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发布!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研发突破》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26
  • 2024年6月21日,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In-situ direct seawater electrolysis using floating platform in ocean with uncontrollable wave mo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谢和平院士团队2022年11月30日在Nature上发文开创的相变迁移海水直接电解
    制氢
    全新原理与技术,围绕在真实大海中实现海水直接制氢面临的海水多场耦合复杂工况带来的波动性等科学难题与工程空白,提出了抵抗真实大海不可控海洋波动环境的海水直接制氢全新路径与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海水组分(深圳湾、兴化湾)浓度变化导致的界面蒸气压差差异,阐明了浓度动态变化下相变迁移过程的自调控自适应机制;首次揭示了在不同海浪波形(恒流、乱流等)、波高、波宽条件下的相变迁移过程规律与影响机制,表明了在海浪一定程度冲击下有利于防止界面浓度极化从而提升相变传质效果;基于界面传质面积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真实海浪波动下的相变迁移
    海水制氢
    理论模型,并在实验室模拟海洋环境下实现了500h以上稳定性,未发生催化剂腐蚀、毒性和腐蚀性,充分验证了电解系统、防水透气层等核心关键部件在复杂环境下的耐受性与抵御能力,为在真实大海不可控波动环境下规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奠定未来产业化发展基础。
    波动环境下相变迁移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相变迁移海水制氢技术在真实大海中的可行性可靠性,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设计研制了1.2 Nm3/h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漂浮平台,在福建省兴化湾3-8级大风、0.3-0.9米海浪干扰下,首次与海上风电直接对接,连续稳定运行10天,海水杂质离子阻隔率高达99.99%以上,制氢纯度达到99.9%-99.99%,首次构建了与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海水直接制氢全新模式,有望打造全球海上可再生能源直接海水制氢新赛道!
    真实大海环境下(福建省兴化湾)海水直接制氢可靠性和稳定性
    向大海要水来制氢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先淡化预处理后制氢是当前最成熟的海水制氢技术路径,目前已在全球多国开展规模化示范工程项目。但该类技术严重依赖大规模淡化设备,工艺流程复杂且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进一步推高了制氢成本与工程建设难度。上世纪70年代初有科学家提出,海水可否直接电解制氢呢?这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研究团队通过催化剂工程、膜材料科学等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旨在破解海水直接电解制氢面临的析氯副反应、钙镁沉淀、催化剂失活等难题。然而,迄今为止,未有突破性的理论与原理彻底避免海水复杂组分对电解槽制氢的影响,可规模化的高效稳定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仍是世界空白!
    针对前述挑战,谢和平院士团队通过将分子扩散、界面相平衡等物理力学过程与电化学反应结合,开创了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Nature, 2022, 612(7941): 673-678.),建立了气液界面相变自迁移自驱动的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理论方法,形成了界面压力差海水自发相变传质的力学驱动机制,实现了无额外能耗的电化学反应协同海水迁移的动态自调节稳定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自主研制的386 L/h H2原理样机在深圳湾海水中稳定制氢超3200小时,全面解决了多年困扰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难题;完美破解了海水电解制氢领域的半世纪难题,实现了把取之不尽的海水当纯水一样直接用于电解制氢。该技术被评为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基于这一全新原理与技术,东方电气集团与谢和平院士团队专门研制了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9m×7m×3.5m)以及海上风电智慧稳定供电系统,首次实现了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直接制氢的一体化技术,在真实大海中利用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突破了海上复杂环境、风电波动性对海水直接制氢的影响,形成了抗海洋复杂环境的相变迁移海水直接制氢原理技术,建立了针对海洋波动环境的相变迁移模型并研究了波动性海浪对相变迁移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可再生能源海水制氢漂浮平台的设计策略,验证了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