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乌尔姆大学开发极端寒冷条件下太阳能热耦合制氢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发布时间:2022-04-06
  • 气候寒冷偏远地区的燃料输送和使用存在较大困难,将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氢作为替代燃料,其易于在低温环境下保存,对于满足寒冷地区能源需求有较大潜力。然而,大多数制氢方法在零下温度的气候环境中无法很好地工作。德国乌尔姆大学Matthias May团队开发出一种可在零下20℃环境下运行的太阳能热耦合水解制氢系统,由太阳能电池系统和电化学制氢系统组成,采用了低凝固点电解质和严格的热控制设计,并利用了太阳能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电化学设备运行温度达到10℃左右,为极端寒冷地区、高海拔地区制氢开辟了道路。

    当前,大规模水解制氢技术通常在50-1000℃下运行,太阳能水解的实验研究通常采用约20℃的环境温度。然而,小型分布式制氢需考虑室外温度对设备运行的影响,例如为高海拔地区气象站供电。在没有外部加热的情况下,设备的过程温度将非常接近环境温度。低电解质温度会导致更高的催化和离子传输过电位的损失,也会导致电解质出现冷冻现象,使得制氢过程停止,冷冻后的体积膨胀也会损坏反应设备。研究人员采用了低凝固点电解质(如稀硫酸),以便在较低的温度下使用。同时,通过热耦合(利用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热量)和设备隔热来补偿由于低工作温度导致的效率损失。研究人员利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低温对太阳能水分解装置效率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热耦合和隔热装置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将导致电化学组件的催化性能降低,欧姆损失增加,但另一方面会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了衡量两种相反的效应,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开源模型,结合了太阳能电池参数、电化学参数以及热通量,根据太阳能电池和催化剂的温度相关电流-电压特性预测太阳能到氢气(STH)的转换效率。随后,针对由高效双结或三结III–V族太阳能电池和电解水制氢(析氧和析氢催化剂分别为铂<Pt>和铱氧化物<IrOx>)组成的装置进行了计算,使用凝固点为-35℃、浓度30 wt%的稀硫酸(H2SO4)作为电解质。结果显示,随着室外温度降低,基于双结太阳能电池的无热耦合系统STH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基于三结太阳能电池的系统STH效率稳定下降;同等环境下采用热耦合设计将STH效率提升了6%。进一步地,研究人员计算了设备隔热对STH效率的影响。模型中通过铝箔减少辐射损失,采用聚苯乙烯减少散热。对于基于双结太阳能电池的系统,隔热对随温度降低STH效率升高的阶段有负面影响,对随温度降低STH效率降低的阶段有正面影响;对基于三结太阳能电池的系统,隔热始终有正面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验证。基于商用三结镓铟磷/镓铟砷/锗(GaInP/GaInAs/Ge)太阳能电池和使用商用Pt和IrOx催化剂的电解器构建了实验装置,在-20.5℃至-19.2℃的环境温度、AM 1.5光照下运行了3小时,比较了无热耦合、热耦合系统和热耦合/隔热系统的工作电流、工作电压和运行温度。其中,电解器采用了新型的无膜概念,电极通过楔型块分隔,产物利用浮力分离。由于运行中超过了热中性电压,无热耦合系统的电解质温度仅略微升高,而太阳能电池温度升高,降低了开路电位,因此工作电位略有增加并超过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点(MPP),导致工作电流急剧下降。而热耦合系统和热耦合/隔热系统的电解液温度分别达到-4.5℃和13.5℃,其对转换效率的影响超过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损失,工作电流增加,工作电位降低。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三种设计下的STH效率分别达到10.3%、11.2%和11.4%。

    该项研究克服了传统的太阳能制氢系统不能在零度以下运行的缺陷,利用低凝固点电解质、热管理和热耦合设计,构建了可运行于-20℃的太阳能电池与电解制氢集成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为寒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脱碳能源供应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相关报告
  • 《澳大利亚投入1500万澳元支持开发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发布时间:2021-03-10
    • 2020年10月2日,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ARENA)宣布投入1514万澳元,支持16个太阳电池研究项目,以提高电池板效率、降低成本并解决回收再利用问题。此次资助重点关注四个主题:改进现有商用硅基面板生产工艺;使用叠层材料提高硅基面板的成本效益;开发新材料;太阳能面板回收再利用。资助详情如下: 1、改进现有商用硅基面板生产工艺 该主题领域投入548万澳元,支持如下技术研究项目:①高效硅基太阳电池用多晶硅钝化触点的气相沉积制造;②通过新型多功能介电层简化高效硅基太阳电池的工艺;③开发效率超过24%的异质接触-多晶硅混合交叉背接触(IBC)太阳电池;④使用低成本消费电子产品作为替代品优化传统的生产线工具,从而降低太阳能光伏制造成本;⑤示范改变太阳能电池板设计的方法,以改进运行稳定性,提高输出功率和耐久性;⑥开发机器学习算法降低太阳电池制造成本;⑦提高电池效率以降低当前商用太阳电池(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电池、隧穿氧化物钝化接触电池)的成本。 2、使用叠层材料提高硅基面板的成本效益 该主题领域投入431万澳元,支持如下技术研究项目:①高效低成本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创新概念和先进设计;②开发锑硫化合物上层电池以降低硅基叠层太阳电池的成本;③提高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耐久性;④示范高效硅-钙钛矿-钙钛矿三结太阳电池,并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确定电池设计和材料选择。 3、开发新材料 该主题领域投入203万澳元,支持如下技术研究项目:①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在局部遮光条件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②利用多重激子生成(MEG)材料提高太阳电池效率。 4、太阳能面板回收再利用 该主题领域投入332万澳元,支持如下技术研究项目:①开发高效低成本电池回收系统以回收有价金属和硅;②开发低成本技术以回收太阳能组件和再利用回收材料,用于重新制造光伏组件;③开发高温火法冶金工艺,对报废硅基太阳电池进行大批量高产量的回收利用。
  • 《非洲氢能的机遇》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发布时间:2024-05-17
    • 非洲拥有世界一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风能和太阳能的容量系数分别高达69%和25%,地热和水力资源优良,土地面积丰富。 因此,非洲大陆在成为可再生氢和衍生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为国内市场和出口生产氢气(无论是纯氢还是衍生品——氨、合成燃料、热压块铁等),都可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一个双赢的机会。 预计到2050年,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将需要大量进口可再生氢及其衍生物。在适当的有利条件下,如果非洲国家能够捕获预期全球氢交易量的15%,用于出口的可再生氢产量可能从2030年的每年100万吨增长到2050年的每年1100万吨。可再生氢生产可调动累计投资4000亿美元。这将使非洲的出口价值到2050年增加150亿美元,到2050年累计创造1300万个就业岗位,并且还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地部署可再生能源供国内使用。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非洲较高的国家级风险和项目执行风险推高了融资成本,使得非洲国家的预期制氢成本高于中东和澳大利亚。事实上,虽然非洲大陆上有一些项目处于宣布和规划阶段,到2030年投资将达到500多亿美元,但非洲氢项目管道的成熟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非洲,只有约5%的项目投资额处于前端工程设计和进一步(FEED+)阶段,而全球这一比例为20%。更重要的是,只有1%的企业通过了最终投资决策(FID),而全球的这一比例为7%。 因此,利益相关者有机会为其公民和世界实现非洲的氢潜力。利益相关者可以考虑采取一个或多个行动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增加项目成功的机会。这些措施包括确保承购协议,确保硬件供应,建立共享基础设施,确定并与有能力的工程、采购和施工(EPC)供应商合作,利用政治风险保险,以及构建和提供优惠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