来填补Jason等大型工人阶级车辆和主要用于观察的小型车辆之间的利基,同时仍然保留科学家在深海开展前沿工作所需的功能。”Bowen说,Jason已经“排定了几十年,并且超额认购了”,平均每年使用161天——这对于车辆的日常使用来说是高端的。 尺寸和重量是新车的关键考虑因素。Bowen说,当Jason二十年前进入现场时,“那是一个瘦小的6000磅。”现在,由于需要进行修改,以满足作为俄勒冈州海岸外OOI的区域电缆阵列的常规维护要求,它重达10,000至11,000磅。Bowen说:“我们并不总是需要Jason的举重能力,所以mROV将为社区提供更多选择。” NDSF首席科学家Anna Michel表示,mROVs的开发动机是即将推出三艘由NSF资助的区域级研究船,这些研究船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入船队。这些小型船长约200英尺,旨在支持对沿海和近岸水域的研究,这些水域是海洋最复杂和变化最快的部分之一。Michel说:“mROV将通过增加通往深海的可及性来实现新的科学发现。” WHOI的mROV项目首席工程师Molly Curran说,车辆的尺寸将减少船舶甲板所需的空间,只需要两个20英尺的运输集装箱就可以在港口之间运输,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和人员需求。(其他车辆,如Jason,可能需要最多五个运输集装箱和定制的车辆发射设备,如便携式起重机)。mROV将使用船上现有的起重机或船上的A型框架下船。 Curran说:“我们的目标是在较小的船上拥有超能、不那么复杂的车辆,并由一个较小的支持团队运营,这将使一切更具成本效益。” 除了为进行先进的ROV支持的运营提供更多机会外,将两个mROV整合到研究和资源管理社区中,也将有助于刺激基于海洋的蓝色经济劳动力的增长。对维护和运营人员的需求将使NDSF和USM能够招聘更多的技术人员来支持mROV,并在海洋机器人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技术进步。
  • 《11000米深海潜水器将在2020年前完成开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2
    • 已获国家重点研发支持的上海交通大学“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团队日前公布最新科研进展:1.1万米深海潜水器将在2020年前完成开发,并进军素有“挑战者深渊”之称、水深超过1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一项目,将填补我国在深海无人潜水器应用上的技术空白。   抢占深海科技制高点,迈向海洋强国,我国在高新船舶和深海装备领域发展迅速,捷报频传。   深潜器“兄弟连”将迎来征战万米海斗的新成员   “深海资源的开发关乎国家利益,目前,各国争夺非常激烈。”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柳存根教授一语道破玄机,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领域。没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要想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中分羹几乎没有可能。   在上海交大,由葛彤教授团队牵头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水深从6000米到11000米左右的海域,被科学家们称为“海斗深渊”,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区域。而海斗深渊科学研究,则是国际海洋科学的最新研究前沿。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启动了海斗深渊科学研究计划。   但,这万米深渊,人类目前所触及到的也只是零星点点。此前,由日本研制的无人探测器到马里亚纳海沟深潜几次后失踪,美国研制的无人深潜器在执行几次考察任务后也因技术故障而“陨落”。   葛彤所在的上海交大水下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水下装备重要的研究基地。3500米海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6000米重载ROV、万米级龙皇号ROV,还有各种水下作业机器人……这个研究所迄今已完成了十余个大型潜水器和水下装备的研制,这些探索深海的能手,组成了一个“兄弟连”。而他现在正研发的全海深潜水器要能在万米深海行动自如,必须具备全面组合导航系统,保证即使在陌生的深海,依旧不迷路。   “深海潜水器还要有精准调查和避障的能力,高效、及时地将它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转化为信息,穿透万米水深,知晓于世人。”葛彤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发的深海探测利器还将有效支撑我国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海上应用,助力国家深海战略。   海洋装备,与世界海洋强国站在同一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徐芑南,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全面实施国家深海战略,作为进入深海、探索深海前沿技术的装备和应用,过去五年取得了飞跃发展。”徐芑南介绍,蛟龙号有力支撑了国家五大重点任务,在七大重点海区进行了下潜,并且获得了多个“国际上第一次”的新发现。比如,蛟龙号首次在南海1400米深的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毛瓷蟹等;在西南印度洋水深3500米的地方首次实现了对海底11米高黑烟囱顶部、直径5厘米喷口内379.7℃热液的保压取样和连续温度测量等。   除了深海装备,在高新船舶领域,为了适应国防需求,我国新型水面舰艇过去五年来也取得了跨越式提升。去年4月,国产航母001A正式下水,这是我国继“辽宁舰”之后的第二艘航母,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两个月后,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下水,由此,我国驱逐舰发展迈上新台阶。   “通过这几年努力,我国水面舰船研制水平和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说,我国水面舰艇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在技术和能力体系上已经与世界海军强国站在了同一梯队。而下一步,中国的新型舰船若要实现“弯道超车”,需在智能化技术、绿色技术、综合电力技术、远程综合保障技术等方面发力,继续攻占制高点。(作者: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