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 变体风险评估框架(2023 年 8 月 30 日)》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发布时间:2023-10-01
  • It is critical to provide a regular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health risk posed by SARS-CoV-2 variants as evidence emerges so that appropriate public health action can be taken. Assess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vidence and associated confidence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requires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ise. This document, which provides the method for SARS-CoV-2 variant risk evaluation that WHO will use in collaboration with experts in countries, help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idence and provides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risk considering key indicators.
相关报告
  • 《2020年8-9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最初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是细菌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世界上首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一对双胞胎女性婴儿---在11月出生。他利用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对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使得她们出生后就能够天然地抵抗HIV感染。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这条消息瞬间在国内外网站上迅速发酵,引发千层浪。有部分科学家支持贺建奎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质疑,甚至是谴责。 即将过去的8至9月份,有哪些重大的CRISPR/Cas研究或发现呢? 1.Nat Commun:利用AIOD-CRISPR超灵敏地可视化检测新冠病毒 doi:10.1038/s41467-020-18575-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在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Changchun Liu博士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开发出的这种称为“All-In-One-Dual CRISPR-Cas12a(AIOD-CRISPR)”的方法简单地、快速地、超灵敏地可视化检测SARS-CoV-2,可在家庭或小诊所使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8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ltrasensitive and visual detection of SARS-CoV-2 using all-in-one dual CRISPR-Cas12a assay”。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Liu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28个临床COVID-19拭子样本的RNA提取物评估了他们的AIOD-CRISPR方法,其中包括8个COVID-19阳性样本。为了确保检测的可靠性,每个样本都在两个独立的实验中测试了两次。所有8个COVID-19阳性样本均在40分钟内确诊为阳性,而且是通过目视检测予以确认的。这些结果也与美国疾控中心(CDC)批准的RT-PCR方法的结果一致。 这些研究人员还使用低成本的暖手宝作为孵育器来检测患者样本,以消除对电孵育器的需求。AIOD-CRISPR试管被直接放置在一个气动的暖手宝上,在LED灯下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检测结果。 2.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损伤后的组蛋白降解促进DNA修复 doi:10.1016/j.molcel.2020.09.002 DNA损伤可能发生在基因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数DNA被包裹在核小体上,这就使得修复复合体无法进入。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巴塞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DNA会诱导组蛋白耗竭,这增加了DNA纤维的可访问性和灵活性,并提高了同源重组修复过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3日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NA Damage-Induced Nucleosome Depletion Enhances Homology Search Independently of Local Break Movement”。论文通讯作者为Susan M.Gasser博士。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Cheblal及其同事们强调,组蛋白降解和随后的染色质解压缩(chromatin decompaction)确实会提高DNA修复效率和动力学。Cheblal总结了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我们发现,DNA双链断裂可以通过组蛋白的受控降解引发异位的染色质解压缩[指的是在远处未受损的位点,而非局部],这对基于同源重组的DNA修复至关重要。我们还发现,局部断裂动态对DNA修复不那么重要,可以通过增加异位染色质移动来加以弥补,而异位染色质移动与染色质解压缩相关。此外,我们排除了之前的一个假设:染色体从核外周脱离是DNA损伤反应的一部分。” 