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中国科研人员在野外首次发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兰花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记者4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近日在云南省河口县发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兰花蕉的野生居群。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野外被发现。

      云南兰花蕉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称“版纳园)与华南植物园合作于2017年发表的一个新种,隶属于姜目兰花蕉科兰花蕉属。其模式标本采自版纳园2001年引种于云南麻栗坡的人工栽培植株。由于引种地区信息不够详细,一直未发现野生居群,该物种曾被认为在野外可能已处于灭绝状态。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团队的蔡磊、杨佳俊、张品等科技人员,在执行“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野外工作中,在河口县发现云南兰花蕉的野生居群15丛。它们生长在石灰岩地区林下,分布区极其狭窄,生境特殊,且受人为活动干扰。

      科研人员介绍称,据野外初步观察,云南兰花蕉的花从基部生出,会散发出腐烂尸体的臭味,具有吸引苍蝇以及其它昆虫为其传粉的功能,但未见果实。

      科研人员表示,云南兰花蕉在野外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河口大围山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也预示有很多类似情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还未被发现。

      他们建议,尽快建立保护小区开展就地保护;同时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以扩大种群数量,使该种野外能正常更新;此外,也要加大野外调查力度,以摸清野外种群状况,并开展其它相关科学研究。

相关报告
  •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研人员在缅甸发现木兰科一新种克钦木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在缅甸北部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木兰科木兰属一新种克钦木兰。该新种成年个体不超过50株,濒危等级为极危。   据介绍,木兰科全球共有大约35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南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木兰科植物多为高大乔木,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但由于屡遭滥伐、环境变化以及自身繁殖能力衰退等因素影响,有不少种类已处于渐危、濒危和极危的状态。   同时,木兰科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发育、进化不可缺少的珍贵材料,科学研究价值极高,一直是植物学者所最为关注的类群,是两大植物分类学派争论的焦点。   此次发现克钦木兰的缅甸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热点地区之一,但木兰科植物截至目前仅记录到21种。虽然近年来多个国家的植物学家在缅甸开展了多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类群,但几乎都是灌木和草本植物,没有乔木树种新类群的发表。   2017年4-5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率队对缅甸北部地区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第五次野外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在此次考察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木兰科木兰属一新种克钦木兰。该新种树干高达30米以上,花大艳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当地人还用来建造房屋和家具。同时,该新种野外仅发现一个居群,成年个体不超过50株,濒危等级为极危。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项目和中国科学院“一三五”项目资助,成果以《Magnolia kachinensis(Magnoliaceae),a new species from northern Myanmar》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hytotaxa上。   此次木兰科木兰属新种的发表,既为缅甸植物志增加了木兰科一个新种,也显著提升了中缅科技合作成果的影响力。大量新植物新类群的发表,也进一步说明缅甸北部地区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大力度、持续研究。
  • 《【中国新闻网】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上海科技馆8月25日宣布在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首次获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全记录实证,形成了“火流星目击视频-陨石主体-主体陨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讲座-博物馆收藏”的完整实证。   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近日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和陨石猎人一同赴云南回收的西双版纳陨石雨中最大的主体陨石坑(N22°2ˊ6", E100°10ˊ29"),以及一号陨石和二号陨石实物。   事情可以追溯到2018年6月1日,当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划过夜空,有公众拍到视频,夜空突然被一颗火流星照亮,发出短暂强光,几秒后迅速消失。西双版纳陨石雨先后共发现500余块石陨石,总重量不超过50公斤,分类为普通球粒陨石L6型,正在向国际陨石学会申请命名为“曼桂陨石”,其中勐遮镇曼桂村村民玉香怀发现最大的一块陨石主体达1228克,其陨石坑也首次完整回收,洞口平均直径13厘米,深度为25厘米,入射角度约70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公布了科研成果,可以确定此次云南西双版纳火流星事件为一次目击陨石陨落事件。   经曼桂陨石主体拥有者张勃先生与其发现者玉香怀女士商议,两人决定共同将该陨石坠落形成的陨石坑实体完整发掘后捐赠给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为此专门派员前往当地接收了陨石坑实体,并向玉香怀一家颁发了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共同签发的捐赠证书。本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博士向张勃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感谢他的公益行为。   据介绍,上海科技馆也因此成为中国首家完整回收陨石坑的博物馆。通过陨石坑可以反演陨石降落前的飞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据悉,西双版纳陨石主体及陨石坑将一同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时与公众见面。   发布会后,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绿螺讲堂第119期暨新问题沙龙第12期邀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以《陨石——解密太阳系的前世今生》为题,向200余名现场观众解读了云南西双版纳陨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