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发布时间:2017-07-07
  • 本报告展示了自转基因(GM)作物首次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以来的十九年中对其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本文着重介绍农场层面的经济影响、生产影响、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影响,以及对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贡献。包括农场收入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影响、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对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影响、结论性意见等内容。阅读英文全文请见附件,阅读中文详细摘要请点击一下链接:http://www.china.ussec.org/soy-news/1503.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机械和设备报告2024》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4-10-23
    • 2024年4月,贝恩咨询公司发布《全球机械和设备报告2024》,报告主要有以下结论:47%的大型机械公司已有循环经济承诺,但大多数企业的范围仍然较窄;循环策略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并重塑利润池;大多数机械行业高管认为,循环经济将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报告指出,到2030年,循环经济将改变机械设备行业大部分部门的运营方式。随着企业采用节约材料和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的商业模式,利润来源将发生变化。循环运营模式将重新配置价值链。随着企业开始将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一批新的赢家和输家将会出现。贝恩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47%的大型机械公司已经做出了循环利用承诺。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举措的范围仍然很窄——侧重于回收、减少投入和减少浪费。许多领导团队将循环利用视为与监管相关的回收或可持续发展主题。很少有人开始将其视为一个价值创造机会——一个可以在未来20年提供新的收入来源、供应链弹性、增强客户亲密度和接触新客户群的机会。根据贝恩的研究,近60%的机械行业高管认为其行业的未来是循环的。这些领导者坚信,循环商业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竞争的筹码。大多数人认为,循环实践将提高他们的运营能力,大幅降低成本,并提高客户忠诚度。拥有循环运营和物联网(IoT)能力的新兴领导者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他们收集的物联网数据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可以在最长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保护资产的价值,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资源开采的需求。没有循环战略和供应链来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并对其进行改造的数据效率要低得多。反过来,循环商业模式依靠联网机器和数据来减少原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多的行业高管看到了双赢的机会,即循环经济降低了客户的设备拥有成本,并促进了机械制造商建立更紧密、更长期的客户关系。这些公司开始将循环经济方法应用于价值链、设备组合和客户细分领域,这些领域可以从这种转变中受益最多。那些预见到利润池转移的公司将处于有利地位,能够在竞争之前发现新的机会,并重新构想产品和服务,以迎接循环经济的未来。新的价值来源如今,新机器销售和长期服务合同仍然是行业利润的最大来源。许多公司以低个位数的利润率销售新设备,并且通常依靠服务业务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创造超过50%的总利润。这种商业模式不会消失。但领先的机械公司开始通过将机械销售和服务合同与旨在重复使用有价值零件和资源的循环材料模型相结合来创造价值。在某些客户细分市场中,机械公司正在推出循环商业模式,包括以服务的形式销售产品。这些公司的高管明白,循环运营通过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并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可以提高效率并增强组织韧性。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二级市场发挥着更具战略性的作用。虽然再制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循环领导者认为,与产品维修和再生、再利用和回收一样,再制造是运营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根据我们的研究,机械行业高管预计再制造将使成本降低20%至60%。我们认为,在未来5到10年内,新材料模型创造的价值可能占到收入的20%。高管们报告称,循环供应链平均减少了28%的材料使用量,减少了对稀缺资源和成本的依赖。同时,他们表示,循环实践平均可消除39%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德国水泵制造商威乐(Wilo)旨在通过重复使用零部件和材料来不断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由于中国磁铁和稀土材料短缺,该公司最近遭遇供应链中断,其领导团队发起了一项计划,从现场收集旧水泵,以确保稀缺的原材料。该公司还对退回和报废产品进行了拆卸。这些做法带来了更高的利润。到2025年,威乐的管理团队计划通过循环运营将每年的原材料消耗量减少250吨。这项工作包括每年重复使用3万个零部件、转向100%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并将回收率提高到90%。另一家工业设备制造商推出了一项减少材料使用的战略,用可重复使用的金属板条箱代替包装出货割草机和扫雪机的木箱(一次性使用)。该公司与金属板条箱供应商签订了合同,由其处理和运输货物给客户。该公司预测,“租用金属”计划每年将节省1600万至1900万美元的采购成本,其中1100万美元将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谈判实现。此外,从木箱到金属箱的转变预计将使与运输这些货物相关的碳排放量减少75%。领先的机械制造商也在采取更具战略性的再制造方法。卡特彼勒在全球拥有9个再制造工厂,提供7000多种再制造零部件,价格比新零件低40%至50%。该公司还提供使用二手或再制造零件重建的机器,这些零件通常是在关键部件(发动机、悬架、变速箱)运行两到三年后使用的。该公司已设定了再制造业务每年增长15%的目标,这一增长速度快于其整体业务。新的商业模式未来,机械公司将设计使用寿命更长的产品,以服务的形式销售更多产品,并进入循环市场。这三种方法都可以支撑循环商业模式。以服务的形式销售机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更广泛的循环议程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使这种商业模式更加可行,利润更高。基于服务的业务可能包括向客户收取延长产品寿命、升级或改造、报废退役、回收设备和改造二手设备的费用。公司可能会收取一次性服务费、持续费用,甚至根据客户的保证产出收取费用。随着机械设备商品化开始挤压收入,此类模式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也具有战略重要性。基于服务的业务模式为公司提供了一种提高效率、资源弹性和客户忠诚度的方法,同时为客户提供了更低的拥有成本。早期在机械设备行业逐渐兴起的服务型模式,注重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效益。具体来说,企业正在挖掘三个新的价值来源:减少材料消耗、延长产品寿命和提高产品利用率。德国机械制造商通快公司推出了按零件付费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通快公司仍然是机器的合法所有者,客户按生产的每个零件支付费用。该模式为客户提供了财务灵活性,使公司避免在机器上投入大量资本。通快公司负责所有维护、维修、生产规划和编程。Trumpf的按件付费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在生产前按件支付固定价格的优势,有助于减少对合格工人的需求。尽管按件付费合同在Trumpf的总业务中仍不到1%,但这对于公司及其客户而言是双赢的。同时,它们也为Trumpf的管理层提供了基于成果的商业模式的宝贵经验。根据按零件付费合同,通快公司将自己的工程师和机械师租给客户,这样客户就不需要那么多员工了。