海水直接制氢装备的可靠性与并联式运行的可行性,在3-8级海风、0.3-0.9米浪高的真实大海环境下连续稳定运行10天,为未来海洋能源装备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是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在产业化进程上跨出的坚实一步,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真正开辟集“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氢能生产”为一体的全新海洋绿氢产业体系,可望形成无淡化、无额外催化剂工程、无海水输运、无污染处理的无额外能耗原位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全新模式,真正意义上将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转化为“海水能源”!同时该技术未来可构建与海上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一体化原位海水制氢工厂,成为近深远海可再生电力大规模开发的破局关键,加速推进形成多能互补的中国原创“海洋绿氢”全球新兴战略产业!并助力我国形成从独创性原理、颠覆性技术、国产化装备到特色电解制氢工业模式的全链条式海洋绿氢发展路径,将为碳中和路径下的零碳能源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标准!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624/1384834.shtml
相关报告
  • 《氢能万亿级市场新动力,海水直接制氢再迎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23
    • 摘要:海水直接电解系统可就地将海洋可再生能源转化成氢气进行运输利用,或将成为一种能源高效储存和利用的新方式。近日,一个由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耐海水的双极膜电解槽,该设计被证明在不产生大量有害副产物的情况下成功地产生了氢气,有望推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新发展。 氢成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具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耦合电解水制氢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高效的制氢方式。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主要使用碱性电解系统和PEM(质子交换膜)电解系统,但是这两种技术路线都依赖高纯淡水作为水源。 据测算,电解水制氢每生产1公斤氢大约需要9升纯水,如果电解水制氢大规模推广,势必对人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 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储量占全球总水量96.5%的海水,电解海水制氢可以减少淡水资源的压力。随着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如海上风电、潮汐能等)的逐渐完善,海水直接电解系统可就地将海洋可再生能源转化成氢气进行运输利用,或将成为一种能源高效储存和利用的新方式。 与淡水不同,海水成分非常复杂,涉及的化学物质及元素有92种。海水中所含有的大量离子、微生物和颗粒等杂质,会导致制取氢气时产生副反应竞争、催化剂失活、隔膜堵塞等问题。而氯离子氧化反应 (COR)会在电解槽阳极产生腐蚀性“游离氯”物质,并对海水电解槽的安全性、效率和耐久性带来重大挑战。此外,在制氢完成后是否会产生有危险性的高盐,并把高浓度的有毒氯气排回海洋环境。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目前有许多科学家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此前,媒体跟踪报道了海水制氢的技术突破。 近日,一个美国研究团队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由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耐海水的双极膜电解槽,该设计被证明在不产生大量有害副产物的情况下成功地产生了氢气。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焦耳》杂志上。 1 耐海水双极膜电解系统 SLAC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约瑟夫·佩里曼(Joseph Perryman)说:"海水中有许多活性物种可以干扰水电解制氢的反应,而使海水变咸的氯化钠是罪魁祸首之一。特别是,进入阳极并氧化的氯化物会缩短电解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包括分子氯和漂白剂在内的氧化产物的毒性,实际上电解系统可能变得不安全。" 图说: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槽和双极膜(BPM)电解槽 因此,该团队通过控制对海水系统最有害的元素——氯化物来开始他们的设计。为了处理海水,该团队实施了双层膜系统,并使用电解对其进行了测试。实验中的双极膜可以获得制造氢气所需的条件,并同时减少氯化物进入反应中心。 图说:双极膜水电解槽(BPMWE)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 ( PEMWE )设备原理图 理想的膜系统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从海水中分离氢气和氧气;有助于仅移动有用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限制其他海水离子;并有助于防止不良反应。