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7-11
  •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加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导致饮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此也更加重视。在2006年出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到106项。2018年10月1日起,上海市实行首个地方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DB31/T 1091—2018),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对于水污染的防治、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提升饮用水品质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以及水质要求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和臭氧活性炭技术难以完全满足饮用水质量要求。近年来,膜分离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较好地满足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应对水体中存在的众多有机污染物等方面有着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膜分离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综述了纳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纳滤膜处理饮用水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纳滤技术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膜分离技术常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处理,具有出水水质稳定,操作简单等优点。根据孔径大小的不同,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各技术对比如表1所示。与超滤、反渗透相比,纳滤膜技术发展较晚。纳滤膜孔径约为1 nm,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截留分子量在200~1 000 Da,操作压力主要集中在0.3~1 MPa。纳滤膜选择分离性强,可去除消毒副产物、有机污染物和多价离子,降低水的硬度。超滤膜孔径相对较大,对于金属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几乎没有去除能力。NF和RO对不同有机物的处理效果都很好,但纳滤的操作压力比反渗透低,并且纳滤膜净化出水中还可保留部分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因此纳滤较超滤和反渗透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纳滤技术在将饮用水中悬浮物、胶体、微量有机物等物质去除的同时,还能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保留下来,近些年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纳滤膜净水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 纳滤膜分离机理

    纳滤膜孔径一般为1 nm左右,分离原理如图2所示。在原水施加一定压力,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溶液中分子量低于200的小分子物质、单价离子以及水透过膜上的纳米孔,分子量在200~2 000的有机物以及多价离子被膜阻挡,实现分离。目前研究认为纳滤主要是通过电荷作用和筛分作用两个机制进行溶质分离。电荷作用通常也被称为“道南效应”。纳滤膜表面主要带有负电荷,可以吸引溶液中带正电的离子,溶液中带负电的离子将会被排斥而远离膜表面,这种效应被称为道南效应。筛分效应主要是利用膜孔径大小与溶液中不同溶质粒子大小进行截留。纳滤膜表面带电荷,所以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和超滤、反渗透有所不同。进行分离的时候,因为截留分离过程受到不同运行参数的影响,所以难以简单把纳滤膜的分离机理界定为筛分作用以及道南效应。

    2 对无机物的去除作用

    大部分农业地区,原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超过安全标准,且易转化成亚硝胺有致癌风险,超标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物质会给饮用水处理带来影响。麦正军等发现我国西北地区的地下水不宜直接饮用,该地下水中无机盐(主要是硫酸盐、硝酸盐、硬度等)含量普遍超标。对此,他们配制了相似于地下水的无机盐溶液,对比了市面上常用的两种膜对其过滤效果。结果显示,2种膜对SO42-的去除率都在97%以上,去除效果显著,对F-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和95%,差距较大。另外还考察了不同进水流量、操作压力下纳滤膜的截留效果,结果显示两者都会对纳滤膜脱盐产生不同影响。侯立安等采用微滤活性炭与纳滤联用的工艺流程研究了纳滤膜对无机物的截留效果,研究结果表明,TS40型的纳滤膜能够去除无机离子,且对阳离子去除能力依次为:Ca2+>Mg2+>Na+>K+,对阴离子的去除能力为SO42-> Cl-> NO3-。砷是强致癌物质,我国一些地区砷超标严重,纳滤膜对饮用水中的砷也有着很好的去除效果。王晓伟等对比了不同压力条件下MF、RO、NF膜对砷的去除情况,研究发现,原水中砷的浓度低于200 μg/L时,纳滤可以对五价砷的去除超过90%,但不同pH下NF膜对砷的截留率大不相同。饮用水中过量的F-会损害人体健康,而Cl-、SO42-会影响饮用口感,敬双怡等对比了经纳滤膜处理后的直饮水出水中F-、Cl-、SO42-的含量,其平均去除率均在62%以上,且均满足饮用水卫生指标。

    3 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

    饮用水消毒过程会产生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卤代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溴酸盐等消毒副产物(DBPs)。纳滤膜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截留前体物来降低消毒副产物浓度。研究发现纳滤膜对THMs去除率可达90%以上。朱学武等对原水中含有机物和溶解性有机盐较高的南四湖进行了研究,使用了两种纳滤膜进行对比,两种膜截留结果各有不同。但CODMn、UV254、DOC的浓度均能分别降到0.7 mg/L、0.006cm-1和1.5 mg/L以下,远低于净水水质标准。并且发现对有机物、电导率、TDS、DOC等方面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这样可使有机物浓度得以控制,还能有效减少后续工艺中消毒剂的投加量,产生消毒副产物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近些年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微囊藻毒素等物质浓度逐渐增加,纳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对上述也可有效去除。魏宏斌等了解到传统工艺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去除效果较差,而纳滤膜处理工艺能够将原水中阿特拉津浓度为20~226 μg/L处理到产水浓度在0~4.7 μg/L,平均去除率为90%~92%。程爱华研究发现纳滤对五氯酚、雌二醇、雌三醇等物质的截留率均大于90%,能有效截留去除水体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

