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传粉系统与花开口朝向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2
  • 被子植物花的开口朝向被证明具有环境适应性,该性状能够通过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来有效的提升植物的生殖成功。目前,对于该性状的研究还多集中于单个物种对环境适应意义和机制的研究,从多个物种水平的系统发育过程来理解其进化式样的研究相对缺乏,一定程度限制了对该性状进化式样和机制的理解。武汉植物园植物繁殖生态学学科组与武汉大学研究者合作,以忍冬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该属植物花的开口朝向这一性状丰富变异式样的适应性进化式样。

      研究收集了42种忍冬属植物花的开口朝向和传粉者种类信息,在系统发育框架下证实了传粉者改变(pollinator shift)是花的开口朝向分异的重要驱动力;针对7种忍冬属植物开展的野外繁殖控制实验表明,人为改变开口朝向显著影响了植物的传粉与有性生殖成功率。野外调查还发现,随着开花物候从春季到夏季的推移,相应物种花的开口朝向逐渐抬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与每种植物开花物候期间所对应的平均气温显著相关。春季开口朝下的花有助于减少花部的热量散失从而维持或增强了对传粉者的吸引,进而有效应对春季开花过程中较低的温度环境。该研究阐述了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历史事件以及适应本地开花环境的要求都是驱动花的开口朝向这一重要性状进化的因素,为理解被子植物花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素材。研究结果以“Diversification of floral orientation in Lonicera is associated with pollinator shift and flowering phenology”发表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杨春锋研究员和武汉大学郭友好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博士向甘驹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0253,31770255)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2/t20201221_5829921.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水环境耐药基因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8
    • 细菌的耐药基因是自然环境中新出现的一种潜在威胁。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将损坏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同时,耐药基因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但是,目前水环境中耐药基因与细菌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学科组张卫红等在研究员杨玉义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性分析调查水环境中耐药基因与细菌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aadA、tetM、mphA和tetA是水环境中主要的耐药基因。厚壁菌门(Firmicutes)可能是耐药基因的主要潜在宿主。此外,一些耐药性抗性基因在不同细菌之间可能通过遗传元件(MGEs)进行传递或交换。相关研究成果以Large-scale pattern of resistance gen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tap water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为题,发表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启动研究基金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2010/t20201029_4764667.shtml
  • 《武汉植物园在沉水植物对水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取得系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14
    • 沉水环境和陆生环境在光照、水的可利用性和无机碳的形式及浓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环境参数与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面临水陆环境的差异,水生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都产生了适应。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团队选取眼子菜科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为研究材料,针对该水生植物的解剖结构、光合生理的响应,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从分子遗传水平综合阐明了P. wrightii 对两种不同生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表明,相较于沉水叶,P. wrightii的气生叶更厚,有较多的角质和蜡质,气孔发达,对强光的耐受性更强,光化学效率更高。沉水叶有更强的HCO3-获取能力,并合成更多的光合色素。通过分别对气生叶和沉水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众多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了角质和蜡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途径等相关的代谢通路,进一步阐明了该物种对水生和陆地两种截然不同生境的分子适应机制(图1)。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基础和若干转录组信息资源。 除了对低光的适应外,有超过50%的沉水植物演化出了利用水体HCO3-作为备用无机碳源的能力以应对水体CO2的缺乏。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团队选取了能利用HCO3-的植物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艾格草(Egeria den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不能利用HCO3-的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作为研究材料,通过ph-drift实验、光合放氧速率测定、氧抑制以及光呼吸相关酶活性测定发现HCO3-的利用能有效提高沉水植物光合放氧速率降低氧抑制率,从而达到降低光呼吸的作用。表明利用HCO3-是降低沉水植物光呼吸的有效手段,提高沉水植物对水体碳环境的适应性,占据有利的生态位(图2)。 研究论文分别以“Biological adaptive mechanisms displayed by a freshwater plant to live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和“Bicarbonate-use by aquatic macrophytes allows a reduction in photorespiration at low CO2 concentrations”为题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韩世娟和海南大学与武汉植物园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李鹏鹏分别为两篇论文第一作者,由李伟研究员、黄文敏副研究员、尹黎燕教授和江红生副研究员共同指导完成。   不同沉水植物HCO3-利用机制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一条河流研究中,发现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优势的沉水植物的主要无机碳源从CO2转变为HCO3-,并且利用机制从胞外CA酶介导转变为阴离子通道介导(图3)。相关研究结果以“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icarbonate use affect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Ottelia guayangensis and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in a karst stream”为题发表在期刊Aquatic Botany上。武汉植物园江红生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大学尹黎燕教授为通讯作者。   当沉水植物以HCO3-作为无机碳源时,会显著影响叶际水体的pH,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体铵氮的升高,会随着pH的增加而产生更强的毒性。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团队选取了能利用HCO3-的植物且产生叶片极化、 能利用HCO3-的植物但不产生叶片极化及不能利用HCO3-的沉水植物20余种开展铵的急性毒理实验。结果表明叶片能否产生极化现象或能否利用HCO3-与植物叶绿素荧光指标对铵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图4)。本研究以”Is leaf polarity an accomplice for the phytotoxicity of ammoniacal nitrogen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 a preliminary microcosm study?”为题发表在期刊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上,武汉植物园操瑜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刘帆研究员是最后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