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存储芯片突围艰难,预计2025年会有质的提升,产能占全球12%》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2-15
  • 据驱动之家报道,国金证券近日研报分析认为,目前预估国产存储芯片占全球存储器DRAM+NAND半导体市场的份额在2022年应该不会超过5%,到2025年预计可达12%。即5年后,国产的内存及闪存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拿下10%以上的份额,相比现在会有质的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国产闪存、内存依然是少数派,对市场的影响恐怕还会远远落后于三星、美光、东芝等公司。

    其实,2019年国产的内存及闪存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长江存储量产了64层堆栈3D闪存,合肥长鑫量产了DDR4内存。此外,紫光也会在2021年进军内存市场,这是国内最重要的三支存储芯片力量。

    但目前来看,国产存储芯片的产能爬坡依然是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

    国金证券指出,合肥长鑫、长江存储等国内大厂量产初期,良率不佳,再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设备验收及装机都将有所延迟,预计长江存储美国、日本、欧洲的半导体设备移入将延迟数月。

    此外,国内公司设计及制程工艺技术与国际大厂仍有几个时代的差距,比如长江存储的64层NAND与三星、海力士、Kioxia、美光的96/112/128层NAND相比;合肥长鑫的1xDRAM与三星、海力士、美光的1zDRAM相比,品质、规格种类、数量、成本及其价格均不具市场竞争力。

    基于此,国金证券目前预估其全球存储器DRAM+NAND半导体市场份额在2022年应该不会超过5%,2025年预计可达12%。

相关报告
  • 《国产家电芯片突围,喜忧参半》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28
    • 如今的中国家用电器市场,完全被国产品牌占据,日韩和欧洲品牌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少得可怜,据统计,中国三大白色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年产能超 3 亿台,全球占比约 70%。然而,家电中用到的各种芯片,及其采用的技术、产品来源等情况与家电终端产品相比,则要复杂得多。 目前,应用于空调、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洗碗机等家电的芯片和模块主要有四类,分别是:微控制器(MCU),功率器件(IPM、IGBT、MOSFET 等)和电源管理 IC,通信 IC 和模块,传感器。 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白色家电中使用芯片的量和价值也在上涨,目前已超过单机价值量的 15%,且这一比例还在增长。 在常规家电设备中,MCU 和 IPM(智能功率模块)是应用最广泛的,前者主要用在智能家电,如吸尘器、洗衣机的智能控制、变频应用场景中,后者主要用于家电的功率管理,IPM 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空调和洗衣机当中,两者占比超过 95%。 白色家电,特别是冰箱,在朝着变频化方向发展,与以前机械式产品相比,需要用到更多 MCU,很多冰箱现在都有显示面板,需要多一个显示和触控 MCU,变频板也要多一个变频 MCU,主控板还需要相应的主控 MCU,另外,温湿度控制也需要不同的 MCU。 与此同时,空调和洗衣机也在朝着变频化方向加速,2023 年,空调变频化普及率有望超过 70%,洗衣机的变频化普及率也将达到近 50%,这些对 MCU 和功率器件的需求量会进一步上涨。 随着家电用 MCU 向 32 位转变,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结构升级带来的单位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这就为相应芯片供应商带来了更多商机和利润,为众多厂商提供了开发新技术的动力。 变频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利于 IPM,空调风机的变频比例快速上升,对应的小功率 IPM 需求迎来了快速增长,变频洗衣机销量上涨也提升了市场对 IPM 的需求量。变频家电需要 2-3 个 IPM 模块,这可以将家电中芯片的价值量提升约 70%,此外,随着智能化不断升级,高档冰箱将使用 5 组或更多 IPM,空调、洗衣机、洗碗机等通常使用 2-3 组 IPM,使用 1-8 个电源管理 IC。 目前,冰箱冷柜、小家电等主要以 IGBT 分立器件实现变频或加热,未来,IPM 体积会进一步减小,性能越来越高,能耗和价格降低,向高电压、大电流和高集成度模组方向演进,IPM 模块的应用占比将持续提升,在冰箱冷柜应用中,IPM 未来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 国际大厂占主导地位 目前,无论是 MCU,还是 IPM,特别中高端产品,大部分市场还是被国外芯片大厂把持着。 MCU 方面,日本、德国和美国企业的份额最多,前四大芯片供应商占据着 76% 以上的市场份额,它们是瑞萨电子、英飞凌、德州仪器(TI)和意法半导体(ST),此外,Microchip、恩智浦(NXP)和东芝处在第二梯队。 