    4 膜污染和膜清洗

    通过前面的论述与分析不难得出,纳滤膜技术具备自身的分离特性,能够获得理想的处理效果。然而,具体运行过程当中也存在不足,膜污染问题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膜污染是膜处理过程中,溶液中的微粒、大分子物质和膜发生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在膜的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越来越小或者发生堵塞的现象,同时操作压力变大,膜通量减少。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胶体颗粒污染和生物污染几个方面,在实际处理工程中往往是几种污染交织在一起,同时发生。

    丰桂珍等选择了青草沙水库和太湖原水中的DOM对两种纳滤膜(HL、ESNA1-K)造成的膜污染以及对纳滤膜截留卡马西平(CBZ)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了纳滤膜污染前后的特性:通量变化、粗糙度、接触角及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图。结果显示,不论是青草沙DOM还是太湖DOM,均对两种膜性能产生了影响。纳滤膜污染前后的表面形貌如图3所示,DOM在纳滤膜表面吸附形成污染滤饼层,进入膜孔内部造成膜孔堵塞,造成较明显的膜通量下降。表面较为粗糙的ESNA1-K膜(粗糙度为55.076 mm)(图3(d))表面比较为平滑的HL膜(粗糙度为5.876 mm)(图3(a))更容易被有机物污染(分别对应图3(e、f)、图3(b、c))。接触角的大小反映了膜表面的亲疏水性,经DOM污染后,ESNA1-K膜的接触角较清洁膜有所减小,HL膜的接触角较清洁膜增大,这与纳滤膜本身的特性有关。

    在考察DOM膜污染后对CBZ截留性能的影响的实验中,尽管纳滤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DOM 膜污染并非一味地降低了CBZ的去除率。结果显示,浓差极化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太湖DOM膜污染时,出水CBZ浓度增加,去除率下降;滤饼层与 CBZ 的吸附作用和MWCO的减小较浓差极化作用相比占主导地位的青草沙DOM污染时,CBZ的去除率反而上升了。Nghiem等的在研究膜污染对痕量有机物的去除影响中也出现了相似的结果。

相关报告
  • 《水处理技术简史之电渗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7-24
    •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可能是最巧妙的膜分离过程。它不仅巧妙地使用两种功能完全相反的膜,还通过无形的电场巧妙地操控水中带电离子的迁移。作为一种水处理和分离技术,它广泛应用于苦咸水淡化、海水浓缩、废水回用和工艺分离等领域。电渗析技术130年的发展历史,既经历了突破与辉煌,也充满着彷徨与期待。 现代电渗析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渗析概念的范畴。从1890年迈格罗首次将电场引入渗析过程算起,电渗析技术至今已发展了130年。这其中,迈尔和施特劳斯提出的电渗析膜堆设计,确立了电渗析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方向;而犹大和麦克雷发明的离子交换膜,提供了电渗析技术实用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 犹大和麦克雷对于电渗析技术的贡献,恰如洛布(Sidney Loeb)和索里拉金(Srinivasa Sourirajan)对于反渗透技术的贡献。而犹大和麦克雷之所以能发明离子交换膜,又与当时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紧密关联。如果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犹大在发明离子交换膜的前几年,对离子交换过程的研究就是最好的准备。 同为脱盐技术,电渗析过程与反渗透过程的本质类似,都是通过输入能量使物质发生跨膜迁移以达到分离目的,只不过在电渗析中迁移的是带电离子,在反渗透中迁移的是水分子。电渗析早于反渗透十年左右取得技术突破,这为它赢得了一定的发展先机。但反渗透技术后来的快速发展,还是严重挤压了电渗析技术的发展空间。 从应用目的来看,常规电渗析技术主要用于脱盐和浓缩。用于脱盐时,更关注淡水水质;用于浓缩时,更关注浓水水质。常规电渗析技术早期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海水和苦咸水,其中苦咸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作为典型的脱盐应用,电渗析海水淡化过程的能耗高、膜面积要求大,只适合小规模应用,主要解决饮用水问题;电渗析苦咸水淡化过程的能耗和膜面积要求都更具经济性。因此,Ionics等主要电渗析公司最初都把市场开拓的主要精力放在苦咸水淡化上。 作为典型的浓缩应用,以制盐为目的电渗析海水浓缩工艺,在日本独特的地域和技术条件下具备了相对经济性,成为电渗析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一个重要成果。但由于这一工艺的吨盐电耗仍在150度以上,所以并未在世界其它地区广泛推广。 最近一二十年,常规电渗析技术的处理对象逐渐转向工业废水。倒极电渗析凭借较高的水回收率、较长的膜寿命、良好的耐氯性和一定的有机物耐受性等特点,在某些工业废水的脱盐应用中优于反渗透,或者与反渗透组合应用时能获得更好的综合效果。 电渗析技术近年来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兴起的另一个应用是浓缩,特别是零排放工艺中蒸发器之前的减量浓缩。这一应用与电渗析海水浓缩过程极为类似,因此国内前期几个类似项目采用的主要是日本进口膜。 展望未来,电渗析技术仍将在与反渗透等技术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进步。国产均相离子交换膜、双极膜等核心产品的性能即将比肩甚至超过进口膜的水平。包括电去离子、双极膜过程等在内的特种电渗析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

