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神经递质介导的光周期适应》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9
  • 2024年7月17日,哈佛医学院S. M. Dymecki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daptation to photoperiod via dynamic neurotransmitter segregation的文章,揭示了大脑回路和动态神经递质分离机制,为这一主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对行为和睡眠适应光周期变化至关重要。

    论文首先强调了适应白天变化的重要性,这可能会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作者重点研究了昼夜节律回路在这些适应中的作用,特别是协调昼夜周期预期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然而,尽管SCN与这些反应有关,但人们对光周期变化相位同步的精确细胞底物知之甚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称为mrEn1-Pet1,位于小鼠脑干中缝核中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神经元将血清素从VGLUT3(谷氨酸的替代物)分离到不同的轴突分支,这些轴突分支支配着参与昼夜节律和睡眠-觉醒时间的特定大脑区域。这种特定于分支的神经递质部署是动态和可逆的,会随着光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研究发现,当Vglut3基因在这些神经元中被抑制时,睡眠-觉醒期、自主活动和时钟基因表达与新的光周期不同步或延迟。这表明,这些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动态分离对于正确适应日长的变化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还将输入映射到这些mrEn1-Pet1神经元,确定了提供输入的几个关键区域,包括视前区(POA)、下丘脑外侧区(LH)、缰核外侧区(LHb)和被盖腹侧区(VTA)。这些输入可能参与将光周期信息传递给mrEn1-Pet1神经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OA-to-mrEn1-Pet1连接负责解码光周期输入,驱动神经递质重组,促进行为同步。当该通路的活性长期沉默时,它模拟了一天长度的变化,导致支配SCN的5-HT神经元中的神经递质重组。这表明POA是神经通路中的关键节点,对于行为适应自然光持续时间的变化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大脑如何适应光周期的变化。POA→mrEn1-Pet1→SCN回路和动态神经递质分离机制的识别为大脑如何将环境线索与内部节律相结合以调节行为和生理提供了新的见解。这项工作对于理解和潜在治疗以昼夜节律和睡眠时间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如情感障碍和代谢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92-7
相关报告
  • 《Nature | 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中局部神经递质的网络级编码》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美国加州大学Kira E. Poskanzer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etwork-level encoding of local neurotransmitters in cortical astrocytes的文章。该研究将特定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化学输入与特定星形胶质细胞Ca2+活性联系起来,并绘制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对神经元回路产生影响的时空尺度。 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大脑中最丰富的非神经元细胞类型,通过钙信号响应和调节神经元活动。然而,控制星形胶质细胞输入-输出关系的规则定义尚不明确。星形胶质细胞 Ca2+ 活性具有高度异质性,发生在多个时空尺度上——从快速、亚细胞活性到连接星形胶质细胞网络中缓慢、同步的活动。这使得需要同时跨多个时空尺度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输入-输出关系。该文作者分别在亚细胞、单细胞和网络这三个空间尺度上建立输入体系,控制瞬时和持续的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a2+ 活性。并重点关注星形胶质细胞对两种主要神经递质(NT)的反应:谷氨酸和GABA(γ-氨基丁酸)。 首先作者在体外急性皮质切片上采用双光子Ca2+成像来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对不同NT的反应。这里使用巴氯芬激活 GABAB 受体 (GABABR),t-ACPD激活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3,同时用河豚毒素抑制神经元放电。在相同的星形胶质细胞群中,GABABR 或 mGluR3 的激活增加了Ca2+事件频率。但通过进一步ROI分析,发现t-ACPD 诱导了强劲、短暂的Ca2+活性增加,而巴氯芬引起了延迟和延长的激活。另外按面积和持续时间分析单个Ca2+事件,与基线相比,t-ACPD诱导的Ca2+事件群体的区域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而巴氯芬则不然。此外,在不同浓度激动剂诱导的Ca2+ 事件特征中,发现与 GABABR 激活相比,mGluR3的反应始终较高,这表明相同的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群响应不同的 NT,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具有不同的时间进程。 为了以时空精度释放NT,该实验使用笼状化合物(控制细胞化学和生理的光致释放技术,这里采用具有联吡啶钌 (RuBi) 主链的化合物)与GABA 或谷氨酸结合进行NT囚禁,在双光子激光(激发波长980nm)GCaMP Ca2+成像时,同时进行双光子解禁NT(800nm)。这里对相同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成像,同时在同一亚细胞位置依次释放GABA 和谷氨酸,并分析直接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活性。