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油田部署应用DeepSeek-R1大模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5
  • 2月16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关,河南油田成功应用DeepSeek-R1大模型,目前已进入上线测试阶段,后续将高效支撑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等工作。

    该模型可对海量生产和管理数据、地质数据等进行高效分析与深度处理,从中快速提炼出具有关键指导意义的信息和异常问题,为科学决策、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提供精准依据,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并优化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流程,提升生产运营效率。

    部署过程中,河南油田信息化和档案管理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利用一个多月,对DeepSeek-R1大模型的架构、算法、应用场景等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对河南油田现有硬件设备进行详细评估和测试,确保大模型与油田设备兼容并平稳部署。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youqi/2025/02/21/detail_20250221200498.html
相关报告
  • 《国产AI新突破,天翼云支撑中国石化完成DeepSeek部署》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8
    • 自2025年春节以来,DeepSeek的全新开源推理模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引发国产AI发展浪潮。众多国内企业相继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以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加速业务创新。 作为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重点央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迅速行动,在中国电信助力下,全力推进模型部署调试,依托天翼云强大的算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成功部署和应用全尺寸DeepSeek-R1(671B版)大模型。此次合作,为中国石化全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央国企领域数智化转型树立了典型标杆。 天翼云拥有丰富的云网资源,并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更是国内最早支持DeepSeek-R1模型的云服务商之一。凭借以“息壤”为核心的一体化智算服务体系和能力,天翼云与DeepSeek模型深度融合,为行业提供了性能卓越、安全可控的智能算力基座。 面对中国石化基于国产化算力部署DeepSeek大模型的紧急需求,中国电信统筹并组织天翼云与合作伙伴迅速建立一支专家服务团队,全力驻点投入技术攻坚和实施工作。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项目团队克服了时间紧迫、多部门协作等困难,为中国石化开通了所需的互联网专线、进口GPU算力、国产GPU算力资源,顺利完成部署环境搭建,下载DeepSeek-R1、Distill-Qwen-32B、Janus-Pro-7B模型镜像,并按计划推进功能测试、性能优化和安全验证。部署过程中,天翼云协助中国石化采用先进的推理加速技术,使大模型的推理计算效率提升近一倍,显著增强了模型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降低了50%计算成本。 为验证DeepSeek-R1在石油化工行业的适配性,中国石化编制了《石油化工行业大模型测试题集(推理思考版)》,对模型进行了全面深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DeepSeek-R1对石油化工行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综合回答准确度较高,对于测试专业问题回答正确率超80%。此外,中国石化还利用DeepSeek大模型对数百个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智能解析,探索行业数据集的高质量构建。测试表明,DeepSeek大模型在识别石油化工行业的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专业图表等专业内容时,准确率超90%,能够有效支撑行业数据集建设和行业模型训练。 在双方协同下,天翼云助力中国石化成功实现了基于国产化算力的DeepSeek大模型部署,使中国石化成为首批完成DeepSeek大模型在进口与国产化算力双环境下,利用国产化自主可控训推平台成功完成验证测试的央企。此次合作不仅为中国石化的人工智能应用注入强劲动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更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有益探索,助推行业技术革新与效率提升。 未来,天翼云将继续与中国石化携手,在后续生产环境下拓展场景化模型预训练微调工作;同时基于丰富的算力资源,天翼云将为中国石化提供通算、智算、超算等全面的云计算服务,支撑集团在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算力需求。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以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作为云服务国家队,天翼云将持续夯实国云智算底座,探索更多算力与AI的融合模式,赋能央国企深化改革,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 《河南万户工业企业“三大改造”效果显著》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9-06
    • 作为全国知名的工业大省,最近几年,在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河南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不仅技能效果明显,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提升,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技术升级后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7%。 近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陈维忠表示,由河南省工信委牵头组织推进的工业绿色化、智能化和企业技术改造“三大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接下来,河南将继续推动万户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转变。 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始建于1958年的安钢集团,是我国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高端装备、船舶平台、石油管线、高层建筑等行业。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河南省省长质量奖、全国质量奖等荣誉。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自2014年开始,安钢集团对炼钢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先后实施了26项环保治理项目和多项环保提升项目。2017年2月,环保部下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当年9月30日前,“2+26”城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特别排放限值。 对此,安钢集团制定了“环境提升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0亿元,以超低排放、近零排放为目标,全面启动焦炉烟气超净排放、烧结机机头烟气超净排放等一系列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拉开了新一轮环保提升大幕。安阳钢铁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吨钢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排放,分别由2014年初的1.13kg、1.06kg、1.04kg减至0.15kg、0.2kg、0.3kg,减排比例分别达到87%、81%、71%;日均总排放由2014年初的51t减至13t左右,总减排比例达到75%。 位于新乡的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氮肥工业(心连心)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实施、生产系统技术攻关三级研发体系,以技术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反哺、助推技术研发和量产转化,为节能减排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技术保障。 据了解,2013~2017年,心连心共投资约4亿元完成1500余项技术改造项目,装置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能效指标实现行业领先。现如今,心连心利用传统工艺生产1吨合成氨消耗标准煤1078公斤,比国家能耗限额限定值低28%,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1%;利用新工艺生产1吨合成氨消耗标准煤1223公斤,比国家能耗限定值低27%,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7%。 产品升级效益提升 安阳钢铁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不仅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在产品档次上也有明显提升。“安阳钢铁直供直销比例由2014年初的22.7%提高至目前的48.8%,重点品种销量突破225万吨、同比增加48.4万吨,高强板成功应用于8.8米全球最大矿用液压支架,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安阳钢铁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安阳钢铁实现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1775%,超出历史最好水平8.37亿元。 而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的参数化智能设计选配平台、物资编码管理BMS系统、PDM管理系统、成套电气快速报价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使森源电气的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高70%,生产失误率小于5%,能源利用率提高30%,产能提高60%,生产工艺规划时间减少40%。 以硅片等产品为主的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研发创新激励制度,使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以来,阿特斯洛阳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获得发明专利18项,先后攻克了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硅片黑硅融合、半片组件等业内难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6年,阿特斯洛阳公司启动了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阿特斯太阳能组件三期,新增太阳能组件产能1GW,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亿元,进一步巩固了洛阳阿特斯在河南省内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 河南省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东中部的先进省份看,技术改造对工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河南省将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加快补齐技改投资短板。 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为有效推进河南工业技术改造升级,河南省政府发布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若干政策,并召开“三大改造”现场会进行安排部署,目的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和关键抓手,推动工业全面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今,“三大改造”已成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年河南省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4789家,其中,中铁装备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宇通客车等4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森源重工和鹏鑫化工被评为国家工业品牌示范企业。 但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不准,推进技术改造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比如,有些企业认为智能化改造对河南来讲过于超前,加强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化改造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此外,河南的工业技术改造还面临着改造投入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 2017年,河南省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仅为1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4个百分点,而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分别达到40.7%、55.5%、57.9%、75.3%。 对此,河南省在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2018年转型发展攻坚“三大改造”实施方案,各市县分别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统筹整合省级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支持力度。 5月15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2018年版)》,科学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资源等要素投向。近期,已启动2019年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对于河南工业的技术改造工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陈维忠表示,下一步要重点抓好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100个创新型技改示范项目、1000个新产品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和万户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培育6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完成5500家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投资达到42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20%,推动企业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