这种安排为通快公司提供了有关其机器性能的宝贵数据。总体而言,按零件付费合同使通快公司的工程师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材料的使用,从而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高达65%。8到10年后,通快公司会收回机器,对其进行翻新或重新使用选定的零件。如何开始领先的机械公司开始通过探索不同的价值创造机会来制定循环战略。执行团队研究回收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将循环设计理念融入产品开发和工程中。他们还确定公司是否需要获取原材料,或者是否可以从已安装的基地收获关键部件。最终,每家公司都必须确定如何将机器和设备发展成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为销售成果而非产品铺平道路。根据我们的经验,循环经济的新兴领导者在推出循环战略时遵循三个关键步骤:他们探索主要的市场趋势,包括技术和法规将如何影响业务,以预测未来的商业模式以及利润池可能会如何转变。这些公司开发了强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以改善对重要资产和能力的获取,因为循环商业模式无法单独发挥作用。确保材料和产品通过循环链流动需要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网络。领导团队采用敏捷方法部署循环战略并采用客户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其能力和运营模式,并不断发展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步伐。未来十年,许多机械设备公司将把循环运营和商业模式作为其战略的核心部分。这一转变是提高弹性、效率、经常性收入和客户忠诚度,同时降低稀缺资源使用量的机会。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将对渴望削减资本支出的客户越来越有吸引力。那些领先竞争对手制定循环战略的公司将在争夺新价值来源方面占据优势。
  • 《《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发布时间:2023-04-21
    • 4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并介绍有关情况,以下为文字实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新闻宣传处处长唐冀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场监管总局专题新闻发布会,共同见证《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的发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标准就是一种规矩,是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今天,我们邀请到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先生、标准技术司一级巡视员国焕新先生、中国标准出版社社长王海东先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女士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肖寒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同见证《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的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要求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狠抓落实,2022年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在国家标准方面。2022年,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国家标准2266项,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238项。截至2022年底,国家标准共43027项,国家标准样品共4080项。   二是在行业标准方面。2022年,备案行业标准3501项。截至2022年底,共批准设立73类行业标准,备案行业标准共78431项。   三是在地方标准方面。2022年,备案地方标准8600项。截至2022年底,备案地方标准共61969项。   四是在团体标准方面。2022年,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布17675项团体标准。截至2022年底,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累计公布51078项团体标准。   五是在企业标准方面。2022年,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标准470738项,涵盖产品721585种。截至2022年底,共有402284家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标准2621816项,涵盖4358182种产品。   六是在标准化技术组织方面。2022年,新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1319个,包括546个技术委员会(TC),756个分技术委员会(SC)和17个标准化工作组(SWG)。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技术委员会97个,占比7.35%;第二产业技术委员会1016个,占比77.03%;第三产业技术委员会168个,占比12.74%;社会公共事业技术委员会38个,占比2.88%。   七是在标准化试点示范方面。2022年,各地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项目500个。截至2022年底,各地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共计7723个。   八是在标准国际化方面。2022年,积极推动ISO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伦敦宣言》实施,参与《ISO和气候变化》白皮书的制定,推动ISO新成立小水电、供热管网等4个新的技术机构。2022年,大力推进标准化双多边合作,与巴基斯坦、埃及、欧洲标准组织等14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区域标准组织签署标准化领域合作文件及行动计划,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标准化合作部长级会议及系列相关配套活动,组织举办“一带一路”国家援外培训班8期,为26个国家培训275名标准化管理人员。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335项。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内容。下面,我非常愿意和我的同事一道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新闻宣传处处长唐冀平:谢谢肖寒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标准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市场创新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标准促进创新发展情况怎样?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引领产品质量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正在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底,我国设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近30个,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的比率不断提高,预计到2025年,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不断释放。   另一方面,市场主体标准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一是团体标准供给旺盛,2022年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布17675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化活跃度持续提升,2022年企业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声明公开47万多项标准,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和发展状况持续改善。二是企业标准“领跑者”引领性显著提高,截至2022年底,共有1679家企业的2856项企业标准成为“领跑者”,通过高水平标准引领,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企业标准化发展意识更加主动。