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一种快速获得大量转基因佛甲草新品种的分子育种方法”获发明专利》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31
  • 3月29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吴国江、李美茹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快速获得大量转基因佛甲草新品种的分子育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510518685.3)。

    该发明以无菌苗的叶片、叶柄、茎为转化受体,根据育种目的的需要构建目标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方法将目标基因导入佛甲草基因组,通过芽器官发生途径分化形成再生植株;在转化芽诱导、转化芽伸长及生根时添加筛选标记基因的相应的抗生素筛选转化体,通过Southern杂交、GUS染色证明所获得的抗性株均为转化株。该发明方法9周即可获得大量的转目标基因的佛甲草新品种,可满足目前佛甲草优良株系培育、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的迫切需要。该发明在佛甲草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意义。

相关报告
  • 《华南植物园“一种海人树种子萌发及育苗的方法”获发明专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1月18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涂铁要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海人树种子萌发及育苗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610289252.X)。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人树种子萌发及育苗的方法。采集新鲜成熟的海人树种子,置于干燥通风处进行后熟处理,得到后熟处理的种子;将待萌发的种子浸泡于60℃热水中12小时,取出置于质量分数95~98%的硫酸水溶液中浸泡20~60分钟,再取出置于质量分数0.1%赤霉素水溶液中48~72小时,得到预处理好的种子,然后将预处理好的种子播种于消毒过的培养基质中,控制萌发温度为25~32℃,浇水或喷雾保湿,在培养基质上方还设有一层遮阳网。   该发明提高了海人树种子出苗率,解决了中国南海海洋岛屿生态重建过程中海人树种子育苗问题,使其能够通过播种繁殖开展育苗栽培,达到海人树规模化育苗从而为市场提供海人树苗木的目的。
  • 《华南植物园在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及资源植物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鼎湖山土壤来源的一株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0581代谢产物中,获得4个具有显著糜蛋白酶选择性抑制活性的环酯肽类化合物(Dinghupeptins A-D),首次运用量子化学DFT理论计算阐明了这些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并通过酶动力学分析和分子对接实验探讨了这些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结合位点。   化合物Dinghupeptins A和B分子中具有特征性的Ahp环结构,该类环酯肽家族庞大,大部分存在于蓝藻中,并多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活性,是丝氨酸蛋白酶生物功能研究的潜力天然分子探针,受到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该系列化合物三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酶抑制机制的阐明,对环酯肽化学生物学功能及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J. Nat. Prod., 2018, 81 (9): 1928–1936)上,并选为当期主编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