当被问及这项研究的更广泛影响时,Cheblal说,“我们的研究将对CRISPR介导的基因疗法至关重要,目前这种疗法的效率太低,无法用于临床。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将这项技术与经过适当上调的因子结合起来诱导组蛋白降解,可能会提高CRISPR-Cas9的编辑效率。” 通过同源重组修复DNA是CRISPR-Cas9靶向基因组编辑的基本原理。CRISPR-Cas9编辑技术主要作为研究工具,但也用于基因治疗。初步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随着组蛋白的耗竭,CRISPR-Cas9的编辑效率可以提高。 3.Nature子刊:经改进靶向毒性RNA的CRISPR-Cas9有望治疗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 doi:10.1038/s41551-020-00607-7 CRISPR-Cas9是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校正导致各种疾病的基因(DNA)缺陷的技术。几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改变了这种技术的作用方向:用一种他们称之为RNA靶向Cas9(RNA-targeting Cas9, RCas9)的方法来修饰RNA。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证实一剂RCas9基因疗法可降解有毒的RNA,并且几乎完全逆转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小鼠模型的症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sustained expression of Cas9 targeting toxic RNAs reverses disease phenotypes in mouse models of 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 这些研究人员将RCas9包装在一种非感染性病毒中,这种病毒载体将这种RNA切割酶递送到细胞内。他们给这些小鼠注射了单剂RCas9基因疗法或模拟治疗(mock treatment,指的是未包装RCas9的病毒载体)。RCas9将异常的重复性RNA减少了50%以上,根据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且治疗后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小鼠变得与健康小鼠基本没有区别。 4.NEJM:COVID-19快速检测有望提升准确度 doi:10.1056/NEJMc2026172 自从COVID-19大流行开始以来,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致力于开发基于CRISPR的COVID-19诊断程序,该程序可以在30分钟到一个小时内产生结果,其准确性与现在使用的标准PCR诊断程序相似。 该名为STOPCovid的新测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原则上可以廉价地制造,人们可以每天进行自我检测。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在一组患者样本中,他们的检测发现了93%的阳性病例。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通过添加吸引RNA的磁珠来浓缩患者样品中的病毒遗传物质,从而无需使用费时且昂贵的纯化试剂盒。由于需求量大。此浓缩步骤提高了测试的灵敏度,直到接近PCR的灵敏度。 5.Nat Biotechnol:科学家有望利用酶类测试来改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doi:10.1038/s41587-020-0646-5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工具能帮助科学家们为特定的工作选择最佳的可用基因编辑选项,从而就使得CRISPR技术更加安全、便宜和高效。近年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改善人类健康、农业研究等方便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其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基因编辑的微妙性质,即不允许出错,为了实现基因编辑,科学家们会使用来自名为CRISPR的自然系统中几十种不同的酶类,随后他们会锁定出问题的DNA序列,紧接着利用酶类作为剪刀来剪断错误序列,使得遗传物质被添加、移除或改变,但这些剪刀或许并不完美,其准确性和有效性会因CRISPR酶和项目而异,而且新的工具会引导新的用户,因此研究者可以为其高风险的基因编辑选择最好的CRISPR酶类。 研究者Steve Jones博士表示,我们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其能帮助检测这些不同的CRISPR酶的特异性,其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对抗任何引起DNA序列的改变;当CRISPR酶靶向作用了错误的DNA片段后问题就会出现,每一种CRISPR酶在编辑不同的序列上都会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因此研究人员就开始着手开发一种工具来帮助科学家们比较不同的酶类并寻找你一种能发挥用途的最佳酶类。 6.Nat Cell Biol:利用CRISPR对免疫反应进行编辑,使得基因疗法更有效 doi:10.1038/s41556-020-0563-3 基因治疗一般依靠腺相关病毒(AAV)等病毒将基因递送到细胞中。在基于CRISPR的基因疗法中,分子剪刀可以移除有缺陷的基因,并添加一个缺失的序列或暂时改变它的表达,但人体对AAV的免疫反应会阻碍整个努力。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构建出一种以不同方式使用CRISPR的系统。他们的系统短暂地抑制了与AAV抗体产生有关的基因,这样这种病毒就可以不受阻碍地递送它携带的基因货物。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thetic immunomodulation with a CRISPR super-repressor in vivo”。 7.Sci Adv:新型基因疗法有望治疗遗传性失明患者 doi:10.1126/sciadv.aba5614 色素性视网膜炎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失明症,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色素性视网膜炎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靶向激活具有相似功能的基因或能弥补主要的缺陷。 