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在宜宾装配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2
  • 7月1日,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在宜宾智轨产业园装配下线。据了解,该氢能源智轨电车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8月将在宜宾智轨T4线投入使用,未来将为当地市民带来更为环保、高效的出行选择。

    对比宜宾智轨项目已投运的智轨电车,氢能源智轨电车运营效率更高,它创新采用了35MPa储氢系统和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加氢速度快的特点,可大幅度提升车辆运营效率。续航里程更长,一次加氢可行驶200多公里,能够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长距离运营需求。更绿色环保,在行驶过程中零排放、无污染,真正实现了绿色出行,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更安全,该车辆配备多重安全防护系统,从电池管理到车辆整体结构设计,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乘客和行人的安全。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3469.html
相关报告
  • 《马来西亚首列批量车氢能源智轨成功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0
    • 9月9日上午,马来西亚首列批量车氢能源智轨在中车智轨宜宾工厂成功下线,这是继POC样车后首列批量生产下线的智轨列车。 马来西亚砂拉越州交通部长拿督斯里李景胜、副部长拿督耶里苏修以及交通部、巴达旺市政府、砂捞越地铁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人莅临智轨宜宾工厂,对批量车首列智轨进行了首检,并参加了车辆下线仪式。宜宾市委常委陶学周、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陈剑、中车株洲所总经理助理、智行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忠红出席了活动。 此次下线的首列全新氢能源智轨,整车造型采用了流线设计,不仅更加美观,还能大大减小空气阻力,提升车辆的速度感。除此之外,与POC样车相比,批量车在智能化、舒适性及节能环保上做了更多升级和优化。首先,批量车实现了自动驾驶GOA3全场景应用能力,智能驾驶级别更高,整车采用分布式独立悬架动力系统,通道更宽,舒适性更好;车辆具备10%爬坡能力,可适用多种道路环境;同时,通过轻量化设计,车辆大幅减重,更加节能和环保。根据用户出行特点,车厢内还增加了大量行李区、轮椅停放区、自行车停放区等多功能区配置,空间设计更加人性化。 未来,这些氢能源智轨车辆将逐渐应用于古晋城市交通系统的蓝、红、绿线,往返于古晋和哥达沙马拉罕之间。氢能源智轨的投入使用将极大优化当地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市民出行体验,促进古晋公共交通系统现代化升级。 李景胜部长一行对批量车首列智轨进行了首检,并对车辆的各项性能和品质表示认可。李景胜说:“去年中车氢能源样车在古晋试跑取得了圆满成功,公众反响热烈。批量车在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上做了全面升级,整车更加智能、舒适、环保,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相信古晋智轨项目将为古晋市民带来更舒适、便捷和现代化的出行体验。” 据悉,古晋项目将分阶段交付和投入使用38列中车氢能源智轨,预计其中17辆将在2025年之前交付,并在2025年底实现投入运营! 马来西亚首列批量车氢能源智轨的成功下线为后续车辆的批量交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的肯定与认可。这是马来西亚古晋智轨项目的重要里程碑。公司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智轨技术创新升级,为全球带来更加先进的系统交通解决方案!
  • 《国内首列氢燃料混动铰接轻轨车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3
    • 3月2日上午,在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内,国内首列自主研发的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正式下线。未来这款列车可用于机场、城郊通勤、景区旅游等场景,并可实现不同制式轨道交通跨线运营。 15分钟燃料充满,续航100公里 今天上午,由河北京车制造的新一代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正式亮相。浅蓝色与银色相间的车身,让新一代轻轨列车科技感十足。 记者注意到,相比传统的轻轨列车,这款列车的头顶没有了受电弓,但列车的铰接处多两个类似汽车油箱口的氢气注入口。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洪介绍,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作为新一代轻轨列车,采用无网供电技术,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列车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从零到充满只需要15分钟,续航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相比一般的地铁列车,轻轨列车的车厢宽度更窄。列车采用了横向座椅,每一排可以乘坐三名乘客。张洪介绍,这款轻轨列车载客量可达到236人,运力介于有轨电车和地铁之间,属于中运量制式,既可以在既有铁路非电气化的区段运行,也可以避免新建线路上架设接触网,减少对城市景观的破坏。 氢燃料轻轨列车同传统轻轨车相比,具有多项显着优势,可以广泛应用到机场、城郊通勤、景区旅游等场景。京投装备所属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兆勇介绍,这款列车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接触网或三轨进行供电,可以灵活运用在地铁和市郊铁路等多种环境中,在“四网融合”中实现多种制式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满足通勤和旅游等多种需求。“比如规划中的市郊铁路中,有些是非电气化线路,不具备接触网供电的条件,而使用这种轻轨车辆,就可以在不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开通,大大降低了建设周期和建设成本。” 新列车环保节能更舒适 和近年来新开通的一些地铁线路一样,这款轻轨列车的司机室采用了全开放的设计,运行期间可以实现全自动驾驶。驾驶室前方还安装了“魔窗”,透明的玻璃可以瞬间变成大屏幕,为乘客提供线路实用信息。遇到高峰期,列车还可以灵活编组,随时增减列车连挂数量来应对潮汐客流。 新的轻轨列车身上,运用了许多新的装备技术。张洪介绍,列车采用新型铰接转向架,可实现半径40米小曲线通过能力;列车采用弹性车轮,大幅度降低轮轨噪声,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静的乘坐体验。列车还可以实现动能回收,利用制动过程产生的能量为动力锂电池充电;同时列车采用余热利用技术,冬季可将氢燃料电池产生的热能通过空调供暖,整车节能效果明显。整台列车可实现零碳排放,零污染,运行一年可减少约40吨碳排放。 “北京研发、河北制造”带动环京产业的发展 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是京投装备“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又一示范项目,其成功下线标志着京投装备研发的氢能源技术成果在轨道车辆应用上真正落地,为北京绿色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创新示范,为助力京冀两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京投装备所属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兆勇介绍,借助北京的技术创新优势,河北京车已经搭建了现代化智能化的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制平台。“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中,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制造基地建在保定,既强化了两地人才的交流和技术融合创新,同时带动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此次生产的国内首台新能源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运用了北京成熟的地铁列车设计经验,多单元灵活编组、新型铰接转向架、氢能余热回收等一系列最新的轨道装备的前沿技术,均成功应用到列车的生产环节。保定作为氢能示范城市,发挥保定在制氢、储氢及氢燃料核心装备应用的优势,彰显了京冀两地在轨道装备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目前河北京车员工超过1000人,从2019年试生产以来,生产列车数量接近600辆,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列车已奔跑在铁轨上。目前,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北京地铁11号线智能列车,已经稳定运行超过一周年;绍兴地铁1号线车辆自从去年开通以来也广受好评,还将在今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期间一展风采。具备智能乘客服务、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的北京地铁3号线车辆已经陆续下线,线路开通后也将与乘客见面。此外,12号线、3号线、6号线、15号线和大兴机场线的部分列车正陆续从河北京车的生产线开出,将投入到北京地铁运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