空调 MCU 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为 Renesas、英飞凌(收购了 MCU 厂商 Cypress)和 TI,三家市占率合计 85% 左右;冰箱 MCU 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厂商是英飞凌、Renesas 和 Eastsoft(东软载波),三家市占率合计 58.1% 左右;洗衣机 MCU 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厂商是英飞凌、Renesas 和 Sinowealth,三家市占率合计 67.3% 左右。 IPM 更是中国本土芯片和模块供应链的软肋,家电设备中,排名前三的 IPM 供应商为三菱电机半导体、英飞凌和三垦电气,这三家市占率合计在 60% 以上。 国产化进程 面对巨大的家电市场,以及高端化发展趋势,为了抓住更多商机,中国本土相关芯片企业也在加紧研发进程,争取能从国际大厂手中夺得更多的中高端芯片市场份额。 以 MCU 为例,最近 3 年,国内相关企业和芯片产品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几家重点芯片企业前几年的铺垫、验证,使得近 3 年,特别是 2021 年,迎来了出货量的爆发。不过,在 2022 年,受技术壁垒、价格问题和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国内一些厂商的 MCU 国产化进程有所放缓。 目前,中国本土家电 MCU 厂商,如中颖电子、比亚迪半导体、格力零边界、美仁半导体等的产品市占率正在稳步增长,目前占比超过 15%。 IPM 方面,中国本土产品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 2022 年,全球功率器件整体供不应求,家电用 IPM 同样如此,这一年,国内 IPM 产能释放,极大地缓解了国际大厂产能不足的困扰。本土企业,如士兰微、斯达半导体、格力新元、美垦半导体等的 IPM 产品市占率达到 10% 左右。 除了以上提到的本土芯片企业,多个家电设备企业也在研发符合自家产品定位的芯片,以求通过量身定制进一步优化性能和能效,同时掌控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话语权。 据不完全统计,格力、美的、格兰仕、海信、创维、海尔、康佳、TCL、长虹等家电品牌都已经成立了芯片设计部门,或通过投资初创芯片公司的方式,开发家电芯片。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力、美的、海尔和海信。 格力于 2015 年成立了微电子所和功率半导体所,2017 年成立了微电子部门,开始自研芯片。2018 年 8 月,格力投入 10 亿元成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注设计以空调为主的家电 MCU、AIoT SoC 和功率器件,同年,格力还投入 30 亿元,帮助闻泰科技收购荷兰功率器件龙头安世半导体。 美的集团于 2018 年成立了上海美仁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始自研芯片。美仁半导体主攻 MCU、功率器件、电源管理 IC 和 IoT 芯片。 2019 年,美的与阿里云合作推出适配 AliOS Things 的定制芯片,还与三安光电合作成立了第三代半导体联合实验室,研发 GaN 和 SiC 功率器件。 美的特别看重 IPM 的研发,2004 年就与当时的国际整流器公司(已经被英飞凌收购了)、德州仪器和日本三洋等成立了变频芯片联合研发实验室,2014 年在重庆建设 IPM 工厂,并在 2019 年实现 IPM 模块量产。2021 年初,该重庆 IPM 厂更名为美垦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相对于格力和美的,海尔和海信在芯片领域的布局更早。 2000 年,海尔就成立了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海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前者于 2001 年成功研发出数字电视 MPEG-II 解码芯片「爱国者 I 号」,后者在 2005 年宣布量产首颗 MCU 芯片,该公司后来被东软载波收购。 2017 和 2019 年,海尔旗下的优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瑞昱(Realtek)推出 U+物联云解决方案 U+云芯和云芯Ⅱ代 HR3010。 海信于 2005 年注资 5 亿元成立了青岛海信信芯科技有限公司,同年研制出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 HiView」VPE1X,使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每颗 13 美元下降到 5 美元。2017 年,海信收购日本东芝电视,整合其画质芯片设计团队。2019 年 6 月将芯片部门海信信芯和上海宏祐公司整合成立青岛信芯微电子公司。发展至今,其画质处理芯片已经迭代 4 次。 其它几家家电企业也先后研发出了适于自家产品应用的芯片,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2022 年,在白色家电 MCU 需求中,空调的需求量为 4.3026 亿个,洗衣机为 1.5314 亿个,冰箱冰柜为 1.087 亿个。虽然疫情给家电行业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整体来看并不严重。 