研究者Becirovic表示,目前有两种策略用于基因疗法的开发,在基因补充的背景下,研究者会试图利用完整的基因版本来替代缺陷的基因,然而这种策略仅适用于相对较少的基因;而第二种策略的目标就是纠正诱发疾病的突变,但这通常需要针对每个单独的突变量身定做,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策略;人类基因组中的许多基因都属于某些家族,其家族成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发挥着相类似的功能,或者在特定细胞类型分化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被激活,研究人员的想法就是通过特异性地激活具有相似功能但在视网膜细胞中并不表达的基因来弥补突变基因缺失的功能,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将名为Cas9-VPR的系统运输到了受影响的视网膜细胞中开始进行研究。 Cas9-VPR系统是CRISPR/Cas9技术的衍生技术,与经典的CRISPR/Cas9技术相似的是,Cas9-VPR能利用相同的靶向原则来引导激活的蛋白质进入感兴趣的特定基因位点发挥作用;随后研究者利用色素性视网膜炎小鼠模型来检测这种技术,这些小鼠模型缺乏在正常情况下能在视网膜视杆细胞中进行表达的光敏视紫红蛋白,在一种无害病毒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将Cas9-VPR系统成功导入到了视杆细胞中,当将Cas9-VPR系统引入到小鼠的视杆细胞后,研究人员就能够开启与视紫红质基因密切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视紫质基因在负责颜色和白天视觉的视锥细胞中通常情况下处于激活状态;以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就能弥补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功能的缺失,从而就能降低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速度,并能改善视网膜的功能,从而还不对患者机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8.PLoS Pathog: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快速、准确、低成本的COVID-19测试方法 doi:10.1371/journal.ppat.100870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报道一种新型低成本的COVID-19测试方法可在不需要复杂设备的情况下快速提供准确的测试结果。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27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apid CRISPR-based diagnostic for COVID-19”。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编辑的CRISPR技术,开发了一种替代性的COVID-19测试方法。这种被命名为CRISPR-COVID的测试方法能够高通量检测SARS-CoV-2--导致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CRISPR-COVID可在短短40分钟内提供与mNGS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当大规模生产时,CRISPR-COVID测试的材料成本可低于70美分,这表明CRISPR-COVID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财务上也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9.Science子刊:重大进展!移植经过CRISPR基因编辑的人棕色脂肪样细胞有望治疗肥胖和糖尿病 doi:10.1126/scitranslmed.aaz8664 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相关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今年它在全球引起的死亡人数加起来将超过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中国医药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和浦项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这种危险的疾病,提出了一种新型细胞疗法的概念验证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26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ISPR-engineered human brown-like adipocytes prevent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ameliorate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ce”。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Yu-Hua Tseng博士表示,这种潜在的肥胖疗法是移植人棕色脂肪样细胞(human brown-like fat cell, HUMBLE细胞),即人类白色脂肪细胞经过基因改造后变得类似于产生热量的棕色脂肪细胞。 10.Mol Cell:中科院高彩霞课题组开发出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精度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 doi:10.1016/j.molcel.2020.07.00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Gao Caixia)教授课题组基于截短的人APOBEC3胞嘧啶脱氨酶(A3Bctd)构建出两种新的CBE,并开发出一种高通量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植物CBE中不依赖于单向导RNA(sgRNA)的脱氨变化。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27日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ationally Designed APOBEC3B Cytosine Base Editors with Improved Specificity”。 他们首先开发了一种快速、高通量且廉价的方法---nSaCas9介导的正交R环测定法---来评估植物中的CBE。在这种测定法中,正交CRISPR系统nSaCas9被用于在植物细胞中产生单链DNA(ssDNA)区域,作为不依赖于sgRNA的脱氨变化的靶标。为了评估nSaCas9介导的正交R环测定,他们将它与全基因组测序(WGS)测定进行了比较。 