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家无人船航运公司诞生 8月将投入运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9
  • 近日,编者从国际船舶网了解到,挪威航运巨头威尔森集团(Wilhelmsen)和康士伯(Kongsberg)将联手建立全球首家无人船航运公司——“Massterly”,新公司设在挪威吕萨克,并将于2018年8月全面投入运营。

      随着全球第一家无人船航运公司的诞生,全球航运业开始正式进入“无人船”时代,传统的船舶产业正在面临颠覆,而欧洲船企或将再次成为未来航运业的“主宰者”。

    两家公司计划通过新公司为无人船提供完整的价值链服务,涵盖设计、开发、控制系统(产品库求购供应)、物流服务和船舶运营。新公司将建立陆基控制中心,来监测(产品库求购供应)和运营挪威和其他国家的无人船。

      康士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eir Håøy表示,无人运输和远程运营是海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受益于挪威海事集群和挪威政府的密切合作,挪威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近年来,受需求大幅增长推动,无人运输和远程运营发展迅速。一旦无人船实现运营,Massterly公司在对基础设施和运营数字化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威尔森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Wilhelmsen表示,目前无人航运业正处于发展初始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该服务将会有巨大的市场。无人船初期将用于近海航运,这也意味着未来从路上转移至海上的运输竞争力将有所增强,并在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上获得收益。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挪威发展无人航运业将为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Massterly”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既不是船舶设备公司,也不是航运公司,而是一家具(产品库求购供应)有全新业务模式的“创新”企业,其未来的目标是为所有的船舶提供服务。

      作为挪威航运业的巨头,威尔森集团可以说是航运业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目前正在开展包括无人机交付船舶、3D港口打印和带传感器(产品库求购供应)的智能缆绳等一系列项目,而此次和康士伯的合作是其又一次的大胆尝试。

      威尔森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Wilhelmsen近日指出,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用性和价格的不断提高,三四年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现在已经触手可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航运业不能保守。“如果你在航运业保守,你将不会成功。”

      据了解,新公司Massterly将接收和运营包括“Yara Birkeland”号在内的多艘无人船。

      2017年,康士伯和全球最大的化肥制造商——挪威Yara集团以及Marin Teknikk公司联手开展了全球首个采用电力推进的零排放无人船舶项目。该船的建造费用预计将为4亿挪威克朗,挪威政府为该船募集了大约1.33亿挪威克朗(1600万美元)的基金。

      该项目试验船舶“Yara Birkeland”号集装箱船长80米,宽15米、能够装载12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正常航速6节,总速度13节。该船除了不用配备船员之外,船上还采用电池作为动力,设计也不需要压载水(产品库求购供应)舱。

      “Yara Birkeland”号是完全按照无人船模式设计,没有传统的桥楼(产品库求购供应)和驾驶舱。试运营阶段船上的测试人员将安排在一个临时的集装箱模块中。“YARA Birkeland”号利用自身安装的全球定位系统、雷达(产品库求购供应)、摄像机和传感器等,能够在航道中实现避让其他船舶,另外,船上还配有一套自动系泊(产品库求购供应)系统,停泊和起航都无需人力介入,并在到达终点时实现自行停靠。而康士伯将负责提供“Yara Birkeland”号所需要的全部关键能动技术,包括远程和全自动操作需要的传感器和集成,以及电力驱动、电池和推进控制系统。

      “YARA Birkeland”号造价为2500万美元,约为普通船舶造价的三倍,但由于采用纯电动和无人驾驶设计,通过节省燃料和人员成本,每年将节省高达90%的运营成本。

      据悉,“Yara Birkeland”号将于2018年开始试运营,将在挪威南部一条长37英里(约合59.5公里)的航线上运营用于肥料运送。2019年投入运营,初期该船将配备船员运营,预计2020年开始实现完全无人自动航行。同时,船舶保险提供商Gard公司已经确认将为“Yara Birkeland”号提供船体、设备和损益等保险服务。

