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极臭氧洞大小接近平均水平,与预期相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0-28
  • 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主要的温室气体来调节地球的温度。臭氧层处在平流层的高处,它像地球上的一层防晒霜,屏蔽掉对地球上生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防止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抑制免疫系统和损害植物。在每年九月,在南极洲上空会形成地球臭氧层的空洞。

    在过去的25年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科学家对每年九月南极上空形成的这一臭氧洞的大小和持续时间进行测量。此次证明2016年的南极臭氧洞在各方面均趋于平均水平,与监测这一年度性现象的研究者的预期相符。 可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2016年,在开始恢复之前,臭氧空洞一度增长到了890万平方英里,高峰时是在9月28日,此时臭氧空洞的面积扩展到几乎是美国大陆的三倍。而自1991年来观测到的空洞的平均面积大约是1000万平方英里。

相关报告
  • 《臭氧洞恢复因氟氯烃排放推迟六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30
    •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7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发现,一些仍在使用的较老旧的应用装置排放的氟氯烃(CFC)可能超过此前估计。这些排放或将推迟南极臭氧洞的恢复,并向大气中释放相当于90亿公吨(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认为,其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仍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且此前发现的新增排放并未找到来源。 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生效后,科学家曾预计南极臭氧洞将于21世纪下半叶早期恢复到1980年损耗前的水平。我国于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加入议定书,近30年来如期实现了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截至2019年5月统计数字,中国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根据议定书的定义,大部分国家已经同意在生产中停止使用CFC。但是,已投用产品的排放(CFC库)仍在继续。这些产品包括部分制冷机、空调设备和隔热泡沫。此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麦根·里克力及其同事,利用一种新的统计框架,评估了CFC库的规模以及其中CFC-11、CFC-12、CFC-113的相应排放量。结果表明,这些排放量比之前评估所显示的要高得多,占到了目前CFC-11和CFC-12估计排放量的一大部分(不包括2012年后由于复产增加的CFC-11排放量)。 虽然议定书允许在某些应用中继续使用CFC-113,但这里报告的排放水平超过了之前研究报告的水平。据研究团队估计,目前这些库的排放,可能会让臭氧洞的恢复推迟六年,并向大气中释放相当于90亿公吨的CO2。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最新结果凸显出对CFC库进行回收和销毁以减少排放的必要性。同时,近期发现CFC-11排放意外增加且未能明确来源,说明有必要对这些库的排放进行量化,以准确评估复产所造成的排放规模。
  • 《南极臭氧空洞过去20年间不断扩大》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22
    •    《自然·通讯》21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南极臭氧层的核心(中平流层)自2004年以来在春季中期减少了26%,与此前报告的整体臭氧层恢复趋势相悖。这些发现突出了随着地球气候的动态变化持续监测和评估臭氧层的重要性。      为评估南极臭氧层空洞近期实际变化,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2001—2022年间的月度和每日臭氧层变化。其中排除了2002年和2019年的数据,因为这两年突发的平流层变暖异常早地破坏了臭氧层空洞。他们研究了9月至11月南半球春季月份里平流层的不同层。纳入2022年最新卫星数据时,他们发现此前报告的南极春季大气臭氧总量恢复趋势,其实自2001年起就消失了。中平流层自2004年以来受持续明显的臭氧减少影响,臭氧层空洞核心总损失达26%。这一减少可能是受到中间层(平流层和臭氧层之上的大气层)的动态变化驱动。这些发现表明,南半球大气变化促进了南极臭氧层空洞的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