一致性的结果表明,nSaCas9介导的正交R-loop测定法为评估CBE的不依赖于sgRNA的脱靶活性提供了一种合理、快速和高通量的方法。 他们随后通过合理设计构建出16个A3Bctd脱氨酶变体,并评估了它们的在靶效率(on-target efficiency)和不依赖于sgRNA的脱靶活性。他们利用nSaCas9介导的正交R环测定法对这些A3Bctd-BE3变体进行了测试,并选择了7个与高效的在靶编辑活性和下降的脱靶活性相关的突变。之后,他们将这些突变进行组合,产生了9个新的具有双氨基酸或三氨基酸替换的A3Bctd-BE3变体。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得到了两个新的CBE变体:A3Bctd-VHM-BE3和A3Bctd-KKR-BE3,这两个变体表现出高效的在靶活性和明显下降的不依赖于sgRNA的脱靶活性。 11.Mol Cell:从结构上揭示出最大最复杂的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 doi:10.1016/j.molcel.2020.07.0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国山东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低温电镜(CryoEM)技术成功地可视化观察最大最复杂的CRISPR-Cas系统的三维结构。他们认为这种系统可能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方面有潜在的应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29日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s of the Cmr-β Complex Reveal the Regulation of the Immunity Mechanism of Type III-B CRISPR-Cas”。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哥本哈根大学诺和诺德基金会蛋白研究中心的Guillermo Montoya教授说道,“我们解析出迄今为止所看到的最大、最复杂的CRISPR-Cas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我们如今了解了这种系统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的。”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称为Cmr-β的复合物,它属于所谓的III-B型CRISPR-Cas复合物的一个亚组。 12.Science论文深度解读!基因编辑大牛揭示碱基编辑器的作用机制 doi:10.1126/science.abb1390 在短短八年内,CRISPR-Cas9已经成为基础研究和基因治疗的首选基因组编辑器。但CRISPR-Cas9也催生了其他潜在的强大DNA操纵工具,从而可能帮助修复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突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如今获得了这些最有前途的工具之一---碱基编辑器---的首个详细的三维结构,这为调整碱基编辑器使之在患者中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可控提供了一个路线图。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NA capture by a CRISPR-Cas9–guided adenine base editor”。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Gavin Knott说,“我们第一次能够观察到碱基编辑器在发挥作用。如今,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它什么时候起作用,什么时候不起作用,而且还可以设计下一代碱基编辑器,使之变得更好、更适合于临床使用。”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Audrone Lapinaite(如今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说,“我们实际上第一次观察到碱基编辑器作为两个独立的模块运行:一个是dCas9模块,它提供特异性;另一个是催化模块,它提供编辑活性。我们获得的这个碱基编辑器与它的靶标结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真地给了我们一种思考Cas9融合蛋白的方法,总体而言,这给我们提供了dCas9的哪个区域更有利于与其他蛋白融合在一起的想法。”
  • 《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Nature期刊最新研究进展一览(第5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0-12-01
    • 自2019年12月8日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告了几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数患者在当地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工作或附近居住。在这种肺炎的早期阶段,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了,一些患者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和其他的严重并发症。2020年1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从患者的咽拭子样本中鉴定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初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nCoV。大多数2019-nCoV肺炎患者的 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到目前为止,一些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肺炎,肺水肿,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将这种疾病病重命名为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负责分类和命名病毒的的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该研究小组已经决定,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导致2002-2003年爆发严 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变种。