      “YARA Birkeland”号虽然载货量很少,但是将成为全球首艘全电动支线集装箱船和全球首艘完全自主驾驶船舶。该船的正式投入运营将会成为全球航运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航运业面临的劳动力短缺,无人船舶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到来。可以说,作为智能船舶的终极形式——无人船的到来已经不可阻挡。随着全球第一家无人船航运公司Massterly的诞生,意味着无人船开始从概念正式进入商业时代。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在无人船时代,船东已经不再是行业的主宰者,而是能够掌握数据的技术公司。如果说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那么未来将会是: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海洋!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4-08/48821.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最大风电安装船船东诞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03
    • 为了应对海上风电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两大海上风电安装船船东Cadeler和Eneti近日宣布合并,将创建全球最大的现代化、多元化风力涡轮机和风电基础安装船公司。 近日,Cadeler和Eneti正式签署了业务合并协议,Cadeler将通过换股方式向Eneti所有股东提出合并,交易比率为每股Eneti股票兑换3.409股Cadeler股票。在交易完成后,Cadeler和Eneti股东将分别拥有合并后公司约60%和40%的股份。 目前,合并协议已经得到Cadeler和Eneti各自董事会的一致批准,但还需要得到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预计合并交易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命名为Cadeler,总部设在丹麦哥本哈根,其股票除了目前在奥斯陆证交所上市外,还将在纽约证交所上市,预计市值超过13亿美元。Cadeler现任首席执行官Mikkel Gleerup将继续担任合并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Peter Brogaard Hansen将继续担任合并后公司的财务总监。 合并后公司将继续拥有一个由六人组成的董事会。目前担任Cadeler董事长的苏包文刚(Andreas Sohmen-Pao)将出任新公司董事会主席,Eneti现任首席执行官Emanuele Lauro将被提名进入董事会担任副主席。 两家公司表示,此次合并将结合两家拥有数十年运营业绩的公司,提供业内最大、最多样化和最现代化的风力涡轮机和风电基础安装船船队。合并将使Cadeler成为市场上一个强大而可靠的参与者,通过大规模、互补的船队和深厚的行业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发挥作用。合并后的公司能够更有效地运营,并根据客户的要求瞄准更大、更复杂的项目。预计合并将带来每年1.06亿欧元的协同效应。 据了解,Cadeler前身为Swire Blue Ocean,是太古集团持股的海工支持服务公司,在2020年更名为Cadeler并在奥斯陆证交所上市。目前,Cadeler有着海上风电行业最强大的自升式船舶船队,拥有2艘在运营风力涡轮机安装船(WTIV),另外,计划在2024年第三季度和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的2艘X级WTIV,以及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和2026年第三季度交付的2艘F级风电基础安装船。这4艘在建新船均将由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建造,挂丹麦船旗。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占据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Eneti前身是散货船公司Scorpio Bulkers,在2020年8月宣布进军可再生能源市场,成为全球首家转型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大型散货船公司。2021年8月,Eneti还收购了“老牌”风电安装船东Seajacks,将5艘在运营WTIV纳入船队。除了来自Seajacks的5艘WTIV之外,Eneti还在韩国大宇造船(现更名为韩华海洋)订有两艘WTIV,分别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 Eneti已经将5艘在运营WTIV中的3艘列为“非核心资产”,将在合并完成之前或之后出售。在处置3艘旧船并接收6艘在建新船之后,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拥有10艘现代化、高性能的风电安装船。 Cadeler董事长苏包文刚就此次合并发表评论称:“这是一项将两家领先的海上风电公司合并的战略交易。它巩固了Cadeler促进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愿景和能力,我支持这项交易的产业和财务优势。” Eneti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Emanuele Lauro表示:“在海上风电需要可靠的合作伙伴和可靠的解决方案之际,我们的规模和各自的能力将创造重大价值。Seajacks的业绩是建立在我们的岸上和海上专业人员不懈努力之上的,我们很高兴Cadeler如此珍视这一遗产。从未来十年的行业需求来看,我们合并后公司的前景非常光明。” Cadeler首席执行官Mikkel Gleerup称:“合并将代表我们在满足全球范围内对更大范围和规模的项目的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以服务于急需的绿色转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为我们的客户提供行业内最大和最多样化的船队,由具有独特专业知识和业绩记录的高技能团队运营。对于客户来说,由于增加了资源的交叉利用,提高了灵活性、能力和敏捷性,合并后的船队将释放出无与伦比的价值。”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球海上风电快速向大型化、深远海、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建设船舶需求旺盛,Cadeler公司此举或将促进全球海上风电建设船舶市场迎来一波新的整合重组浪潮。值得注意的是,除Cadeler公司外,其余全球排名靠前的海上风电安装船船东均为中国公司,中国船东对新型风电安装船的投资建造同样如火如荼,未来海上风电安装船市场格局值得期待。
  • 《2025年我国智能航运技术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已经启动。中国航海学会11日发布预测认为,如果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202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上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组委会副主席、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介绍,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组织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承担合作中国科协当年下达的《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路线图》项目,经过16个月的努力,项目完成了研究任务。   张宝晨说,经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及反复研究论证,项目确定了现阶段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22个关键问题方向,包括船舶航行安全辅助决策技术,有船员在船与无船员在船的船舶遥控驾驶技术,开阔水域、复杂水域、恶劣海况下的船舶自主避碰技术,港口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物装卸作业系统智能管控技术,船舶智能航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平台的航运交易智能服务技术,船舶机电设备运行监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智能航行船舶高可靠机电控制技术,智能船舶核心机电设备及控制系统国产化,智能航运发展的技术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向等。   项目汇总了来自国内相关领域121位权威专家的意见。其中预计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占比为7.4%,“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占比为74%,其余的可在“十六五”期间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中,现阶段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盟,其次是日韩,我国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基础不牢,压力和挑战较大,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标准以及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加快发展进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补齐短板。   基于上述预测,中国航海学会发布对于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预测认为,如果我国能够针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设定以下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