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30个省市223个市(区)、5万多家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活动,累计发布对标结果11万多个,涉及1800余类产品和服务门类;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   标准化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得益各部门各方面的有力支持。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了《标准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3年)》,举办“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大会暨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市场监管总局与国资委共同举办中央企业质量提升标准创新大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标准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贸促会首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制定实施2022年行动计划,拓展国际标准化工作新路径,服务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国家标准委组织开展2022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全社会支持市场主体标准力度越来越大;国家标准委开展2022年度ISO、IEC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考核评估,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和水平。   光明日报记者: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去年以来,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制定了哪些国家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一级巡视员国焕新:标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2022年,国家标准委围绕农业农村、食品消费品、制造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引领产业发展持续取得新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领域标准供给更加充足。全年发布农业领域相关国家标准170项,总数达到3928项。新建水稻良种繁育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4个,启动38个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农业农村标准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二是食品消费品领域标准基础更加坚实。全年发布食品消费品领域相关国家标准308项。截至2022年底开展消费品标准化试点105个,我国重点领域的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达到95%。   三是制造业领域标准支撑更加有力。制定高端装备制造强基标准化工作方案,持续实施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全年发布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相关国家标准728项,包括刻蚀机、增材制造等技术标准60余项,重点领域装备制造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总数达到49个,形成了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的良好态势。   四是服务业标准覆盖更加广泛。全年发布服务业国家标准107项,新增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76个,截至2022年底,总数达到1304个。一批服务业标准成效突出,比如《电子商务物流可循环包装管理规范》等快递绿色包装国家标准有效助推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截至2022年9月,全国快递行业累计投放可循环快递箱(盒)978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6.4亿个。   五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更加便民。全年发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标准71项,新增标准化试点121个。全国行政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推动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中小学数字教材、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自助银行网点服务要求等国家标准实施深受群众好评,冰雪运动、冰雪装备等一批标准有力支撑“后冬奥时代”。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布局更加落地。成立了院士牵头、多方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编制出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组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达72项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   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地都很重视标准化工作,地方标准化工作有哪些亮点?作为国家级的标准化研究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服务地方标准化工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自《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发布以来,各省市纷纷发布贯彻落实纲要的相关文件。从《发展报告》来看,2022年地方标准化工作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活跃程度相对较高。截至2022年底,在团体标准方面,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江苏均公布超过1000项团体标准。在自我声明公开方面,位列前五的山东、浙江、广东、江苏、河北,其声明企业数量均超过2万家。在对标结果发布方面,浙江、山东以及河北发布对标结果均超过2万个。在企业标准“领跑者”方面,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北京的“领跑者”企业数均在100家及以上。二是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呈现一超多强特点。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数量在30个以上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天津、浙江、河南、陕西、四川以及湖北共12个地区,其中北京一地共承担了643个秘书处,占总数的48.75%。从标准研制贡献能力看,各地区参与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数量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安徽、四川、河南。排名第一的北京有1887家。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面提高标准化服务效能,在服务地方政府方面开展了《纲要》实施落地、“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优化、能效水效实施、信用管理、标准实施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一是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落实浙江省政府与国家标准委省部合作计划重点内容,为16个地方政府、6个行业组织、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化服务,建设完成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平台、长三角对标研究中心数字化平台。