因此,将这种新病原体重新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号(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或SARS-CoV-2。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 病毒命名为SARS-CoV-2,但该研究小组主席John Ziebuhr认为这个名字(SARS-CoV-2)和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也称非典型肺炎)没有关联。不过,这种病毒的重新命名引起了不少争议。据《科学》网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不满意SARS-CoV-2这个名字,而且不打 算采用此名称。 冠状病毒可引起多种动物的多系统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种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它们主要引起人类的呼吸道感染:两种高度致命性的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MERS-CoV);4种可导致温 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状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 基于此次疫情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严重的危害,小编针对Nature期刊上发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Nature:构建出SARS-CoV-2感染的人远端肺类器官模型 doi:10.1038/s41586-020-3014-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成人肺泡上皮细胞II型(AT2)或KRT5+基底细胞为来源,培育出长期不含饲养细胞的化学限定性远端肺祖细胞培养物:远端肺类器官(organoid)。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2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genitor identification and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 distal lung organoids”。 AT2细胞类器官表现出AT1转分化潜能,而基底细胞类器官产生的管腔内排列有分化的棒状细胞(club cell)和纤毛细胞。对基底细胞类器官的KRT5+基底细胞进行单细胞分析揭示了一个独特的ITGA6+ITGB4+有丝分裂细胞群体,它们的增殖可进一步产生一个TNFRSF12Ahi细胞亚群,这个细胞亚群含有大约10%的KRT5+基底细胞,簇集在终末细支气管内,并表现出丰富的克隆性类器官(clonogenic organoid)生长活性。构建出的远端肺类器官具有顶端朝外的极性,这将ACE2展示在暴露的外表面上,从而促进SARS-CoV-2感染AT2细胞和基底细胞培养物,并鉴定出棒状细胞是一个新的可被这种病毒感染的目标群体。对人远端肺进行长期不含饲养细胞的类器官培养,并结合单细胞分析,确定了未预想到的基底细胞功能异质性,并建立了一种简便的人远端肺感染(包括与COVID-19相关的肺炎)的体外类器官模型。 2.Nature:构建出一种计算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新冠肺炎在美国10个大型城市的传播情况 doi:10.1038/s41586-020-2923-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一种计算机模型,并利用这种模型通过分析驱动感染风险的三个因素---人们在一天中去了哪里,停留了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其他人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地点---准确预测了今年春天COVID-19在美国10个主要城市的传播情况。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obility network models of COVID-19 explain inequities and inform reopening”。 这项研究合并了人口统计学数据、流行病学估计和匿名手机位置信息,似乎证实了大多数COVID-19传播发生在“超级传染源(superspreader)”场所,比如全方位服务的餐馆、健身中心和咖啡馆,在那里,人们长时间地呆在狭小的空间里。这些研究人员说,他们的模型可以作为官员们的工具,通过揭示新感染和销售损失之间的权衡,帮助他们在重新开始营业(比如在20%或50%的营业能力下)时尽量减少COVID-19的传播。 论文共同作者、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社会学教授David Grusky说,这种预测能力特别有价值,这是因为它针对少数族裔和低收入人群不成比例的感染率背后的因素提供了有用的新见解。他说,“在过去,这些差异被认为是由已存在的医疗状况和不平等的医疗服务驱动的,而我们的模型表明,人群流动模式也有助于推动这些不成比例的风险。” 3.Nature:利用K18-hACE2小鼠评估COVID-19发病机制 doi:10.1038/s41586-020-2943-z 在2003-2004年SARS流行期间,由于受感染的小鼠只产生了轻微的疾病,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其他人构建出表达hACE2的转基因小鼠(即K18-hACE2小鼠)。K18-hACE2小鼠在细胞角蛋白18编码基因的启动子的驱动下表达hACE2,而且主要是在上皮细胞中表达。受到SARS-CoV感染的K18-hACE2小鼠患上不好处理的脑炎和轻度肺炎。SARS-CoV-2和SARS-CoV都使用hACE2,但在患者的疾病表现中显示出差异。SARS-CoV-2感染上呼吸道的程度比SARS-CoV更大。SARS-CoV-2已经与嗅觉丧失、味觉丧失、血栓形成和肺血管内皮损伤、心脏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多系统炎症等临床表现相关。基于这些观察,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断SARS-CoV-2感染的K18-hACE2小鼠也可能显示出发病机制的差异。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爱荷华大学的Paul B. McCray Jr和Stanley Perlman及其同事们展示了K18-hACE2小鼠对COVID-19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的效用。