尽管家电市场对 MCU 的需求量很大,但国内家电厂商多年来依赖于进口 MCU 芯片,主要来自日本(38.2%)和德国(25.1%)。2016 年,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白电的芯片国产化率不到 2%,近几年,随着国产 MCU 厂商的快速发展,技术和产品趋于成熟,家电 MCU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2019 年国产 MCU 仅占比 11.1%,2020 年上升到 12%,2021 年,国产 MCU 占比迅速增加,达到 17.4%,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占比约 22%,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27.2%。 2021 年,家电国产 IPM 的全球市场份额约 14.7%,这个成绩虽然还不错,但远低于日本的 71.3%,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本土家电芯片的问题 近些年,经过国内厂商的不懈努力,中国本土家电芯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化率也有所提升,但与进口的国际大厂产品相比,仍有差距。 首先,虽然国产家电芯片没有明显的技术短板,但实际应用规模不够大,使用时间不够长,因此,国产家电芯片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缺乏足够多实时监测数据的支撑,而家电厂商非常注重芯片的可靠性。这样,没有充分的市场数据证明自己可以做得和进口芯片一样,甚至更好,家电厂商就难以放心进行大批量采购,很少被使用,就更难拿到需要的数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国产家电芯片生态系统不够健全,兼容性不如国际大厂产品。家电厂商如果变更家电芯片,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一旦国产家电芯片不能满足家电厂商现有平台的要求,不能兼容现有软件,就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这是家电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想让家电企业放心使用国产芯片,必须构建起成熟、健全、稳定,兼容性好的生态系统。 再有,中国家电企业自研芯片也存在一定问题,那就是多为中低端产品,高端芯片仍受制于人。 无论是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国际大厂,还是中国本土芯片龙头企业,在芯片研发方面,都比跨界的家电企业具备先天优势,特别是在性价比方面。 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家电节能、智能、互联的需求提升,芯片的功能需求随之变化,而家电企业的灵活性和产品迭代速度有限;另一方面,家电企业在芯片技术上的专业程度和聚焦程度,很难快速赶上芯片厂商。家电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弥补这些不足,然而,从近几年研发投入的增长情况来看,家电企业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与它们想要实现的愿望和效果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对于很多家电企业来说,这似乎成了一个「无底洞」,有点儿不堪重负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它们自研芯片的性价比,而且,越是高端芯片,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越大,当投入不足时,这些家电企业只能使用自研的中低端芯片,中高端的依然要依赖外购。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家电业会朝着高能效、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家电设备对于更高端芯片的需求也对国产芯片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芯片的角度来看,智能化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芯片,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对传感器、更高算力、更智能的处理器,以及可实现智能节能的功率和电源管理芯片,还有多设备互联所需的通信芯片,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软件会更复杂。 家电变频技术普及还有很大空间。空调、冰箱的变频化走得最快,扫地机器人、蒸汽拖把、吸尘器等电机型家电产品的变频化也是趋势。另外,电热型家电产品,如果用 IGBT 模组,也可实现变频化。这些会促使 IGBT/IPM 的需求大幅增加。 另外,随着智能化进一步发展,家电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相关芯片成本下降,用于智能家电的神经网络芯片 NPU 也会普及开来,同时,用于隐私安全保护和相关数据处理的智能芯片也会在家电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中国突破了NAND和DRAM存储芯片技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7-12