观察到大多数星形胶质细胞在 NT 释放后增加了Ca2+活性(GABA 和谷氨酸分别占70% 和88% 的细胞),且活性增加通常持续2.5分钟。此外,还发现受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活性变化并不仅限于初始 NT 释放的亚细胞区域,在靠近(<10μm)和远离(≥10μm)解禁位点的Ca2+事件频率均增加,且两种NT解禁后,两个空间域到达峰值的时间至少需要1min。这些数据表明,时空限制的NT释放可以驱动亚细胞区域中的Ca2+活性,并延伸到刺激区域之外。 为了检查活性变化是否扩展到单个细胞之外,接下来研究间隙连接耦合局部网络内邻近星形胶质细胞群体范围内的Ca2+ 活性。在300×300μm 成像视野 (FOV) 内,NT 被释放的星形胶质细胞(解禁细胞)大约位于中心位置。对邻近星形胶质细胞进行Ca2+成像。给定 FOV 内活跃的邻近星形胶质细胞定义为 “局部网络”。解禁后星形胶质细胞局部网络内的Ca2+普遍增加,尽管局部网络对NT 释放的反应时间和幅度存在异质性,但大多数成像网络的反应是群体范围内的荧光增加。为研究间隙连接耦合是否在单点网络刺激后介导这些非细胞自主的 Ca2+活性变化,作者特异性敲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连接蛋白(Cx43)后发现群体范围的网络活动变化减弱,且群体范围内的活动保持升高状态的时间也显著减少。这些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 Cx43 信号传导可能在局部网络其他地方 NT 释放后网络水平Ca2+ 增加中发挥作用。此外,作者还发现两种NT诱导的局部网络活动从解禁细胞延伸了约125-175μm(GABA:119.9±46.1μm;谷氨酸:109.3±49.4μm)。这些数据表明,单个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NT局部释放也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网络中Ca2+ 活性的空间分布变化。 由于星形胶质细胞Ca2+事件具有高度异质性,接下来对邻近细胞的16 个事件特征的变化进行了无偏分析筛选。邻近细胞中最稳健和一致的NT 特异性变化是在表现出传播的事件中,具有朝向软脑膜的方向性。由于传播事件构成自发离体星形胶质细胞Ca2+活性的一小部分,作者为确保它们反映体内Ca2+活性。记录了头部固定小鼠同一皮质区域 (V1) 的自发星形胶质细胞Ca2+活性。发现离体和体内传播事件的相似部分,表明Ca2+活性的这一小子集可能构成生理相关群体。离体条件下,局部网络对谷氨酸和 GABA 解禁的反应可以通过传播事件频率变化的细胞比例来区分,其中与GABA(约25%)相比,每个局部网络中较高比例的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传播活性增加做出反应(约 40 %)。该结果表明谷氨酸和GABA 通过在单个细胞内传播的Ca2+ 事件不同程度地参与局部网络星形胶质细胞,从而在网络水平上进行差异编码。 综上,该文表明局部的、短暂的神经递质输入是由广泛的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网络在长达几分钟的时间过程中编码的,有助于积累证据,表明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通信发生在缓慢的、网络级的时空尺度上。这些发现将使未来的研究能够调查特定星形胶质细胞 Ca2+活性和特定功能输出之间的联系,这可以为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建立一致的框架。
  • 《华南植物园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4
    •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仍不清楚,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亟待解析。   根据成花转变对不同日照长度的响应,光周期敏感植物主要分为长日照(Long Days,LDs)诱导开花的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Short Days,SDs)诱导开花的短日照植物。为探索光周期是否影响植物种子的发育,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选取六种具有不同光周期特性的植物,包括长日照植物百脉根(Lotus japonicus)、豌豆(Pisum sativum)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以及短日照植物大豆(Glycine max)、红小豆(Vigna umbellata)和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观测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种子表型。有趣的是,三种长日照植物(百脉根、豌豆和拟南芥)和三种短日照植物(大豆、红小豆和菜豆)分别在LDs和SDs下产生更大的种子,与其各自的光周期开花特性一致。  研究人员对长日照植物拟南芥和短日照植物大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当光周期响应因子CONSTANS(CO)发生突变时,植株在不同光周期下会产生同样大小的种子,即种子大小发育的决定失去对光周期的敏感性,表明CO在光周期调控种子发育中具有关键作用。他们对拟南芥光周期途径中CO上游的生物钟基因及光受体基因突变体的表型观测,以及通过一系列光周期转移实验进一步确定了CO在介导光周期信号调控种子大小中的核心功能。之后,通过转录组、基因表达、遗传分析及细胞学观察,他们发现种子发育负调控基因APETALA2(AP2)是CO的重要靶基因。在LDs下培养的拟南芥以及SDs下培养的大豆中,CO直接抑制AP2的转录,以光周期依赖的方式调控种子大小。进一步分析发现,CO-AP2通过调控种皮表皮细胞增殖以母本依赖的方式发挥功能。  基于这些结果,该研究揭示了光周期对种子发育的直接调控作用,并阐明了CO-AP2在该过程中的核心功能。这一发现将加深人们对具有不同光周期特性的植物如何感知季节变化以优化其生殖生长的理解,为环境因子直接影响种子发育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和依据。此外,种子大小是影响作物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的重要农艺性状,该研究可为作物在不同纬度的区域性种植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该研究揭示了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以Photoperiod controls plant seed size in a CONSTANS-dependent manner为题发表在Nature Plants上。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