他们发现SARS-CoV-2感染K18-hACE2小鼠会引起剂量依赖性的致死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类似于严重的人类COVID-19,包括弥漫性肺泡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损伤、肺血管损伤和死亡,其中,有一部分小鼠会因出现脑部感染而死亡。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VID-19 treatments and pathogenesis including anosmia in K18-hACE2 mice”。 SARS-CoV-2感染的K18-hACE2小鼠重现了许多在COVID-19患者中观察到的发现,因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模型来研究发病机制和评估干预措施。 4.Nature:新研究指出超过170万纽约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且这种病毒早在2月底就已存在于纽约 doi:10.1038/s41586-020-2912-6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项新的对今年2月初至7月采集的1万多份血浆样本进行的回顾性监测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SARS-CoV-2早在今年3月1日纽约市首例COVID-19病例被证实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该市。他们的研究发现,超过170万纽约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0%--已经感染了这种病毒,而且这种病毒的感染死亡率接近1%,比流感的死亡率高10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ero-monitoring of SARS-CoV-2 in New York City”。 在3月8日结束的一周内,纽约市感染病例急剧增加,随后在3月15日结束的一周内,COVID-19死亡病例大幅增加。纽约州于3月22日实施了一项待在家中的命令,此后纽约市的每日病例数开始趋于稳定,然后在4月和5月出现下降。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病理学副教授Emilia Mia Sordillo博士说,在3月初当地流行病开始出现时,几乎没有检测能力,但是,“我们如今知道许多无症状病例和轻度到中度的病例可能没有被发现。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我们旨在了解普通人群和寻求紧急护理的人的感染动态。” 5.Nature:65岁以下人群的COVID-19死亡人数更可能衡量一个国家的新冠病毒传播率 doi:10.1038/s41586-020-2918-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鉴于不同国家的老年人口中报告的COVID-19死亡率存在很大差异,简单地比较不同国家的死亡总数可能会对SARS-CoV-2(一种导致COVID-19疾病的冠状病毒)的基本传播水平产生误导。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ge-specific mortality and immunity patterns of SARS-CoV-2”。 这项研究强调了欧洲养老院发生的大规模COVID-19疫情,以及一些亚洲和南美国家可能出现的失踪死亡事件,如何扭曲了老年群体的COVID-19死亡数据,使得对这一流行病规模的国家间比较不准确。这些作者表示,报告65岁以下人群死于COVID-19的情况可能要可靠得多,因此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种病毒的基本传播情况,并能更好地进行国家间比较---这对指导政府试图控制COVID-19的策略至关重要。 6.Nature:通过构建肺部类器官和结肠类器官鉴定出新冠病毒抑制剂 doi:10.1038/s41586-020-2901-9 人们迫切需要利用人类疾病相关的细胞构建新的模型,来研究SARS-CoV-2生物学特性和促进药物筛选。鉴于SARS-CoV-2主要感染呼吸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多能性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 hPSC)开发出一种肺部类器官(lung organoid)模型(下称hPSC-LO)。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Inhibitors using Lung and Colonic Organoids”。 hPSC-LO,特别是肺泡II型样细胞,可被SARS-CoV-2感染,并在SARS-CoV-2感染后表现出强劲的趋化因子表达,这与COVID-19患者中观察到的情况相似。这些患者中近25%的人也有胃肠道症状,这与更糟糕的COVID-19临床结果相关。与此同时,作为对hPSC-LO的补充,这些研究人员也利用hPSC构建出结肠类器官(hPSC-CO)来探究结肠细胞对SARS-CoV-2感染的反应。他们发现,多种结肠细胞类型,特别是肠上皮细胞(enterocyte),表达ACE2,并且可被SARS-CoV-2感染。 利用hPSC-LO,这些研究人员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并鉴定出SARS-CoV-2的细胞进入抑制剂,包括伊马替尼(imatinib)、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 MPA)和盐酸阿的平(quinacrine dihydrochloride, QNHC)。这些药物在生理相关水平下的处理显著抑制了SARS-CoV-2对hPSC-LO和hPSC-CO的感染。 7.Nature:刺突蛋白突变D614G改变了新冠病毒的适应性 doi:10.1038/s41586-020-2895-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改造让SARS-CoV-2毒株USA-WA1/2020携带D614G突变,并描述了它的影响。他们发现D614G通过提高这种毒株的感染力,增强了它在人肺上皮细胞和原代人气道组织中的复制。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pike mutation D614G alters SARS-CoV-2 fitness”。 感染了G614变体的仓鼠在鼻腔洗液和气管中而不是在肺部中产生了较高的传染性病毒滴度,这就证实了之前的临床证据发现:D614G突变增加了COVID-19患者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并可能增加传播。 来自受到D614变体感染的仓鼠的血清对G614病毒变体的中和滴度适度高于对D614病毒变体的中和滴度,这表明(i)这种突变可能不会降低临床试验中疫苗对COVID-19的保护能力,(ii)应针对传播中的G614病毒变体进行治疗性抗体检测。结合临床发现,这项研究强调了这种突变在病毒传播、疫苗疗效和抗体治疗中的重要性。 