    • 在早前长江存储宣布它已研发出64层NAND flash芯片之后,近日合肥长鑫也宣布已解决DRAM芯片的技术难题并已进入小规模生产,这意味着困扰中国制造业的 芯片产业 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 存储芯片 逐渐起步 早几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进口芯片的金额超过了石油,而芯片被喻为“工业粮食”,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这对于贵为全球最大制造国的中国来说,芯片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2014年中国成立了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推动 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 在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瑞芯微等芯片企业的努力下,中国在移动芯片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已成为全球六大 手机芯片 企业,不过早两年国产芯片在存储芯片行业几乎为零,存储芯片主要由三星、SK海力士、东芝、镁光等把持。 面对国外企业在存储芯片行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中国开始在存储芯片行业投入巨资,其时中国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三家存储芯片企业介入这个行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它们在前年开始逐渐取得一些成绩。 面对中国存储芯片产业逐渐见到起色,国外存储芯片企业相当担忧,其中镁光率先发难,导致福建晋华遭遇了一些困难;今年华为又受美国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芯片供应方面遇到阻碍,其中镁光已暂停向华为供应存储芯片。这都让中国认识到存储芯片产业的重要性,更激发了中国发展自己的存储芯片产业的决心。 长江存储在去年投产32层的NAND flash存储芯片,不过由于当前主流的3D NAND flash技术为64层技术,长江存储的NAND flash在技术和成本上都不占优势,因此它并没进行大规模投产,到今年其成功研发出64层NAND flash技术,跟上了市场的主流技术,预计在明年开始大规模投产。 合肥长鑫吸取了福建晋华的教训,其技术来源于已破产的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旗下公司Qimonda,此举让它避免了福建晋华的遭遇,而且其芯片制造工艺接近国外DRAM芯片企业的技术水平,其当下试产的DRAM采用了19nm工艺,这是全球第四家采用20nm以下工艺的DRAM芯片企业,它预计到2021年将采用17nm工艺生产DRAM,到时候将赶上三星、SK海力士等主流DRAM芯片企业。 中国可望逐渐降低对外国存储芯片的依赖 当下长江存储已在推进64层NAND flash的生产,合肥长鑫也在为DRAM的大规模生产做准备,回顾中国在液晶面板行业花了近十年时间才赶上国外液晶面板行业的技术水平,中国的存储芯片产业刚开始投产就已接近国外同行的水平,可见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起点是相当高的。 中国是全球最大制造国,2018年中国采购的存储芯片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两成,这庞大的市场将有助于推动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而在当前面临众所周知的美国因素影响下,中国或许将加大对存储芯片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尽早降低对国外存储芯片的依赖。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华为、中兴的遭遇也将刺激它们加大对芯片行业的支持力度,格力已宣布将投资500亿发展空调芯片,华为在手机芯片上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业界甚至推测华为或会对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存储芯片企业提供支持。在面板行业,华为已与京东方达成合作,去年的mate20 Pro部分采用了京东方的OLED面板,今年的P30 Pro全数采用京东方的OLED面板,目前颇受关注的华为折叠手机mateX也是它们共同合作的成果,如此也就难怪业界推测华为可能支援国内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了。 中国制造业拥有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也将在存储芯片行业有所体现,也正是这种成本优势让美日韩担忧随着中国存储芯片企业进入该行业,目前正处于价格下跌周期的存储芯片可能将因此进一步下跌,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或许是利好消息,这将有助于在全球采购大量存储芯片的中国制造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众志成城之下,国产存储芯片的发展或许将会加速,国产存储芯片企业将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