将所有这三种功能同时捕获是很困难的,该团队的研究旨在探索能够有效结合所有这三种需求的系统。 具体来看,双极膜 (BPM)由阳离子交换层(CEL) 和阴离子交换层(AEL) 组成,集成到双极膜水电解槽 (BPMWE) 装置中。在实验中,适当设计的 BPMWE与不对称的电解质进料相配合,其中海水只存在于阴极,相互兼顾了限制 Cl-交叉到阳极的CEL(由于阳离子传输的选择性)和提供局部碱性阳极pH值的AEL(其中OER催化剂具有高选择性并减轻COR)的优势,从而形成一个固有的离子耐受性的海水电解槽。 图说:耐海水双极膜电解系统 来源: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在双极膜水电解槽系统中,质子(即正氢离子)穿过膜层之一到达可以收集它们的地方,并通过与阴极(带负电的电极)相互作用转化为氢气。而系统中的第二层膜仅允许负离子(例如氯离子)通过。在该团队的实验中,带负电的膜被证明能高效地阻挡几乎所有的氯离子,而且他们的系统在运行时不会产生漂白剂和氯气等有毒副产物。 2 更持久的海水直接电解能力 研究人员用盐水进料评估了BPMWEs的离子传输特性、性能、选择性和耐久性,并将其与单极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PEMWEs)进行了比较。实验展示了BPMWE装置可在持续电解过程中使用从太平洋(美国加州半月湾)收集的真实海水来产生H2和O2,电流密度为250 mA cm-2。 图说:实际海水电解过程中的设备稳定性比较:BPMWE(蓝色)和 PEMWE(灰色);(A) 海水作为阴极进料,去离子水作为阳极进料,以及 (B) 海水进料到两者阴极和阳极。 在 250 mA cm -2下连续 BPMWE 运行 >100 小时后,仅形成法拉第效率 (FE)为 0.005% 的游离氯,因此据信对观察到的电压衰减率没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不对称海水条件下,PEMWE 在大约 50 小时后失效,并且在运行的前 24 小时内迅速产生比 BPMWE 在 >100 小时的运行过程中更多的游离氯 (~20 μM)。这种加速的 PEMWE 电压衰减显示了腐蚀性游离氯的形成会缩短设备寿命。 当海水被引入阴极进料和阳极进料时,相对于对称去离子水进料条件,BPMWE 的总电池电压增加了 0.90 V。PEMWE 在将真正的海水添加到其进料中后没有量化电压尖峰,因为电压迅速增加直到在运行 3 分钟内失效,这可能是由于在其酸性阳离子交换层(CEL)处产生腐蚀性游离氯物质环境。在将海水供给阳极和阴极进行 3 分钟的电解后,PEMWE 的 COR 法拉第效率 (FE)为 10%,而 BPMWE 在 7 小时的直接、未处理的海水电解中没有产生任何可检测的游离氯物质。 3 未来 研究人员表示,除了设计海水制氢膜系统外,该研究还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水离子如何穿过膜。这些知识也可以帮助科学家为其他应用设计更坚固的膜,例如生产氧气。 接下来,该团队计划通过使用更丰富且更容易开采的材料来构建电极和膜,从而改进它们。该团队表示,这种设计改进可以使电解系统更容易扩展到为能源密集型活动(如交通部门)生产氢气所需的规模。 研究人员还希望将他们的电解槽带到 SLAC 的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 (SSRL),在那里他们可以使用该设施的强 X 射线研究催化剂和膜的原子结构。 “绿色氢技术的未来是光明的,”SLAC 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兼 SUNCAT 主任 Thomas Jaramillo 说。“我们获得的基本见解是为未来创新提供信息以提高这项技术的性能、耐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关键。”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向大海要水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至2070年将达到5.2亿吨。在氢能需求侧庞大规模的拉动下,加之技术层面的不断突破,海水直接制氢路线工业化曙光已现,将为氢能万亿级市场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 《颠覆性突破!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海试成功 关键设备国产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7
    • 记者从中国工程院获悉,由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间性试验日前获得成功。此次,海上中试是5月中下旬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开展的。 中国工程院专门组织院士专家组赴现场考察,见证了海试情况。专家组认为,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装备设计合理、运行稳定,验证了由中国科学家原创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在真实海洋环境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实现了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与海水直接制氢的一体化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利用海洋风电,把海水水样直接电解制氢,这是颠覆性的突破。打破世界上需要寻取淡水制氢传统的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将会改变我们全球的能源路径。 据了解,本次海试采用绿色电力电解海水制氢,关键设备均为中国企业设计和制造,也将为后续开展大规模海上工业化海水直接制氢提供产业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