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 ! 施一公团队首次以西湖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Cell论文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07
  • 核孔复合物(NPC)介导真核细胞中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的流动。核孔复合物(NPC)是细胞中最大的超分子复合物之一,在酵母中的总质量约为50 MDa,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总质量约为110-125 MDa。 核孔复合物(NPC)的蛋白质成分被称为核孔蛋白(Nup)。一个核孔复合物(NPC)大约有34个不同的核孔蛋白,其中大多数在不同的生物体中是保守的,每个核孔蛋白都有多个副本。但是,对于核孔复合物的腔环(LR)结构,不是很清楚。

    2020年5月4日,施一公团队(西湖大学为第一单位)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luminal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NPC的腔环(LR)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结构。LR的观察到的关键结构特征可通过单粒子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分析独立确认。该研究揭示了LR以前未知的特征,并可能解释了NPC的弹性。

    新闻来源:Cell Research

相关报告
  • 《《科学》发表上海科技大学重大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7-31
    •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团队,在光促进甲烷转化这一重要能源化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发展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 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解决了利用光能在室温下把甲烷一步转化为液态产品的科学难题,为甲烷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例如火箭推进剂燃料)提供了崭新和更加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同时,对这一高效、可持续的光促进铈催化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将为我国高效利用特有的稀土金属资源提供新的思路和前景。 7月27日凌晨,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据悉,该课题由左智伟课题组独立完成,四位作者全部来自上科大物质学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天然气中的主要化合物是甲烷。由于甲烷分子中碳氢键的高度稳定性和弱极性,它的转化极具挑战性,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甲烷分子碳氢键的官能团化,被认为是化学中的‘圣杯’。 铈是我国特有的稀土资源,具有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光物理特性,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配体到金属电子跃迁途径,一个之前未受广泛关注的简称为 LMCT的光促跃迁过程,作为研究新型光催化剂的突破点。 左智伟团队经过2年多的艰苦攻关,2202次尝试和优化,终于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廉价、高效的催化剂组合。在极其普通的三氯乙醇的协同作用下,并成功地使用商品化LED 光源作为反应能量来源,廉价稀土金属铈能发挥出与稀有的贵金属相媲美的甲烷催化效果,在室温条件下,顺利实现了高选择性的甲烷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 该论文第一作者胡安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一体系的特色在于,突破均相催化中依左智伟赖贵金属的碳氢键插入实现甲烷活化的范式,高效利用铈催化剂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采用氢转移模式来直接将甲烷活化为高反应性的甲基自由基,结合自由基偶联策略,从而能够实现一系列光促进的官能团化反应,给甲烷活化提供了条件温和、多样性转化的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丁奎岭认为,“左智伟团队的工作代表了甲烷转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通过精妙的催化反应设计,利用光的促进作用,在室温下实现了甲烷分子的转化,为甲烷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MacMillan 评价说:“左智伟团队取得了一个惊人的突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又开创了一个甲烷活化的新方向,他们发展的LMCT 催化方法将在医药、农业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行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应用潜力。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研究小组所完成的一项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工作,我十分期待他们的下一个突破。” 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新能源技术资深首席科学家Alexander van der Made和甲烷转化项目经理Sander Van Bavel一致认为:“在烷烃活化领域,这一工作是优异和精巧化学设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标志着,我们已经在温和条件下烷烃的绿色转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最终,这一方向的发展将能为化学工业充分利用甲烷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左智伟课题组开发出的这一独特的铈催化体系,催化剂的廉价实用性已经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2017年底,已经与相关药业公司签订了铈催化氧化反应的合作转让协议。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t9750
  • 《“超级光盘”诞生 我国在光存储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03-01
    •     存储容量是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这对于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超级光盘”是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2024年2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据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介绍,存储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之一,光存储技术具有绿色节能、安全可靠、寿命长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长期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然而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发展可同步实现超分辨写、超分辨读、三维存储及长寿命介质,是近10多年来光存储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2012年,本论文另一位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提出了双光束超分辨光存储原理的设想。     经过长达7年坚持不懈的攻坚克难,“超级光盘”研究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经老化加速测试,光盘介质寿命大于40年。     上海光机所是我国重要的存储材料与技术研究基地。上海光机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超级光盘”的诞生,完成了双光束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的原理和实验验证,未来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团队将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超大容量光存储的集成化和产业化进程,并拓展其在光显微成像、光显示、光信息处理等领域的交叉应用。