二是支撑雄安新区标准化建设,承担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开展雄安新区农业农村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推进人居环境评价和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合作,承担雄安绿色低碳与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撑发布雄安地方标准39项。三是支撑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拓展山西创新平台业务,推动构建的山西省碳达峰、新材料、煤矿智能化等相关重点领域标准体系,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及要素链,支撑山西省全方位高质量政策实施和市场体系建设。四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撑重庆市金融改革的团体标准研制,为重庆当地银行改革政策研究提供综合标准化咨询服务。下一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将加快创新发展布局。推动重点区域业务发展,持续推进中标长三院、山西转型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国金认证中心等创新发展平台建设,探索在宜宾建立高质量发展创新基地,为促进科研业务发展内引外联起到良好聚合互补作用。   人民网记者:标准化备受社会关注,学习标准知识,了解标准数据,有什么便利的途经?   中国标准出版社社长王海东: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让社会更方便了解标准化信息,国家标准委非常重视,中国标准出版社作为国家标准的法定出版发行机构,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委的工作,积极推进标准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服务工作。成立60年来,我们累计出版发行了各类标准12万项,包括国家标准7万项,行业标准3.7万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国际标准1.3万项。经过60年的积累,我们掌握了海量的各类标准数据资源,以及各类标准的实时动态变化情况。近年来,中国标准出版社顺应时代发展,积极、主动推动转型和创新,我们正在由传统的纸质标准出版发行机构,向现代的质量标准数据信息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   一是标准在线起草系统开发建设方面,中国标准出版社针对当前标准化文件编写工具软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机器可读、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研发出新一代标准编写系统,也就是标准在线起草系统。在线起草系统可实现标准文件全媒体数据的结构化、碎片化存储,为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运营平台和标准文件资源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奠定基础,为提高运营能力和提升垂直领域知识服务能力提供支撑。近期我们召开了标准在线起草系统上线运行论证会,将根据论证会意见对系统进行完善后上线运行。   二是标准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开展了标准数据资源结构化加工,建设了数据分析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标准智能检索、比对分析、多语种翻译等专业服务。我们还建设了数据服务体系,为广大用户提供标准信息数据综合服务、各行业标准专题服务和标准定制服务。   三是标准知识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开发建设了中国标网,实现了标准智能检索、标准综合服务、标准电商平台三大功能。我们建设了标准远程投送系统,为广大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标准购买服务。   四是标准化教育培训方面,我们对千余名TC委员开展了标准编写质量提升培训,我们联合相关单位面向广大企业启动了标准化职业教育培训,我们与深圳技术大学合作出版标准高等教育课件,计划5年内完成100本教材及100个课件的开发和出版工作。   我们立足多年积累并拥有的海量的质量标准、政策法规数据资源,致力于服务广大市场主体,满足大型企业对于质量标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综合需求。   法治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请问在标准制度型开放方面目前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举措?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持续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一是鼓励外资企业的专家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2022年,我国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增外资企业委员752人。二是注重采用国际标准,提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2022年,有792项国家标准采用了ISO、IEC国际标准。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2022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气候变化政策文件的制定,ISO官网专门刊文表彰我国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贡献。四是积极开展标准化对外交流合作,东北亚、中欧、中德、中俄等标准化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推动与14个国家、区域标准化机构签署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底,我国与63个国家、地区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6份标准化双多边合作文件。五是持续推进国家标准外文版工作,2022年,全年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335项,涵盖大宗贸易商品、对外承包工程、节能低碳、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水电、公路标准在海外工程中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部署要求,制定实施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的指导文件,以高标准促进高水平开放。一是以标准“软联通”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强化标准与规则、规制、管理等有机衔接,加强标准化双多边合作,以标准“软联通”助力国际经贸合作“硬机制”,全面提升经贸合作质量和水平。二是推进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转化运用的能力水平。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绿色金融、数字领域等国际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加大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力度,着力提升中国标准体系开放水平。持续推进国际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工作,大力推动中外标准互认,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三是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积极履行我国担任国际标准组织常任理事国义务,持续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和政策规则制定,提升国际标准化综合贡献率。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标准化环境,进一步提高外资企业专家参与我国标准制定比例。研究建立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金融等对外合作交流的工作机制,深化拓展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新闻宣传处处长唐冀平:因为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想了解其他问题,欢迎会后与我们新闻宣传司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