    • 来源专题:生活污水治理
    • 编译者: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9-02-25
    •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化进程不断推进,同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农村的人口基数仍然较大,因此农村生活污水也成为现代化农村建设当中十分艰巨的问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是通过家庭的化粪池简便地厌氧消化后便直接排放河涌或排放到市政管网后再集中排放到河涌,导致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研究视角,从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出发,分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实用技术以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农村;分散式;污水;技术 1 导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和投入运行,相当一部分的城镇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成本高昂,一部分城镇的村级地区未能铺设管网,造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偏低一些,同时村级地区的生活污水未能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污水的分散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新理念,研究开发一种高效、低耗的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于水资源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分散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不仅是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一种方式,也是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一种措施。正确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以及良好的环境影响,分散处理生活污水,不仅有利于规范生活垃圾,而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 2.2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的正确环境管理,是对居民生命健康负责的体现 伴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当中不仅仅生活垃圾不断增加,工程建设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排放。对于工程建设以及居民生活所排放的废弃有害的污水,应当对其进行及时整治与污水处理。因为废弃的污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与污染物,以避免因废水直排而造成居民生活的二次利用污水情况,对居民的生活与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3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特点 现如今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家用电器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主力军。所以家庭生活污水呈现出全新的特点。一般情况来讲,农村生活污水可以分为黑水与灰水两大类。灰水就是指厨卫、洗衣的污水,而黑水主要是指粪便以及尿液,和冲厕所时所排出的污水组成。这一类的生活污水具有严重的污染性,其污染物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家庭污水组分特征 通过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农村日常生活中,灰水的“产量”比较大,但灰水中污染物浓度低,并且经过回收处理之后可以再次利用。而尿液中含有很高的营养成分,通常可以进行单独处理,用于农业生产。粪便对于农村污染非常严重,通常情况下可以直接沤粪成肥,作为将土壤的改良剂。 4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4.1 普通活性污泥法 在人工曝气条件下,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组分连续混合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絮凝、吸附和氧化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脱除。然后将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返回曝气池,而其余污泥从活性污泥系统中排出。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具有能耗高、剩余污泥多、处理时间长、无冲击性、污泥易膨胀、占地面积大、易受水质和水量影响等优点。 4.2 严格控制农村生活污水不正当的源头 减少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是改善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当在生活垃圾的源头上对农村生活垃圾机型一个严格的控制。要提倡居民、工厂与相关的工程建设进行清洁生产,坚持绿色节约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对于一次性的消费用品,应当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从源头上提高居民的勤俭节约与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培养生活垃圾减少工作与农村居民息息相关的主人翁意识。只有从源头上严格控制生活垃圾的产生,才能够对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工作带来质的提高与飞跃。 4.3 分质处理系统 所谓生活污水分质处理系统是指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在相关污水产生的源头上对污水进行分类化的收集、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仅进行分散方式的回收与利用。污水分质处理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污水从源头上就进行分散,进而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污水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实现对污水的不同处理。如在粪便输送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清水,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处理数量以及处理难度,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但是这一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污水处理系统在整体上是比较复杂化的,在整个系统中包括收集系统、处理系统、出水系统、回收系统、资源化利用系统等,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麻烦,同时成本比较高。 4.4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将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该技术更适合于水量小、水质变化大的情况。膜分离是替代传统生物处理的二沉池。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降解污水中大量的有机物。根据蹄分离原理,膜组件截留直径大于膜孔直径的物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废水处理,可以实现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有效分离。膜生物反应器结合了传统活性污泥生物降解和高效膜截留的共同特征。具有出水水质好、节约土地、处理效率高的特点。MBR系统可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其他生活污水。MBR系统的COD能耗比传统工艺高1-2倍。反应器能耗高、膜污染大。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提高,表明MBR工艺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散污水处理。 4.5 超滤 超滤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膜分离技术。在一定的压力下,小分子溶质和溶剂可以通过具有一定孔径的特定膜,使得大分子溶质不能通过并停留在膜的一侧,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部分纯化。超滤通过物理分离。它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和大分子。超滤技术是一项在水净化、溶液分离、浓缩、废水中有用物质提取、废水净化和回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它具有工艺简单、不加热、节能、低压操作、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并且由于超滤能去除浑浊、所有的细菌、病毒、两种昆虫和藻类,是保证水中微生物安全的最有效的技术。随着超滤膜性能的不断提高和价格的不断降低,国外城市供水逐渐采用超滤与其他水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与传统处理相比,膜水处理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稳定性好、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膜装置易于模块化和标准化、维护成本低、可减少混凝量等优点。蚂蚁和后续消毒剂的使用。特别是近年来,膜成本的降低和强抗污染膜材料的出现,促进了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李桂白院士提出,超滤将成为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技术的核心技术,将是城市饮用水净化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尤其需要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式的处理。相关部门以及技术人员要深刻意识到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作为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立足点,整合先进技术、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海威.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与实用技术的思考[J].环境与发展,2018,30(07):66-67. [2]林钊洪.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型处理组合工艺的选用[J].环境与发展,2018,30(0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