8.Nature:一种新型筛查算法或能将COVID-19的检测成本降低20倍! doi:10.1038/s41586-020-2885-5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数学算法,其对大规模群体进行COVID-19筛查的成本要比单独进行检测便宜20倍左右。研究者表示,应用这种新算法或能一次性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从而就减少了所需的检测总数,并能降低人群进行COVID-19筛查的成本。 研究者表示,这种新方法或能使早期发现疾病爆发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初步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大多数人COVID-19检测结果呈现阴性时,该方法在识别阳性病例上或许会更加有效;研究者表示,这种名为超立方算法(hypercube algorithm)的新方法目前正在非洲进行首次测试。研究人员从单个棉拭子中提取少量样本,随后混合进行测试,他们表示,即使在混合了99个阴性样本后,他们也能检测到其中掺入的单个阳性样本。 如果最初的测试结果强调混合的样本中包含阳性样本的话,那么研究者就能利用新算法来设计后续的一系列实验,这样就能帮助研究者从混合样本中找到单一的阳性拭子,从而就能快速识别出感染COVID-19的个体。如果初次测试结果表明混合样本中并没有阳性样本,则研究者就不需要进行后续的测试了。研究者表示,这种新算法最适合进行一般人群的常规筛查,而并非针对单一患者,同时还能帮助明显降低人群的检测成本。 9.Nature:详细绘制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结合位点,有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doi:10.1038/s41586-020-2852-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针对这种病毒的多种抗体的特征,并鉴定出那些最有效地中和这种病毒的抗体。抗体是人体为应对感染而产生的蛋白。最终,他们希望像这项研究中描述的强效抗体可以作为治疗或预防COVID-19的药物。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y structures inform therapeutic strategies”。论文通讯作者为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系的Pamela Björkman教授。论文第一作者为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Christopher Barnes。 一个人可以产生数百或数千种不同的抗体变体来对抗包括病毒在内的任何病原体或外来物,这会导致个人和人群中的抗体具有广泛的多样性。有些抗体比其他抗体更能阻止病毒入侵。想一想一个拳击手与对手交手的众多方式:打脸的一拳比打腿的一拳更有可能击倒对手。当一种抗体有效地使得病毒无法感染细胞---可以说是把它击倒了--这种抗体就是所谓的“中和抗体”。 10.Nature:新冠候选疫苗BNT162b1可引发强劲的人体抗体反应和TH1 T细胞反应 doi:10.1038/s41586-020-2814-7 最近,来自美国辉瑞公司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正在进行的安慰剂对照、观察者单盲(observer-blinded)的1/2期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苗(称为BNT162b1)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体反应数据(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639-4)。该临床试验涉及45名年龄在18岁至5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的一半人被随机选择注射低、中、高剂量的BNT162b1,而另一半人注射 “假疫苗”安慰剂。它的临床结果表明这种候选疫苗在参与者中引起了强大的免疫反应,而且剂量越大,免疫反应越强。注射第二剂“加强”疫苗也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在18~55岁的健康成年人中开展了第二项非随机的开放标签的BNT162b1疫苗1/2期临床试验,评估了这些参与者接种BNT162b1疫苗后的抗体反应和T细胞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3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VID-19 vaccine BNT162b1 elicits human antibody and TH1 T-cell responses”。 两剂1至50μg的BNT162b1引起了强劲的CD4+ T细胞反应、CD8+ T细胞反应和强烈的抗体反应,结合RBD的IgG抗体浓度明显高于COVID-19患者恢复期血清样本盘(convalescent sample panel)中的抗体浓度。第43天时的血清SARS-CoV-2中和几何平均滴度为COVID-19患者恢复期血清样本盘的0.7倍(1μg)至3.5倍(50μg)。 免疫血清广泛地中和了具有不同SARS-CoV-2刺突蛋白变体的假病毒。大多数参与者具有偏向于1型辅助性T细胞(TH1)的T细胞免疫反应,而且他们的RBD特异性的CD8+ T细胞和CD4+T细胞发生扩增。很大比例的RBD特异性CD8+ T细胞和CD4+ T细胞产生干扰素γ(IFN-γ)。 11.Nature:震惊!重症新冠肺炎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竟来自尼安德特人 doi:10.1038/s41586-020-2818-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Hugo Zeberg和Svante Paabo研究了一组与感染冠状病毒SARS-CoV-2的患者住院和呼吸衰竭的风险较高有关的基因,发现一些人从尼安德特人祖先(Neanderthal ancestor)那里遗传的基因可能会增加他们罹患重症COVID-19的可能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3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major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severe COVID-19 is inherited from Neanderthals”。 这两名研究人员确定这些基因属于一个基因组合,或者说单倍型(haplotype),很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这种单倍型在欧洲约有16%的人口和南亚一半的人口中发现,而在非洲和东亚则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