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理解软人造肌肉 研究揭示了软丝的基本力学》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1-18
  • 人造肌肉将为未来的软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提供动力。但是为了设计和建造新的设备,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强大结构的底层机制。

    现在,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人造肌肉纤维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

    “丝薄柔软,可以很容易地伸展、弯曲、扭转或剪切能力极端变形导致喜欢,braid-like或环结构很容易储存或释放的能量,”l·马哈德文表示,英格兰洛拉de Valpine应用数学教授,有机和进化生物学和物理学。最近,一些实验小组已经利用这一点来制造典型的人造肌肉纤维。但在这一过程中,这些细长纤维的拓扑结构、几何结构和力学机制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还不完全清楚。我们的研究解释了这些形状转换背后的理论原理,并阐明了基本的设计原则。”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应用数学博士生尼古拉斯·查尔斯(Nicholas Charles)说:“软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可以用于从机器人到能对热或湿度等刺激做出反应的智能纺织品等各种领域。”“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个体系,可能性是无限的。我们的工作解释了柔软、强拉伸和扭曲纤维的复杂形态,并为最佳设计提供指导。”

    这项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软纤维,或细丝,可以拉伸、剪切、弯曲或扭曲。这些不同的动作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结、辫和螺旋的,这对软致动器的设计很重要。想象一下把橡皮筋尽可能地拉紧。随着螺旋越来越紧,部分带子会跳出平面,开始缠绕成一个线圈或结。这些线圈和环,在正确的形式,可以用来驱动打结纤维。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程度的拉伸和扭曲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复杂非平面形状。他们描述了哪些形状会导致扭曲的线圈,哪些形状会导致紧密的线圈,以及哪些形状会导致这两者的混合。他们发现预拉伸对线圈的形成很重要,因为这些形状在拉伸下是最稳定的,并模拟了如何使用这些线圈来产生机械功。

    查尔斯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预测柔软的细丝对扭转和拉伸的反应。”

    Mahadevan说:“展望未来,我们的工作也可能与其他情况有关,比如头发卷曲、聚合物动力学以及太阳和其他恒星的磁场线动力学。”

    这项研究是由Mattia Gazzola共同撰写的,他是伊利诺斯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的助理教授,也是这个小组的前成员。它部分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文章发布于2019年11月15日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砗磲代谢转变与肌肉重塑的能量补偿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实验室(LMB)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珊瑚礁生物砗磲白化适应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etabolic Shifts and Muscle Remodeling as Pro-Survival and Energ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hotosymbiotic Giant Clams after Bleaching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研究员毛帆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肖述、香港大学博士党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扬为通讯作者。 全球海洋持续变暖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首要威胁,同珊瑚一样,依赖光合共生的砗磲也难以幸免于白化危机。研究团队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模型,模拟未来海洋升温场景,成功诱导了砗磲白化现象。通过整合组织生理学与多维组学分析,系统阐明了砗磲在应对白化的独特“能量补偿”策略:面对由于白化-共生藻“断供”导致的能量枯竭,砗磲激活了体内的"能量感应开关"(AMPK通路),减少能量消耗;并启动"肌肉降解信号"(FoxO-atrogin通路),驱动共生组织中的"肌肉萎缩"和蛋白降解,为氨基酸代谢提供了原料。这种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到氨基酸的代谢转变,以及胶原蛋白丰富的肌肉纤维的降解和重塑是其存活的关键。此外,研究还发现,部分砗磲在经历了白化后仍具有胶原性肌纤维的再生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生理韧性。研究成果不但揭示了珊瑚礁生物独特的白化适应性,也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Mao F,Xiao S,Dang X,Cui G,Gaitán-Espitia JD,Thiyagarajan V,Vidal-Dupiol J,Yi W,Jin X,Yu Z,Zhang Y*. Metabolic Shifts and Muscle Remodeling as Pro-Survival and Energ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hotosymbiotic Giant Clams after Bleaching. Environ Sci Technol. 2025 Jun 3;59(21):10239-10252.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0474
  • 《PNAS:软体机器人揭示早期棘皮动物行为方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08
    • 仿生机器人被广泛用于研究蛇、蜥蜴、海龟和蝾螈等自然动物行为学和生物力学,用于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早期棘皮动物(约500万年前)从无柄悬浮到主动移动的碎屑摄食转变需要复杂的运动策略。然而,在没有化石遗迹和现代类似物种的情况下,研究灭绝动物的运动方式极具挑战性。 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了一种具备计算模拟能力的仿生软机器人试验台,以了解早期棘皮动物—胸膜囊虫的基本运动原理。研究表明,古生代棘皮动物能够通过一根肌肉茎在海底移动,对于这些棘皮动物来说,增加茎长在最小的能量消耗下可以显著提高速度。这种基于已灭绝生物设计的软体机器人,为古生物学提供了新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方法。(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