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ESM: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的蛋状结构的Si @ Si3N4 @ C复合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5
  • 【引言】

    Si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高、含量丰富、成本低,作为商用锂离子电池(LIBs)石墨负极的替代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锂化/去锂化期间剧烈的体积变化。这将会导致Si粉碎,SEI不稳定以及活性物质的脱落,这严重限制了Si基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已经尝试了各种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Si/C复合材料增强了整体导电性; 然而,碳基质的界面结合能弱和机械强度低不能适应长循环期间的体积膨胀。在Si/C复合材料中构造结构缓冲层被认为是解决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通常选择氧化硅作为缓冲材料,因为它们的体积变化小,然而,其首次库伦效率低是一个关键问题。最近,开发了氮化硅作为氧化硅的替代材料。 与SiOx不同,这种类型的材料在循环期间没有表现出额外的副反应使得ICE变低。在氮化硅中,Si3N4具有优异的结构性能,强度超过1.1GPa,韧性超 7.0MPa m1/2。因此,将Si3N4充当Si和C之间的中间结构缓冲层以提高Si基负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策略。

    【成果简介】

    近日,清华大学魏飞教授(通讯作者)通过直接表面氮化工艺,然后进行化学气相沉积(CVD)碳生长,制备了由Si,Si3N4和高石墨化碳组成的蛋状结构复合材料(Si@Si3N4@C)。所提出的技术的关键特征如下:首先,与前一种方法不同,首先采用直接表面氮化来引入结晶致密的Si3N4层,然后进行CVD工艺以涂覆高质量的碳层。两步气固反应可以避免液体体系中表面积增加的问题。此外,具有高强度和韧性的Si3N4层充当缓冲层以有效地缓解体积变化,从而保持结构稳定性,并且高质量的碳层改善了整体导电性。研究了Si3N4层对促进Li扩散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蛋状结构复合阳极具有高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和高初始库伦效率。相关研究成果“Si@Si3N4@C composite with egg-like structure as high-performanc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177920.htmlhttp://www.cailiaoniu.com/179369.html
相关报告
  •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曹晓雨团队首次制备出一种新型复合正极材料,能够提高可充锂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锂的电化学性质。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应用材料和界面》杂志。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储能方式之一,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展开了商业化应用,继续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依然是研究者的不懈追求。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主要由正极材料的容量决定,寻找具有高放电容量和稳定性的正极材料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能够进行多电子输运的层状钒酸锂正极材料具有高放电容量,因其低成本及良好的安全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该材料电子电导率低,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不可逆相变,且部分钒元素溶于电解液,从而导致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变差。   研究人员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出高容量的钒酸锂正极材料,通过与二苯胺单体现场氧化聚合反应,首次制备出钒酸锂/聚二苯胺复合正极材料。其中,聚二苯胺主链中不仅具有电导率较高的聚对苯结构,还具有能量密度较高的苯胺结构,从而具有超快的电子转移速率、好的空穴传输能力和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 《【ACS Nano】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硬碳-锡纳米复合材料》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23
    • 研究机构: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与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联合团队 研究人员:POSTECH的Soojin Park教授、Sungho Choi博士、Dong-Yeob Han博士,KIER的Gyujin Song博士 研究内容: 为满足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ESS)对超快充电、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负极材料,结合了硬碳和锡(Sn)的优势。硬碳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可加速锂/钠离子扩散,而锡纳米颗粒则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热还原法均匀嵌入硬碳基质中,形成小于10纳米的颗粒。这种复合结构不仅抑制了锡在循环中的体积膨胀问题,还通过Sn-O键的可逆形成提升了电池容量。 效果:锂离子电池:在20分钟快充条件下稳定循环1500次,体积能量密度比传统石墨负极高1.5倍。钠离子电池:在钠离子反应活性较差的条件下仍保持高稳定性和快速动力学性能。 该材料成功整合了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适用于多类电池平台。 意义:研究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开发提供了新方向,有望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和电网级ESS的应用。 原文链接:Sungho Choi et al, Catalytic Tin Nanodots in Hard Carbon Structures for Enhanced Volumetric and Power Density Batteries, ACS Nano (2025). DOI: 10.1021/acsnano.5c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